《柏拉图五大对话集》导言

柏拉图以纪元前四二七年生于雅典,或言生于伊琴奈(Aegina)岛。父亚历斯敦(Ariston)相传为雅典诸王后,母裴立克丁(Periotione)系出名门。大立法家梭伦(Solon)其远祖也。舅查密迪斯(Charmides)及克里底亚(Critias)皆贵族。前四零四年,比罗奔尼苏战(Peioponnesian War)(431B.C.-404B.C.)后,雅典瓦解。少数党三十人,起而执政八月,两舅为之魁。柏氏以阀阅世家,遭逢时变,故一生究心政理,谓哲学家应并为政治家焉。柏氏早岁学为诗文,所作短诗,犹有存者。方是时,四方游士,麇集雅典,以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相炫鬵,雅典少年趋之若狂。柏氏初为克雷都拉(Cratylus)弟子,闻其诵述海拉克利图氏(Heraclitus)万物流变无定之言。若奥非教义(Orphism)之主灵肉判分,比塔哥拉学派(Pythagoreans)之宗教组织,柏氏亦稍知之。年二十,始从苏格拉底游,探析名理,讲论道德,思想为之丕变。前三九九年,雅典人诬苏氏渎神惑民,下之狱,使仰药死。柏氏大戚,去而之邻邑麦加拉(Megara),复西游至南意大利,与比塔哥拉学派诸人相往还,习其数理之学与灵魂流转之说。前三八八年,柏氏居西西里岛,为霸主迪安尼斯第一(Dionysius Ⅰ)宾客。迪安尼斯壻狄恩(Dion),年少有干才,敬慕柏氏,事以师礼。然迪安尼斯方汲汲于功利,不能用柏氏也。或言柏氏且远游埃及,晚年著《法律篇》,于埃及之美术、音乐、书数,言之至详,一若亲临其地者,惟于史无征。前三八七年,柏氏年四十,归雅典,建亚恺德麦学院于城西北隅,欧洲之有大学自此始。学院既立,四方来学者众,院制仿比塔哥拉学派,师生饮食起居与共,有若家人。其学以哲学、数学为主,盖欲力祛当日诡辩浮夸之弊,使学生以真理为归。极深研几,暗然自修,不以世俗得失好恶萦其心。亚里士多德年十八,来学,留二十年始去,其他弟子亦多有声于时。各邑国制宪立法,柏氏弟子每赞襄其间。前三六七年,柏氏年六十,垂垂老矣,然用世行道之志,未尝一日忘。会迪安尼斯第一卒,子迪安尼斯第二继之,幼失学,不知为政。执政柄者,实为狄恩。狄恩素慕柏氏,欲招之往,以教其少主。时迦太基国势日张,思席卷西西里全岛。柏氏惧西欧希腊文明之亡,毅然往。既至,首教迪安尼斯第二以几何。迪安不耐,且忌狄恩功高,未数月,狄恩罢去。柏氏再返雅典。后六年,柏氏复往西西里岛,居一载,为迪安尼斯第二左右群小所恶,几遇害。柏氏乃远雅典不复出,讲学著书,以终其身,卒时年八十。

柏拉图著作甚富。西方古代作家,其遗著能流传至今,历二千余年而无阙失者,独柏氏一人,不可谓非大幸也。牛津大学所刻原文《柏拉图全集》(庞乃德[J.Burnei]校)载对话四十三篇。内七篇,自来学者皆认为伪。余三十六篇,则纪元前三世纪后之学者虽大都信以为真,然于其中《阿克拜第上篇》(AleibiadesⅠ)与《伊壁诺米篇》(Epinomis)固时有微辞。至近代十九世纪,学者疑古成风,以辨伪为乐事。尤以德人为甚。如亚士(Ast)、齐莱(Zeller)之疑《法律篇》。郁勃韦(Ueberweg)、温德尔彭(Windelband)辈之疑《巴门奈底篇》,《莎裴斯德篇》(Sophistes)与《波立底克篇》(Politious)。齐莱、威拉穆维(Wilamowitz)、塞司弥尔(Susemihl)之疑《哀盎篇》(Ion)。查希密德(Soharrsohmidt)最趋极端,竟谓可信者仅有九篇。然自英儒甘贝尔(Lewis Campbell)从字句文体方面,用考证法,力辨《莎裴斯德篇》与《波立底克篇》之非伪后,风气渐变。蹈隙寻瑕之徒,稍稍敛迹。学者于真伪之分,已渐归一致。三十六篇中,《阿克拜第下篇》(AleibiadesⅡ)、《希巴克篇》(Hipparehus)、《亚麦托篇》(Amatores)、《塞亚各篇》(Theages)、《克立托封篇》(Clitophon)、《曼诺篇》(Minos)其为伪作无疑。至《阿克拜第上篇》、《哀盎篇》、《米奈仁纳篇》(Menexenus)、《希壁亚上篇》(Hippiaa Major)、《伊壁诺篇》及《书札》(Epistles)则真伪尚无定论(乔维德[B.Jowett]英译本,载二十四篇,附录不甚可信者五篇)。本书所译五篇,为柏氏著作之重要者,至著作先后之次序,虽诸家所论互异,不能一一确定,然就古书中关于语录之记载,及各篇之内容文体语气考之,其次序亦约略可睹。大抵柏氏早年所作,以苏格拉底为中心。如此编之苏格拉底《自辨篇》似为柏氏最初之作,《克利陀篇》及《斐都篇》则记苏氏临难时之言行,至稍晚出之《筵话篇》《斐德罗篇》等,虽时有苏氏人格之描写,其思想之重心,则已由苏格拉底而易为柏拉图矣。《理想国篇》以后诸篇,苏格拉底退而为次要人物。至《法律篇》中,竟不复有苏氏之名焉。

柏氏对话三十六篇中,次要之十六篇,可自为一类。其余重要之二十篇,按其内容及作成之先后,略可分为七类。(1)《查密迪斯篇》(Charmides)、《普罗塔果拉篇》(Protagoras)、《高其亚篇》(Gorgias)三篇为苏格拉底问答类。篇中仅将问题之要点及其困难指出,而皆无结论。(2)《由塞弗洛篇》(Euthyphro)、《自辨篇》、《克利陀篇》、《斐都篇》四篇为传记类。记苏氏之受审与就义,为天壤间留真正哲学家之典型。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莫不兴起。(3)《米诺篇》(Meno)、《筵话篇》、《斐德罗篇》三篇为“埃提”类述。“埃提”(ideas)之性质与埃提世界之庄严华美,使人欢喜赞叹,寤寐以求。(4)集以上三类论辨之大成,则有《理想国篇》。此篇着眼在道德而不在政治。篇首所问,末篇所答者,实为个人道德问题。道德之极旨在求内心之和谐,而不在趋避外界之赏罚,使内心诸部各得其位各得其宜之一贯精神。柏氏称之曰“义”(dikaiosune)。义者必乐惟哲学家为能义,为能乐,柏氏之哲学家,理想人也。扩而大之,则为理想国。柏氏恐言理想人之不易明,故倍其比例,以言理想国。言国所以言人,言政治所以言道德也。自《查密迪斯篇》以至《理想国篇》,苏格拉底与诸诡辩家所争者,在证明道德之自有其自给性与永久性,不随外界形势利害为转移。而道德必从智识中产出,始为真道德。《理想国篇》以后诸篇,则重心由道德移至智识。所讨论者,大都为玄学上之问题。如何者为智识、理知之限度、智识与成见之区别、埃提论与智识之关系等。故(5)《克雷都拉篇》、《由塞提麦篇》(Euthydemus)、《塞阿德都篇》(Theaetetus)、《巴门奈底篇》可称为玄学类。(6)《泰米斯篇》(Timaeus)与《斐里勃篇》(Philebus)可称为宇宙论类,《泰米斯篇》论宇宙之构成,《斐里勃篇》论快乐与智识之高下,因及宇宙间事物之次序。(7)第七类为《法律篇》。此篇为晚年之作,汇集平生言论,加以修正,与《理想国篇》后先辉映。惟一则偏于理想,一则较切实际耳。至次要之十六篇,或所述无关宏旨,且多伪作,或所论虽要,但无新义。初读柏氏书者可暂置之。其中《书札篇》集柏氏手札十三通,真伪迄无定谳,要为研究柏氏生平之资料也。

柏拉图思想,以埃提论为中坚。详书末附载拙撰《柏拉图之埃提论》一文内。柏氏文章,希腊散文作家莫之与京,兼有吾孟子、庄子之长。而说理谨严有度,且远过之。其著作在西方所占之地位,几与吾国之经籍相埒,为西洋精神文化之源泉。基督教教义中,含柏氏学说之成分至多。后世之宗教家、哲学家、诗人、才士,莫不直接、间接受柏氏思想之影响。柏氏之于科学,虽以蔑视实验,为后人所訾议,然科学初步,调查观察,固恃感官,发明解释,终赖此心。柏氏侧重数学及逻辑,与最近科学界之趋势,不谋而合。至其政治主张,戛戛独造,每足惊人,为近代谈士所乐道。惟柏氏所重,在个人人格之增进。与舍本逐末,但求更改外缘者精神绝异。非熟读原书,心知其意,固未可断章取义、率尔此附也。柏氏在西方号称为理想主义之鼻祖。理想与梦想,毫厘千里。梦想颠倒者,每喜挟柏拉图之名以自重。排斥思辨,遁入玄虚,曰此柏拉图的玄学也。溺志声色,侈谈纯美,曰此柏拉图的爱情也。夫柏拉图岂若是哉?吾国自翻译西籍以来,达尔文、赫胥黎、穆勒、斯宾塞之名,已家喻户晓。译柏拉图书者,尚不多见。默察国人心理缺乏想象崇拜物质者,必不喜柏拉图。他日喜柏拉图者,又将为神思恍惚、放诞不羁之徒。使柏拉图之名与卢梭、雪莱相提并论,是可忧也。夫理知与想象,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想象可贵,理知的想象更可贵。理智可贵,想象的理知则更可贵。严密之理知与丰富之想象兼备于一身者,柏拉图足以当之。读其全集,研究其思想之全部,此在今日学殖荒落、曲解西洋文化之中国。有志之士,所宜自勉者矣。

(《柏拉图五大对话集》,国立编译馆,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