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聪甫医案精华
- 李肇夷 黄立中 何清湖
- 962字
- 2020-08-28 18:33:35
四、在补脾阳的启示下,创立养胃阴的治法
东垣上师易水(张元素),下授王(海藏)罗(天益),一脉相传,蔚然成为一大学派。凡治脾胃亏损,元气不足之病,后世无不奉为圭臬。当然,“人的概念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做客观矛盾的反映。”清代叶天士认为,东垣之法,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脾阳不足,胃有寒湿,宜于温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症见纳呆不食,或知饥少纳,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肤灼热,大便结燥,脉象弦软而数,则非东垣治法所能概括。天士认为,胃宜降则和,不一定用辛开苦降或苦寒下夺以损胃气,宜以甘平或甘凉濡润如玉竹、麦冬、生扁豆、石斛、怀山药、白莲肉、鲜竹茹、沙参、生谷芽、粳米、生甘草、枇杷叶、陈皮白、白芍、茯苓、梨汁、蔗浆之品以滋养胃阴,使津液回复,胃气通降。《内经》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以通降为宜。
唐容川在其《血证论》中说:“血少津枯,易于停食者,多是胃中有热,贪多饮食,既食之后,脾津枯少,不能糜烂消化,易于停食。宜四君子汤加黄精、山药、玉竹、花粉、麦芽、白芍、生地、枸杞、当归、麦冬、山楂、莱菔汁煎服。此等治法,但读东垣《脾胃论》者断不能知。”唐容川这种论点,又是在天士《胃阴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说明“饮食伤”的发病机制,除了脾机不运之外,还有胃津枯少的因素,则非温脾燥湿所宜,所以运用甘平滋养胃阴。
王孟英《温热经纬》中,评论东垣所制清暑益气汤“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也是认为东垣方中辛燥之品不利于暑证,而用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淡竹叶、知母,鲜荷梗、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热而益元气,这是在东垣清暑益气之外别树一帜。我认为,东垣之方,适用于脾胃元气先虚,暑湿之邪复乘虚侵害元气致病,症见四肢困倦,身热烦渴,喘促少气,自汗恶风,其脉洪大而缓的病人。孟英之方,适用于胃阴不足,暑热之邪复伤肺胃之气液致病,症见肌肤灼热,舌绛咽干,汗出烦渴,食纳不兴,大便结燥,脉象弦细而数的病人。关键在于用方者正确掌握。凡暑湿偏重,脾元亏乏者,东垣清暑益气汤为主方;暑热偏重,胃津耗劫者,孟英清暑益气汤为主方。
东垣是否不识胃阴不足为病?不是。《脾胃论》中说过:“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亦当泻湿之太过,胃之不足,唯湿物能滋养。”显然为天士提示了养胃阴的理论依据。 (1974年《湖南医药杂志》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