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语》中的领导智慧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属殷商后裔,他的五世祖因宋国内乱,避祸流亡到鲁国定居。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从小勤奋好学,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后收徒讲学,传授经书和六艺,相传有弟子3 000人,其中身通六艺的有72人,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向平民传授知识的教育家。孔子出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很快升任司空,最后官至司寇,政绩斐然。后遭到季氏排挤,被迫离开了鲁国,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奔走于列国之间,寻求做官的机会和向统治者进行游说,但他没有实现做官的愿望,其政治主张也没有被一国采纳。后在其弟子冉有的努力下回到鲁国,享受国老的待遇,并得以闻国政。晚年的孔子,一方面继续聚徒讲学,另一方面倾注大量的心血致力于《诗》《书》《礼》《乐》《易》等历史文献典籍的修订编撰,并根据鲁史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整理编写的这六部书被后世称为“六经”,这是孔子为保存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孔子一生的言行和事迹,有很多被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下来,编成了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一书。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通行本《论语》是东汉学者郑玄综合多种版本编撰而成,共20篇,约12 000字。内容包括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方面。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汉武帝以后,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因此,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也最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评价就是司马迁给出的评价:“《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国外对孔子的评价也极高。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在他的书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美国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并表示“对于这位东方圣人极为景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99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论语》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智慧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里,历史的变迁不会使其失去应有的价值。《论语》中蕴含的领导思想和智慧,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深入挖掘,将其精华加以弘扬,创造出更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