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孔子“学而不厌”的为学领导智慧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乐于学习的人。孔子又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意思是,能力不足的人,是坚持不到最后的,只会半途而废。孔子还说:“君子博学于文。”意思是,君子广泛涉猎文献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及时地温习,不是也会从中获得快乐吗?

在《论语》“公治长篇”中,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低贱、学识差的人请教为耻。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学而不厌。”意思是,勤奋学习而不倦怠。孔子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憋闷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他了。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孔子也说:“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意思是,没有却假装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有,这样的人难有常守的恒心。

在《论语》“子张篇”中,孔子说:“学无常师。”意思是,凡有点学问、某些方面见长的人都是老师。

在《论语》“泰伯篇”中,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意思是,有能力的人也要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人也要向知识贫乏的人请教;有学问要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经纶要像一无所知一样,别人冒犯我不要计较,就是要多问、多容、多接受意见。孔子又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学习就要不断进取,好像长跑竞赛,总怕追赶不上,追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重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和解决新遇到的问题,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苦思冥想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守田者不饥,读书者不贱。人类天生就是钻石的原石,不经过打磨就不能散发出超越万物的光彩。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特别重视学习,在《论语》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中有关学习的论述也是最多的。仅就以上从《论语》中节选的部分内容,也可以窥见孔子关于学习的深邃思想:① 学习必须端正态度。学习态度是一个人对学习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对待学习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主要体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孔子认为以学习为乐的人就端正了学习态度,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 学习必须有毅力。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习的成效在于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对待学习必须勤奋,不能倦怠,也就是“学而不厌”。荀子也曾经说过:“学不可以已。”学习上没有“不可已”的坚持力,就会半途而废,所以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学习就要像赛跑一样,不断向前,才能不被别人甩到后面,即“学如不及,犹恐失之”。③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的走心走灵的过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在学习的方法上还主张对学过的内容要不断地温习,从中获得快乐,获得新的知识,亦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 学习必须内容广博。孔子主张应广泛涉猎,就是“君子博学于文”。孔子是这么说的,孔子本人也是这么学的、这么教的。其弟子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意思是,孔子以文献、文化知识使颜回博学,又以礼使颜回在博学的同时坚守学习的要旨。⑤ 学习必须虚心求教。孔子认为,学习来不得半点虚伪和装腔作势,不能“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而是要“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孔子特别强调“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⑥ 学习必须达到目的。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强调是“学以致用”,就是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能力服务社会,建功立业。学习的目的决定学习的境界。一个人学习的目标和追求越高,他的个人潜能就会发挥得越好,学习的毅力就越强,学习的成就就越大,他也注定不是一个平庸的人。

学习是人类的一个永恒主题,伴随着人类进步历史的全过程。学习是人通晓事理、陶冶情操、增长智慧的主要道路;学习也是一个人获得领导资格和胜任领导工作的基本途径;学习更是领导组织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和生机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所以,领导者一定要给自己、给部下留出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只有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领导者,才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成熟的领导者。所以,古人讲“饱读经学世事明”“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领导组织,才能顺利发展壮大。

领导干部学习的目的不是要单纯成为博学者,而是要“学以致用”。领导干部肩负千钧重担,做的是大事业,需要有高远的大志向。古人“学以致用”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的领导者是富国裕民的栋梁之才,学习的目的不是实现小家小我,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有了这样的学习目的,就有了巨大的学习动力。

学习的内容要广博。领导工作综合性、系统性强,不仅要“关注脚下”,还要“关注星空”,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就学习本身而言,如同挖井,开口要宽,井才能挖得深。立足本职工作领域所需业务知识的要求,缺什么学什么,学深学透,才能消除“本领恐慌”。领导者还应当广泛涉猎专业化以外的多方面相关知识,包括经济、法律、科技、历史、文化、管理、国际和信息网络等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事物,通过学习拓宽知识结构,促使自己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能力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素养。

学习的收获大小在于是否有好的方法。要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不仅要乐于学习、勤于学习,而且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会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领导者在学习的过程,要借鉴和总结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让知识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方法,就能解决一读了之、过目即忘的问题。

向各个领域的大家学习。朱熹说,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大家多是研究大根本的,大家在学问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与沉淀,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盛赞,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魅力,后人很难望其项背。博览大家之书,从“圣人之言”中可以开阔器宇,思接灵慧;可以读出大气度、大胸襟、大气象;可以收获超于常人的眼界与视野,培养出全局眼光、历史眼光。因此,领导者必须具有“大根本”素质。

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自古就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说法。“宇下”“草野”就是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善于向群众学习,就要放下架子,拜群众为师。孔子讲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拜群众为师,就要降低身段,俯下身子,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不耻下问”,从人民群众的鲜活思想中汲取营养,从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创造中提炼“真经”,寻求工作创新的思路和途径,使领导决策更科学,更符合民情,更体现民意,更惠及民生。

向历史学习。今天的现实是从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遇到的许多事情和问题可能会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和问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是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包含着许多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的思考。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曾写过一副对联自勉自励:“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领导者必须具有“心忧天下”的情怀和胸襟,必须学习和了解历史,去“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不仅能拓宽知识面,吸收和借鉴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规律,把握方向,提高思维层次和领导水平。

学习的关键在于思考。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于思考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体悟到别人体悟不到的东西,掌握到别人掌握不到的智慧。就学习的本身而言,对学到的东西思考得越多,认识就越透,把握就越准。就学习的目的而言,要联系实际往深处思考,往关系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重大战略问题上思考,往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思考,往工作中需要破解的危局、困局上思考,往前沿的问题和敏感的问题上思考,这样才能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对本职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孔子“学而不厌”的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超越时空的智慧。“第五项修炼”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4 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在他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以及如何通过五项修炼来打造一个有超强学习力的学习型组织。该书连续三年荣登全美畅销书榜榜首,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阵阵学习的热潮,并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Pathfinder Award)。由于其创新价值,并由于其已在无数美国企业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引起理论界及企业的浓厚兴趣,在短短几年中,被译成二三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它不仅带动了美国经济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就是“善于不断学习”,主要强调四个方面的学习:一是“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充满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持续不断地学习。二是“全员学习”。即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决策层是决定着企业和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技术、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够满足科学决策的需要。三是“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通过保持全过程的学习能力,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四是“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并能在团体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一方面,通过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力,保证企业的生存,使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能够拥有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成长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