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妈:请听我说 孩子:我想对你讲
- 张健
- 12640字
- 2021-03-30 13:22:43
第一章 行为习惯篇
一、如何消除孩子的孤独感
很多孩子出现这种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别人不会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因此,帮助孩子重建信心,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充分接纳自己是孩子摆脱孤独感的关键所在。
妈妈:
我已经成为一名高一学生几个星期了。住校的生活还在努力适应中,周围的同学都慢慢熟悉了,唯独我没有朋友,我心里很难过。因为我不会与人交流,好像和同学们没什么可说的。做实验的时候大家都两三个人一组,唯独我是一个人做实验,每当这时我都会觉得格外孤单。我一天在学校说话不超过五句,这让我很孤单而且没处倾诉。
最让我伤心的是我旁边的男生总拿我的相貌和别人开玩笑,也有好几个男生把我排除在集体之外。他们说我长得难看,我也这么觉得,我对自己的相貌很自卑,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也很自卑。我觉得自己是个心理不正常的人,因为我没法像其他同学那样和别人很好地进行交流,我的朋友也很少,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是在同学的嘲笑中度过的。有镜子的地方我都尽量躲开,因为我不想看到自己的相貌,也不想看自己的照片。
我很理解同学,从来不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即使别人错了,即使别人伤我很深我也不会说给别人听,因此我更觉得无助,有时候觉得挺可怕的。我觉得没人能真正地了解我。
其实我也有很阳光的时候,别人的一句鼓励,老师的耐心辅导,哪怕只是一视同仁的对待都会让我觉得格外幸福。可是就是这样我还是很孤独。
我该怎么办呢?
您的女儿
专家读信
有些中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性格孤僻,害怕交往,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自己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中,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同时把因离群索居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人际孤独则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交往障碍而带来的孤独体验。中学生产生孤独感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独立意识的增强。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实践范围逐步扩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加强,于是开始积极地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再盲目地依从父母。他们力图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和追随,但现实又让他们产生了不安全感。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多数人会竭力寻求与同伴的交往。在交往中,有的中学生因同伴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了一些摩擦,于是干脆将自己封闭起来,他们害怕增加不安全感,从而转向与自我内心的交流。
(2)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几近成熟,这有力地促进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基本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他们常会产生关于自己的许多独特的想法和憧憬,既能发现自己心灵中的美,也能看到自己心灵中的丑。由于中学生自尊心的增强,个人隐私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谨慎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城墙”,以封锁自己内心的秘密。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识则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它们与中学生心理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中学生特有的闭锁心理,并因此而产生出孤独感。
重点解析
中学生应对孤独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孤独应对策略被称为“主动独处”。这意味着当孩子感到孤独时,让他倾向于从事活动,如写作或阅读等。人们通常认为这些行为是健康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意识远离孤独,并能把能量投向积极或创造性的事务。人们一般还相信,主动进行独处的人往往是怀有状态孤独而非特质孤独的人。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因为当前所处的某些境遇(如进入新学校)而孤独,境遇改变后他们的感觉也会好起来,朋友可能不会把他们描述为非常孤独的人。因而主动独处是应对孤独的好办法,特别是当自己无法逃离当前境遇时。
第二种孤独应对策略被称为“社会接触”。一般来说,它包括在感到孤独时给朋友打电话、拜访某人,或尝试建立某种社会接触。研究者认为,社会接触是应付孤独的好方法。但一般来说,孩子不应该为了获得社会接触而过分地打扰朋友。如果向朋友倾诉仍感觉孤独,就应当停下来问自己:为什么?或许已有的社会关系不能如愿地使自己满足,或许需要走出去结识新朋友——能满足自己对更深层次关系的需要的新朋友,或许应当使已有的一个关系深化进入更深的层次。
第三种孤独应对策略是悲哀忍受。在应对孤独的三种策略中,这种是最不被看好的。悲哀忍受意味着孩子的行为正在放大而非缓解自身的孤独。这类行为包括看电视、睡觉、饮食、服用镇定药、静坐思考而什么也不做,这类行为只会使孩子的情况更加糟糕,有时会令孩子更加痛苦,但孩子可能感到无力做任何事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孩子必须有意识地做出决定,来停止这种状态,以便进入更积极的状态。一步步地慢慢来,尝试新的爱好,走出去参加新的社团,恢复健身,花时间做点有益于自己的事。找个人向他谈论自己的孤独。感受到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但随时都会感受到孤独就不好了。
最重要的一点:很多孩子出现这种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别人不会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认为自己的存在只会成为大家的笑柄,没有人会愿意与自己做朋友。在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孩子很难主动走出去与周围的人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帮助孩子重建信心,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充分接纳自己是孩子摆脱孤独感的关键所在。
延展阅读
建立自信,有助于消除孤独感
(1)多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成功人士的故事。父母经常给孩子讲英雄人物及成功人士的故事会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奋发向上,因为英雄故事中有一种引领人向上的巨大力量,可以使孩子不自卑、不悲观、不自私、不贪图享受,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子。
(2)从家长身上找原因。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如果父母身上有什么毛病,就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因此,要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父母需要认真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跟孩子同样的“毛病”。如果有,就要从自己做起,及时改正。
(3)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应该在如何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上下功夫。一是多增加孩子与其他孩子交流的机会,让孩子融入集体中;二是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做事情;三是要对孩子因势利导,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
(4)真诚赞扬。鼓励、赞扬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但须注意得当、得法。过度或过于轻易地滥用鼓励和赞扬,会使孩子感到父母不真诚、对他的期望过低、或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赞扬的。最好是对孩子的行为或进步及时、准确地给予反应,比如对孩子说:“我看到你已经敢主动与陌生人讲话了。”“你的那首诗确实写得不错。”这比笼统地说“好极了”,效果会好得多。
(5)激发孩子的自主意识。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建议,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这能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潜力。
(6)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成长。让孩子感到自己有用。除了采纳孩子的建议外,还可引导孩子做对家庭、对别人有益的事,即使只是让孩子种种花草、买买东西,要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并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受与他人之间的友谊、彼此的需要和依存。
(7)积极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是树立自信心的必然结果,又是重要成因。完成某项任务、学会某项技能、取得某种成绩都属此列。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激励孩子做某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不要只是诱之以物质。最好把他们作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荣誉心来激发他们,这样才能保持激励的持久和深入。
二、孩子容易害羞怎么办
羞怯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人有七情六欲,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羞怯,其反应的强烈程度不同。一般的羞怯心理不仅无损于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健康心理的表现,但是羞怯心理的反复产生,导致一部分初、高中学生产生交往恐惧心理。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首先感谢你们对我这十八年来的养育之恩,能够生活在这个家庭中我感到很幸运,你们还有弟弟对我都很好,可我还是想和你们说说心里话。虽然我已经十八岁了,但还是时常会回忆起小时候跟爷爷奶奶在一起时的生活,由于他们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对我不是很疼爱,他们对爸爸也不太好,这让我内心一直很难过。直到上学后回到你们身边才真正有了一种被重视和关爱的感觉。可随着弟弟的到来,这种感觉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我隐约地觉得爸爸更爱弟弟,他对弟弟的笑容跟对我的都不一样,我能看出来爸爸更在意弟弟。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与爸爸的关系变得有些生疏,加上我从小性格就比较腼腆,不怎么爱讲心里话,所以这些话从来也不曾对你们说过。我也知道,自己是一个不太善于表达和与人交往的女孩子,为了弥补我这方面的缺点,我从上小学开始就非常勤奋和用功,所以我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都挺好,也为你们争了不少光。
可是当我进入初中,读到初二的时候成绩开始下降了,在学校我和女同学相处得还算不错,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与男同学相处和交往,这一点一直困扰着我。虽然你们和弟弟都比较关心我,让我在其他方面发展得还较顺利,但与男生交往的问题对我的影响越来越大,我现在很怕和男同学讲话,他们一和我讲话我就很紧张,也不敢看他们,因为我会感到全身都不自在,很难受。因为不敢与男生讨论问题,现在已经开始影响到我的生活和学习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爸爸妈妈,你们能帮帮我吗?
女儿
专家读信
在初、高中学生的交往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孩子轻松自在,谈吐自如,应对流畅;有的孩子却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平时想得好好的,在与同学、老师讲话或站上讲台就语无伦次。这种心理现象叫作羞怯心理。一般来说羞怯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孩子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也必定会有一定的情绪倾向与情感反应。人有七情六欲,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羞怯,其反应的强烈程度不同。一般的羞怯心理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是短暂的,它不仅无损于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健康心理的表现,一个不懂得羞怯的人,必定是个无责任心的人。但是羞怯心理的反复产生,容易引起恶性循环,导致一部分初、高中学生产生交往恐惧心理。
重点解析
孩子害羞的几个原因
1.身心因素
(1)遗传。有些孩子从出生以后,就显得比别人更害羞一些,这类孩童在小时候很容易恐惧而且被抑制,这可能与遗传有关。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
(2)身体残障。若孩子在身体方面有残障或缺陷,往往容易造成害羞。例如,外表明显与众不同,或有听觉、视觉障碍的孩子,通常会更敏感和容易害羞。
(3)缺乏安全感。孩子若缺乏安全感,必然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因此参与的有关社交活动,对他们而言都是相当恐怖的事,结果导致自己孤立。更由于对社交活动的害怕,失去了练习社交技巧的机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愈来愈缺乏别人的正向回馈,变得愈来愈害羞。
2.家庭因素
(1)过度处罚。任何过度处罚都可能使孩子害羞,尤其是公开训斥与羞辱,等于将孩子推上了害羞的不归路。
(2)不当偏见。偏见会造成害羞。家中的偏见是在告诉孩子,即使是他们所爱的人也会站在他们的立场对自己做负面评价,结果使孩子误认为世界是一个由别人来评判自己的场所,因而变得更敏感,甚至恐惧评判他们的人。
(3)父母示范。父母本身就很害羞、沉默,则子女也会有害羞和沉默的倾向,尤其是在遗传或体质方面已经有害羞倾向,而又实际生活在害羞环境中时,更容易使孩子变得害羞。父母本身缺乏社交方面的接触,在无形中又剥夺和限制了孩子与别人接触的机会。
(4)孕母身心压力。有些心理学者从母亲身心压力的观点来探讨它与儿童害羞成因的关系,结果发现有些非常胆小的婴儿,是因为在怀孕期间受到母亲身体上与心理上的压力所造成的。
延展阅读
转变孩子害羞感的五大技巧
(1)做个有心人,记下令自己感到不安的事情。我们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实际上比我们自己想象得要多得多,当孩子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害怕与担心时,常常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却是极有效的自我心理治疗方法,它让孩子更直观更全面地看到及承认自己的一切。
(2)创造一个“角色”,尝试扮演一个不害羞的自己。害羞的人常常过于关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反应真实的自己,而使心情不易放松,相反作为“演员”只需正确表达出角色的任务,而不必过多地考虑自己。所以当孩子参加演讲或与老师、同学对话时,把自己想成扮演的角色,按自己事先练习的演出来,则会显得更自信,更能充分地表达自己。
(3)改变自己的身体语言。害羞的人往往给人们孤僻、冷傲的表象特征,他们本人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而实际上他们真正想告诉人们的是,自己害怕,胆小,孤独。不幸的是人们无法了解这些信息,反而以远离和同样的不屑回应,这令害羞的人越发不安。
最简单的改变方法就是SOFTEN——柔和身体语言,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谓“SOFTEN”,S代表微笑;O代表开放的姿势,即腿和手臂不要紧抱;F表示身体稍向前倾;T表示身体友好地与别人接触,如握手等;E表示眼睛和别人正面对视;N表示点头,显示在倾听并理解了。
(4)主动把自己的不安告诉别人,了解害羞可能带来的最坏后果。当害羞者意识到不和人们交谈与来往比被人嘲笑更可怕时,他将不再为了避免露怯而封闭自己。事实上那些害羞的表现,如声音发颤、脸红、出汗等令害羞者感到不安和尴尬的举止在别人眼里其实并不如他们自己想象得那么受注目。
(5)循序渐进,一步步改变。克服害羞是一项工程,也是我们成长中的一项重要功课,只要我们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
三、孩子叛逆怎么办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在此期间父母面对孩子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当我们能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孩子各种情绪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给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
亲爱的爸爸妈妈:
好久没有与你们坐下来谈谈了,突然一聊也不知从何说起。
自从上初中以来,因上学期间长时间不在家,与你们的关系有点疏远。每次周末回家我都会无比高兴,一星期虽然只有两天在家,但我认为这已足够,足够我与你们吃顿饭,说段话。然而又因我贪玩而没有多少时间和你们在一起,有时候甚至会和你们发生一些争执。我不理解你们的做法,于是顶撞你们,但在顶撞之后,我都会反思我自己,我觉得应该向你们道歉,然而又因不好意思而沉默。感谢你们对我的包容、谅解,在这里我要对你们说声“对不起”。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对我付出了太多太多,有一回我因为忘拿校徽,让爸爸从荣阳跑到我们学校,当时我竟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事后我想了想,发现又一次伤了你们的心,请你们原谅我。
还记得初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吗?爸爸一次次鼓励我,让我收心好好学习,注意身体。我一次次答应,却一次次食言,我认为,我很了不起了,我不认真学习也能考前三名。但考试成绩公布后,我的脸色大变,全班第十五名,这么惨的分数,我顿时傻了,不知所措。这时,妈妈走过来对我说考试失败的原因,我却恼了,对妈妈说这个成绩是我意料之中的,老师改错了,妈妈并没有责怪我,只是静静地帮我分析原因,我听得不耐烦了,竟生气地走开,甚至把卷子撕碎扔到垃圾桶里。妈妈非但没有怪我,反而安慰了我。事后,我坐下来静静地想了想,我突然感觉对不起你们,你们为我操碎了心我却如此回报你们,连我都觉得自己是个恶人,我对不起你们,你们能原谅我吗?
爸爸妈妈对不起,我爱你们,我愿意永远做你们的孩子!
爱你们的儿子
专家读信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在此期间父母面对孩子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孩子在犯错的时候心里是知道错的,但很可能是当时拗不过自己的脾气禀性而表现出不肯低头认错的态度。
每当这个时候,父母作为成年人首先要能看到这一切的根源;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和机会进一步将孩子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当我们能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孩子各种情绪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给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当然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重点解析
这是一个有较强逆反心理的孩子。这种心理是指孩子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就是“不受教”“不听话”,甚至经常与老师、父母“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是逆反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而且有多种表现。例如,对正面宣传作不信任、不认同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感,为其喝彩;对思想政治教育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中学生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讨厌成人将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倾向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觉得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故产生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绪。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低,教育手段、方法、时机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逆反心理尽管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就其后果而言,它会导致中学生出现对人或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异常性格,使其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精神不振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延展阅读
化解孩子逆反心理的八大技巧
父母若发现孩子有逆反心态,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化解。
(1)观察沟通。就是观察孩子与自己的沟通方式。在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并从相应的角度出发来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2)保持冷静。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要等孩子冷静后再进行沟通。
(3)寻求意见。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以使自己的思路更开阔。
(4)开放自我。父母眼见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了解情况进入孩子内心,例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从旁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相处得更融洽。当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了,孩子就不需要反叛了。
(5)不断试验。父母管教孩子要时常改变方式,孩子小时,一般是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种方法行不通,就应随时改变方法,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6)实践体验。就是通过实践进行体验,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例如和儿子散步时,儿子看了西瓜一定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提回去太累了,不买。儿子不高兴地说:“我喜欢吃的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父亲一想,可以对儿子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提回家。”儿子同意了,累得满头大汗才把西瓜抱回家,使儿子感触很深:“吃个西瓜也真不容易啊。”
(7)将心比心。父母要与孩子将心比心,只有这样才能使相互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孩子也就没有逆反心理了。
(8)分析说明。父母要仔细分析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并进行充分说明,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消失。
总之,为了从根本上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必须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其一,父母必须很具体地说出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
其二,父母应表达出自己不满意的心情。
其三,父母不要做无谓的批语和推测。
其四,用担心的语气带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发点是关心自己。
其五,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是引导而非教导。
其六,父母要威严地做出要求,一定要注意语气,并说明理由。
四、孩子不与父母沟通怎么办
孩子渴望与父母平等对话渴望被父母尊重理解的声音父母可曾听见。智慧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的一条人生之路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亲爱的爸妈:
你们好!
要都是说些感谢的话,相信你们也都听烦了,从小你们就把我单独送出去玩,培养我的独立性,现在我长大了,已经十四岁了,我希望你们能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让我去读我想读的学校。我知道你们的担心都是对我好,但我不希望你们因为别人而随意改变你们自己的主意,你们不知道也不能理解那个决定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现在来说我们小孩子的人生由你们大人来决定,所以我知道就算我再怎么努力,只要你们不同意,就可以改变我的人生。我知道,你们说担心我舍不得我,但我真的已经累了也厌烦了。
谢谢你们给了我生命,让我体会到了别的同龄人不能体验到的事情,谢谢你们让我从小就过着优越的生活,让我体会到了家的温馨和快乐,谢谢你们像朋友一样对我,我很快乐。真的!
你们的儿子
专家读信
在这封字数不多的信中,我能够感受到孩子对父母的不满与无奈。作为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正是对自己的未来展开无限憧憬的年龄。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开始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开始去质疑父母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开始试图摆脱来自外界的一切束缚,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而信中的这个孩子正试图摆脱束缚,渴望选择走上自己认为该走的一条人生之路,可让孩子感到无助的是自己的选择很可能会被父母否定,而这种否定对于孩子来说则是决定性的。孩子甚至可以意识到这种否定性的决定会直接影响自己未来的命运。是啊!有多少孩子的命运就是在父母的各种否定声中被改写了,有多少孩子的梦想与天赋就是在这样的否定态度下被埋藏了。
孩子渴望与父母平等对话,渴望被父母尊重、理解。智慧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一条人生之路。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孩子发现这种对于孩子来说极具意义的人生之路,最起码我们不要阻碍孩子自己去寻找的脚步。
重点解析
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现在的孩子是最幸福不过的了,他们要吃有吃要穿有穿,生活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家里更有长辈和亲友的呵护与关怀。父母认为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支持就够了,可事实上孩子们真的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那么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总是觉得空虚?总是和父母发生冲突?青少年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心理发育逐渐成熟,不再只满足于物质生活上的需要,他们更希望父母能够正视自己的成长,给予自己话语权,能够平等地和父母对话。他们渴望与父母进行平等的沟通,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所以当父母不能与孩子平等交谈、沟通时,孩子会有严重的失落感和压抑感。这也正是很多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自己对孩子已经非常关心了,可是孩子还在抱怨父母不理解他们,孩子的心事,就是不愿意对父母吐露。
延展阅读
打开孩子心门的三大法则
一些父母从不听孩子的意见,总是说:“小孩子懂什么,听大人的没错。”于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父母对孩子的爱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谈不上尊重,使孩子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发展。如果关心孩子的未来,就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对于孩子的爱好,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要干涉过多,顺其发展,并注意观察以发现其天赋,然后因势利导,促其发展。切不可主观地为孩子设计好一切,强迫孩子去做,这样会压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尊重孩子,征求孩子的意见,只要孩子说得有理就要采纳。
父母要想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就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人的思想、行为、动机总是会通过语言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所以父母应当多跟孩子就他们感兴趣的、关心的话题展开对话。要鼓励孩子说话,并且善于抓住孩子话语的含义,即便他们说得不准确或不全面也要认真去倾听,让孩子觉得受到了重视。
(2)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当孩子向父母提出问题时,父母应该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认真地听听孩子的问题,并且尽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孩子一个答案。“你自己想办法找答案”“我很忙,别来烦我”这样的话会伤害孩子,会使孩子和父母疏远。
(3)对孩子付出真诚和尊重。无论在什么时候,两代人之间真诚、平等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要想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需要父母尊重孩子相对脆弱的自尊,并且时刻满足他们日益增强的“成人感”。在日常生活中,最好能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他们真诚的朋友,是可以信赖的对象。
五、孩子任性怎么办
所谓的任性问题其实就是自私的问题。矫正调整时,应通过寻找原因进行心理疏导,用关爱代替溺爱,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让孩子从任性中得不到他想得到的东西,并进而锻炼其自控能力。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爸爸妈妈,我和你们总是说不到一块儿,总是吵架,双方都很受伤,你们总说我任性、不听话、不懂得体谅你们,可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和你们相处。我已经上三年级了,从小到大都是爷爷奶奶带着我,我很想他们,不想跟你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对我很好,我想要什么他们就给我什么,从来都不说我,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我不喜欢你们总管我,我要什么你们也不给,我讨厌你们。
我也不喜欢去学校,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总说我,这使我总是和他们吵架,发脾气,老师向你们告我的状,你们回家还说我,我很生气。我要回爷爷家。
女儿
专家读信
在信中我们读到了一个特别的信息:孩子从小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而且爷爷奶奶对孩子一定是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疼爱,有求必应,这也是导致孩子这种个性的原因之一。同时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与孩子的接触应该是较少的,更谈不上应有的教育了,这也造成了当父母把孩子接到身边时,孩子无法适应的现状,与父母作对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实,当父母无法与孩子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关系与情感联系的时候,父母是很难去教育孩子的。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与信任做保障,就很容易造成与孩子的冲突。
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还是从一开始就亲自教育为好,以免与孩子精神上的联结断开,真要等断开了再来教育孩子就难上加难了。
重点解析
任性可谓是现在独生子女的通病,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长的过分溺爱,溺爱使孩子易冲动,稍有不顺心便把自己的不满竭力发泄出来。他们往往把矛头指向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老师、同学等。甚至还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就会使尽浑身解数以达到目的。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接受别人的劝说和忠告,即使表面答应,内心仍不以为然。
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使他们难以与他人和平相处,无法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如果不能彻底改善这种状况,他们必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作为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孩子的这一问题。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任性问题其实就是自私的问题。这样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溺爱之中,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行动就是利用一切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
孩子任性,并非是他们不懂得道理,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懂得道理,更会利用道理,所以当父母或老师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纠正他们的错误时,他们往往能找出很多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如果他们长期处于这种任性状态,并自以为能从这种状态中得到“好处”,这种任性的心理必将会阻碍孩子人格的完善,最终使孩子成为一个情感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父母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矫正。但在矫正调整时,父母千万不要发火,不能斥责孩子,应通过寻找原因进行心理疏导,用关爱代替溺爱,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让孩子从任性中得不到他想得到的东西,并进而锻炼其自控能力,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任性的心理问题。
现在任性的孩子很多,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1)父母、长辈的溺爱和迁就。有些孩子的任性完全是因为父母溺爱造成的。许多父母从小生活比较艰苦,现在经济条件逐渐改善,总是想让孩子不再受苦,再加上许多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父母及祖父母宠爱的对象。对于其不合理的要求,父母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不是教育他们,而是迁就他们。如果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通过哭闹就可以达到目的,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式。比如,对于孩子的偏食、挑食,有心理学家就认为责任完全在父母;还有的孩子要买玩具、零食或者新衣服,如果目的达不到,也会又哭又闹无休无止,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原因肯定在于他原先有多次用这种方法达到目的的经验。有的孩子在和朋友或同学交往中只顾自己,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源于他从小就是全家的中心,因而觉得自己应该永远是中心。
(2)对父母过度严厉的反抗。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就以训斥、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管教,从而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以执拗来抵抗粗暴,发泄不满。久而久之,会变得越来越任性,更加反叛。长此以往,父母就会对孩子的任性无可奈何,只得对孩子放任自流,从而强化了其任性心理。
(3)模仿也是任性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见到任性的现象,而且还经常可以看到父母、老师等人对孩子的任性毫无办法。身边任性的孩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却得不到父母和老师相应的惩罚,于是他们就会逐渐模仿这些人,并在一次又一次的模仿中逐渐学会任性的本领。
(4)与同龄人的交往不足。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城市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农村的孩子这一问题虽然不太严重,但是,许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学坏了,常常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玩耍。缺失同龄玩伴,导致孩子只能和成人玩,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流,往往是孩子在被迁就中结束。更有甚者,由于生活的压力,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孩子连这种不平等的交流都没有,孩子自然也就很难和别人交流了。缺乏交流的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易形成任性心理。
毋庸置疑,任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乱发脾气、无理取闹会使孩子的情绪经常处于波动之中,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过于自负,不尊重别人,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更孤僻、更任性,长大以后甚至无法融入社会。
延展阅读
应对孩子任性的五大要点
1.绝不迁就孩子的任性行为
在孩子任性、吵闹的时候,不要劈头盖脸地严厉批评,更不能打、骂,可以因势利导,正面耐心地讲道理,向孩子说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道理。如果孩子不听,继续哭闹,父母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哭闹行为是无效的。等孩子冷静下来,父母再严厉地指出他任性不对,讲清道理。无论孩子如何耍赖,父母一定不能心软,对孩子的无礼要求绝不迁就。
2.父母的管教要一致
在孩子任性时,家庭各成员教育孩子的观点应保持一致。一方批评孩子时,其他家庭成员不要出面袒护、干涉。如果大人之间遇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一定要避开孩子去商量。
3.立规矩在先
如果父母已经掌握了孩子任性行为的规律,可以用“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孩子任性。总结出自认为重要的规矩,定好孩子破坏这些规矩要承担的后果,然后告诉孩子。如果孩子按照规矩做了,父母要及时表扬并适当奖励;一旦孩子违反了规矩,就要让孩子承担任性的后果。
4.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时,情绪和行为容易失控,失控的怒火会影响管教孩子的效果。因此,当孩子任性时,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冷静的头脑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受到尊重,才会愿意按照父母对他的要求去做。
5.要善用“激将法”
上小学的孩子好胜心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最不喜欢别人说他不行。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在孩子任性不能控制情绪时,故意采用激将法,促使孩子在好胜的心理状态下克制自己的任性行为。
矫正孩子的任性,需要父母认认真真下一番功夫,从矫正自己的行为入手,耐心、细心地引导孩子。相信经过父母长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