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及省级公务员联考教材·公务员考试高分一本通系列:申论解决方案
- 许可
- 1455字
- 2020-11-28 22:37:57
二、申论阅读的方法
申论作为一门考试,从测试操作的角度讲,必然要有其方便的标准化技术性安排,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把普遍适用的“标尺”衡量应考者,最终得出优劣评价。这种先在的技术性安排恰恰给申论复习以方法论的启示,知其因,探其果,自然就有点揣着谜底猜谜语的意味。
从公共行政管理的立场出发,对任何社会问题的调控和解决无非是经历这样的一个环节:认识问题之是什么→探求问题之为什么→考量问题之怎么办→评估问题之会如何。当这样一个环节结束,一个社会问题就得以解决,一次公共行政管理行为也就得以完成。这也就决定了申论考试的基本应对思维是从对问题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到原因分析,再到对策分析,最终完成于效果评估的总结展望,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展望这样一个逻辑链条。
申论阅读不能像普通阅读一样停留于了解信息、获知情节,而应该透过材料事实的表象深入其肌理,探求造成问题的深层根源,并且在度量制度设计、法律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解决的办法,这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因应之道,既要考虑法制的限度和规制,又要结合实际、考量民情。因此,申论阅读在最肤浅的层面上完成信息获取的任务,而根本的目标还在于找到化解社会矛盾、调控社会秩序的方法。因而,申论阅读相对于一般的“泛阅读”而言更应该是一种“深阅读”,不光要过眼,更要过脑甚至过心,不光要过眼前的,更要学会联系,将广阔的社会现象关联起来,因为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对任何事件的处理,从公共行政管理的要求来说,都必须是理性的、慎重的、平衡的、周到的、兼顾的、和谐的。比如,当生态保护的问题进入申论的讨论范围,它所追求的就绝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环境的美好目标,而一定要在它同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辩证关系中去考虑。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讲,就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里的“既要……也要……”结构,就不仅是简单地表达两个结果都要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对二者复杂关系的深层次辨析,表明不可偏废,针对的是“只要其一”的偏颇思维和主张。甚至是经过辨析、反思,我们“宁可不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而这恰恰是我国公共政策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之初,基于百废待兴的现实,急于摆脱经济落后的面貌,于是我们的公共政策选择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思路,这固然是合理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实际操作中,慢慢走上了“不惜一切代价建设经济”的实际路子,于是,在高速增长的经济成就下,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环保问题。时至今日,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种共识,加之各类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民众的生活、健康的时候,不免也会出现另一种声音,那就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生态环境”。这种钻牛角尖的极端思维普遍存在,却是公共政策决策中最要不得的,它的出现往往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灾难。因而,任何申论问题的讨论,其实都要贯彻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精神,即统筹兼顾、利弊权衡,也就是党的报告中指出的“五位一体”协调全面发展。典型的如2008年的国考申论题目,就围绕怒江水电开发的问题,探讨了环保、经济开发与民众生活提高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三者中,绝对不是只计其一,不及其余,而是三者兼顾。甚至在有些问题中,会出现两难情形,此时要追求的恰恰是两全。拿什么统摄这些呢?那就是“科学发展观”!从两难到两全的具体思路和对策,就是对应试者能力水平的检验。而能否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审视社会复杂问题,就透射申论所具有的“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