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5)
-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4508字
- 2020-08-29 19:50:22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是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热点之一。2015年这一“热点”热度不减,在已有基础上,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据统计,本年度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14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1]概括起来,研究进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实践维度
有的学者认为,从学科维度、历史维度、问题维度和实践维度研究马克思主义,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的学科化、对立化、本体论化和碎片化,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学科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它只能被当作一个学科,而实际上还不是一个学科。从历史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它只是被判定为一个历史过程或统一整体,而不是被证明为一个历史过程或统一整体。从问题维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化约为一个个问题分别加以研究,其结果必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割断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很难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而真实的把握。实践维度是在实践基础上内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维度,是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实践维度,是在实践基础上内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维度。它直接针对的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维度,同时也针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其他维度。从实践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历史地置于其所由产生的社会实践中来理解,从其所由产生的社会实践的整体性或过程性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二是在当代社会实践中来理解当代社会,即通过当代社会的矛盾运动展开来说明当代社会,这是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说明当代社会,也应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范畴之中。[2]
(二)从文本的关联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有学者指出,具有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为载体,这些著作由哲学、政治学(特别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系列组成,每一个学科又可视为中等整体。并且,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一作品也是一个小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长期参加、指导和总结工人阶级革命的实践的产物,是辛勤理论创造的结晶。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它既有时代特点也有时代的某些局限。这些著作在再版时,其作者往往会对之加以整理和补充,或撰写序言和导言,对之加以评价、说明和引申。因此,阅读这些序言和导言,了解它们与原著的关联性,是全面理解经典、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必要一环。该学者在其文中以1871年后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等著作撰写的序言或导言为例,从它们与原著的关联性来理解原著,又从原著来理解这些序言与导言,把两个以上的历史文献放在一起来阅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整体性。他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各学科的著作群及整个马克思主义著作,这种关联性阅读也是适用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创作历时半个世纪之久,把它放置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来阅读时,更要看到其内在联系,看到其思想、理论的演化和发展,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另外,在对关联文本进行研读时,还需要紧密结合实际。[3]
(三)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有学者指出,从文化哲学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就展现在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过程中。而恰恰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揭示了人类获得解放的社会条件。在感性实践活动中,人类不断创造性地实现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种对象化具体表现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矛盾运动。在这一矛盾运动中,人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境界和完善自身的生存个性,促成人与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以及和谐共处的多方面需要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高度统一。这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整体性问题。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离不开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而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在无产阶级创造解放的社会条件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与人追求自由的文化解放之路是一致的。对此,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创造解放的社会文化条件的实践活动相趋同。[4]
(四)从五个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化
有学者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化的任务,并从五个方面作了具体探讨。他认为,应该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五个方面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整体化的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5]
(五)探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存在方式
有学者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视角,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存在方式,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进行研究,结论是: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属性体现于理论结构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之所以能存在于理论结构和发展过程中,是由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继承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研究对象整体发展4个因素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属性和谐共生,从而形成由各种属性构成的系统。[6]
(六)注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性
有学者认为,系统发展的基础是:内部要素的差异性所产生的联系。所以,系统的发展是一种差异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系统包括:作为基本要素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要素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称之为“三大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整体”地表现了“三种形态”,经典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三大主义”各自“偏重”地体现着“三种形态”,这就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体系内部两大要素的矛盾——整体性与偏重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趋势。[7]
(七)科学回答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的
有学者认为,近些年来,我国学界从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和阐述马克思整体性,有不少的著述,也有不小的进展。然而,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的,仍然需要科学地回答,而且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目的正在于阐明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和理论演进动力、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理论、广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等方面阐明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从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看,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三个重要环节,又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其中,唯物史观是关于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条件;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三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从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理论,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逻辑体系,阐明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条件等基本问题。它包括核心概念和范畴(即“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发展“过程论”及人的解放和发展“条件论”等。从广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来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称为马克思主义,这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只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些“主义”,就会看到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脉”主要是指:主题一致,都是要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思想方法一致,都是从一样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出发探索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条件和方式;基本原理一致,都是围绕人的解放和发展产生的思想、原则。“与时俱进”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人”的内涵、困境必然有异,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的道路、方式、方法及其思想理论必然有新变化、新发展、新进展。这个“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泉源,这个“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活水。[8]
(八)实践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是理论,也是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整体性理论来源于整体性实践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还体现在整体性理论对整体性实践的具体指导和践行上。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来源于实践,实践整体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实践内容基础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实践自身普遍性与具体性、真理性与价值性、创造性与享受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强调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哲学、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辩证统一的理论,也是科学性和阶级性、革命性和建设性辩证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仅体现在整体性理论来源于整体性实践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还体现在整体性理论对整体性实践的具体指导和践行上,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转化为具体理论、方针和政策,全面推进实践协调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整体性原则。[9]
(九)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的发生学分析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框架体系新增了许多元素,衍生出了新的线索和诉求,某种分谱系繁衍或“分延”的现象便发生了,主要体现为门类性态、对立性态、割裂性态、断取性态等四大性态,以及对思想发展进程的划断、对理论内容的分解、对思想逻辑的割裂等三大形式。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出于政治传播的简明性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简约为三个组成部分;二是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按分学科研究的门类建制。[10]
注释
[1] 参见赵秀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
[2] 参见马文保:《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维度:实践维度》,载《教学与研究》,2015(11)。
[3] 参见胡为雄:《从文本的关联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以1871年后恩格斯的相关“序言”“导言”为例》,载《理论视野》,2015(9)。
[4] 参见孟庆艳:《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载《社会科学战线》,2015(12)。
[5] 参见赵家祥:《也谈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载《理论视野》,2015(7)。
[6] 参见张鸿奇:《探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存在方式——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视角》,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7] 参见王枫桥:《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性》,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5(4)。
[8] 参见贾建芳:《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3)。
[9] 参见张建云:《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科整体性问题之现状》,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4)。
[10] 参见钟明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的发生学解读》,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