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与趋势

一、中国互联网应用整体状况

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CNNIC联合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实施一项统计工作,调查中国网民人数与结构特征、互联网基础资源、上网条件和网络应用等方面情况的信息。为了使这项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从1998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近的第36次调查于2015年7月发布。

中国网民人数的飞速变化,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第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时的62万,激增到第36次调查时的6.68亿,增长巨大!普及率的上升趋势也相仿。

据CNNIC分析,中国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与如下因素密不可分。

第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互联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基础。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年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8%的背景下,积累了相当的实力。随着全民整体收入的增加,人们在信息需求上的投入会越来越多。同时,良好的经济环境为互联网产业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产业内的并购和商业模式升级,最终使更多的人成为网民,并更好地服务于网民群体。

第二,为保证我国信息化健康发展,国家制定并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这表明信息化正在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化进程为更多大众接触互联网创造了条件。这里的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的城市化,另一方面是城市的集群化。前者的发展直接带来了生产生活等硬件设施的升级,后者进一步推动了城乡地域空间差距的缩小。

第三,通信和网络技术向宽带、移动、融合方向发展,数据通信正在逐步取代语音通信成为通信领域的主流。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竞争程度的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网络接入和用户终端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使用户的上网门槛不断降低。

第四,互联网具有高黏性和高传播性。根据CNNIC的调查,一旦用户接触互联网之后,流失率极低。互联网上的网络游戏、即时通信、博客、论坛、交友等应用具有极强的互动功能,这些功能会推动相关应用的传播,这种传播既包括向网民的传播,也包括向非网民的传播,而向非网民的传播将推动网民规模的扩张。

第五,网民规模的扩张推动网络价值的提升,而网络价值的提升又进一步增强其扩张力。根据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网络的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随着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网络的价值不断膨胀。将目光瞄向互联网价值的机构和个人创造的内容,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网络的扩张力和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的网民规模和普及率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互联网普及率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并不乐观。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与互联网最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可以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仍然有着巨大的空间。

二、个人互联网应用特点

2015年1月CNNIC针对国内个人互联网用户的使用特点进行分析,指出:2014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个人互联网应用发展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即时通信作为网民第一大上网应用,在高使用率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攀升;微博、电子邮件等其他交流沟通类应用使用率持续走低;博客社交性退化,媒体功能凸显,使用率呈现回升态势;电子商务类应用依然保持快速发展,手机旅行预订应用表现突出。

(一)即时通信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

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网络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90.6%。2014年,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也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截至2014年12月,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较2013年底提升了5.1个百分点。手机即时通信由于其随身、随时、拥有社交属性和可以提供用户位置的特点,自身定位逐渐从以前单一的通信工具演变成支付、游戏、O2O(Online To Offline,在线到离线)等高附加值业务的用户入口,以其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其他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

(二)手机旅行预订进入爆发增长期

2014年,中国网民手机商务应用发展大爆发,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分别为63.5%、73.2%、69.2%,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而长期处于低位的手机旅行预订,2014年用户年增长达到194.6%,是增长最为快速的移动商务类应用。随着我国国民休闲体系的形成,手机旅行预订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

(三)互联网理财热度削减、规模趋于稳定

截至2014年12月,购买过网络理财产品的网民达到7849万,较2014年6月增长1465万。在网民中使用率为12.1%,较2014年6月使用率增长2个百分点。由于收益率下滑和中国股市回暖带来的分流作用,互联网理财已基本结束了其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增速开始放缓,同时新产品扩容速度也有所放慢。

三、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

2015年1月CNNIC针对国内企业互联网用户的使用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企业互联网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高

近些年,我国企业在办公中使用计算机的比率基本保持在90%左右,互联网的普及率也保持在80%左右,在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中,固定宽带的接入率也连续多年超过95%。基础设施普及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根据企业开展互联网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采取提升内部运营效率措施的企业比例仍然较低,原因包括企业的互联网应用意识不足,内部信息化改造与传统业务流程的契合度较低,难以实现真正互联网化,软硬件和人力成本较高,多数小微企业难以承受。另一方面,营销推广、电子商务等外部运营方面开展互联网活动的企业比例较低,且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受限于传统的经营理念,照搬传统方法。

对此,需要政府、传统企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三方合作,开展市场教育、降低企业互联网应用的技术和成本门槛,以实现互联网与传统经营业务的深度融合。

(二)互联网O2O商业模式兴起

2014年,互联网O2O商业模式发展迅速,作为线下商品与服务的直接供给方,传统企业在这一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传统企业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商业活动,另一方面是由大型互联网企业主导,为拓展其业务范围、增强O2O实力而连接传统企业的被动触网。

在这一发展趋势下,传统企业在内部运营、市场推广与服务和产品销售方面,将会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目前,互联网O2O商业模式仍处在形成与摸索阶段,传统企业的O2O转型仍未出现实质上的成功案例,且涉及的行业集中度显著,批零住餐和生活服务企业占比较高,尚未广泛惠及各行业的中小微企业。随着互联网与经济活动的全面结合,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和改革程度进一步扩大,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分界线将越来越模糊,互联网将成为企业日常经营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四、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

2015年1月,CNNIC针对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国内互联网发展的一些趋势。

(一)用户规模及普及率

1.中国网民规模增幅持续收窄,非网民转化难度进一步扩大

2014年,我国新增网民3117万人,增幅明显收窄。非网民的上网意愿持续下降,表示未来会上网的比率从2011年的16.3%下降到2014年的11.1%,网民规模的增速将继续减缓。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是不懂电脑/网络,比例为61.3%,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缺乏是造成网民与非网民之间互联网使用鸿沟的重要原因。

2.互联网普及的地区差异大,农村地区亟须重视

我国在推进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互联网普及率的省间差异从1997年的3.37下降到2014年的0.24,但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间差异仍较明显。进一步推动欠发达省份的互联网建设工作将成为一项长期工程。与此同时,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普及率不断增长,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有扩大趋势,截至2014年12月城乡普及率差异达34个百分点,部分原因在于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互联网普及推进工作的成果,根本原因则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妥善解决城乡数字鸿沟的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

(二)上网硬件设备

1.平板电脑成为网民重要上网设备,网络电视开启家庭娱乐新模式

平板电脑的娱乐性和便捷性特点使其成为网民的重要娱乐设备,2014年年底使用率已达34.8%,并在高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使用率51.0%)、高收入人群(月收入5000元以上网民使用率43.0%)中拥有更高使用率。随着网络技术和宽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融传统电视和网络为一身,其共享性、智能性和可控性迎合现代家庭娱乐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家庭娱乐模式,截至2014年12月,网络电视使用率已达15.6%。

2.手机超越PC(个人计算机),成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第一终端

2014年,网络视频用户整体规模仍在增长,但使用率略有下降,手机视频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网络视频行业步入平稳发展期。近两年,用户在PC端收看视频节目的比例在持续下降,而手机端的比例则在持续上升。截至2014年12月,71.9%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视频,其次是台式/笔记本电脑,使用率为71.2%,手机成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第一终端。平板电脑、电视的使用率都在23%左右,是网络视频节目的重要收看设备。

(三)网络服务应用偏好

网络服务应用偏好的变化趋势除了在前述“个人互联网应用特点”中提到的三个方面,即即时通信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手机旅行预订进入爆发增长期,互联网理财热度消减、规模趋于稳定。还表现为PC网游仍是市场中坚,手机网游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具体而言,从用户规模、在线时长以及游戏收入等方面来看,PC网游吸引了最具价值的深度用户,仍然是游戏市场的中坚。但网民增长的整体放缓,人口结构导致的低龄网民的比率下降,以及PC网游用户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流失,都是导致PC网游增长放缓的原因。而另一方面,PC网游也在不断探索着适合自己的新商业模式。比如,将线上游戏与线下活动,甚至电视节目相结合,竞技游戏与竞技体育相融合,逐步形成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手机游戏的爆发式增长在2014年上半年达到最高峰,下半年开始逐渐进入洗牌期,并表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而预计2015年在延续这一趋势的同时,手机网游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2014年游戏主机的解禁政策使得电视游戏成为新的市场焦点。但从目前电视游戏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未来将迅速占领市场的不是游戏主机,而是互联网电视/盒子。互联网电视/盒子在用户规模、用户增长率、市场推广都要快于游戏主机,而面临成本、渠道、政策等诸多因素,游戏主机厂商仍持谨慎的观望态度,并没有急于推进。因此,预计2015年电视游戏市场将先由互联网电视/盒子引爆,而游戏主机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拓展阅读

在中国有哪些人不上网?

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总体上,中国的网络用户一直在增长,但是,普及率仍然未能过半。那么,未上网、不上网的是些什么人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是不懂电脑/网络,比例为61.3%,其次为年龄太大/太小,占比为28.5%,相比2013年均有所上升(图1)。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缺乏,仍然是造成网民与非网民之间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的比例为10.7%,互联网接入设备的获取能力差异造成的使用鸿沟也不能忽视。

图1 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原因

从非网民未来上网的意向来看,近年来非网民的上网意愿持续降低,肯定上网或可能上网的比例,从2011年的16.3%逐渐下降至2014年的11.1%,未来非网民的转化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网民规模的增速将继续减缓(图2)。

图2 近年来非网民未来上网意向

对潜在网民(肯定上/可能上)与非潜在网民(肯定不上/可能不上/不一定/说不清)进行对比发现,非潜在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农民、60岁及以上的群体占比很高,分别达到59.2%、43.3%、36.7%,这些特征与该群体不上网的原因表现一致,即不懂电脑/网络(64.1%)、年龄太大/太小(30.6%);而30.2%的潜在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上网,这一群体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与使用技能,未来转化为网民的可能性更高。

在整体网民规模增幅逐年收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的背景下,农村非网民的转化难度也随之加大,未来将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市场激励,推动农村网民规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