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互联网的破茧与起飞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最近20年的事,不过其起源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此,我们通过若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来简要了解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过程。这些时刻反映了互联网的诞生、电子邮件的发展、万维网的发展、网络社交的演变、在线多媒体的普及、网络资源、从Web1.0到Web2.0的演变等,同时也包括值得我们关注的几个“中国时刻”。

大体上,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是4个阶段。

一、初步形成阶段

首先,1969年11月,阿帕网(ARPAnet)被创立,它一开始仅仅是美国军方为了远距离共享数据而开发的计算机网络,现在它成了当今互联网诞生的最主要标志。

1971年年末,与如今的电子邮件类似的技术出现,程序员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用自己编写的软件成功发送了第一封网络电子邮件“email”。他同样也是电子邮件中那个标志性的“@”符号标准的确立人。

1974年,管理计算机和因特网之间连接的封包协议由温顿·瑟夫(Vinton Cerf)和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发表,这就是最后被称作TCP/IP的协议,它让我们可以在网络上传送各种数据。瑟夫也被誉为“互联网之父”。

1978年,第一个电子邮件广告(垃圾邮件)被发给400个用户,以推销产品,内容是邀请他们去参加某个产品的展示。

1979年,阿帕网的用户凯文·麦肯奇(Kevin Mackenzie)在网上使用了表情-)。

1982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斯科特·法尔曼(Scott Fahlman)添加了第一个表情图标:-)。

1984年,互联网先驱乔纳森·泼斯塔尔(Jonathan Postel)引入了所谓顶级域名的概念,并推出了.com,.org,.gov,.edu以及.mil等数个顶级域名。

二、渐进发展阶段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一个网络,用以连接各大学校园网。

1987年9月,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特殊时刻,王运丰教授等人在北京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1988年,第一个蠕虫病毒莫里斯(Morris)诞生。

1989年,中国开始建设互联网,提出一个5年目标,以实现国家级四大骨干网络联网。

1990年,因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的贡献,万维网(World Wide Web)在早期的超文本试验中逐步形成。此外,阿帕网于这一年退役。

1990年11月28日,中国的顶级域名.cn完成注册,从此在国际互联网上中国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

1991年,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方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

1992年12月底,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TCP/IP体系结构的校园网,在网络规模、技术水平以及网络应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993年,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浏览器诞生,它被称为“Mosaic”,由马克·安德利森(Marc Andreessen)开发,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万维网的普及。安德利森后来又开发了景网(Netscape)。

1993年4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召集在京部分网络专家调查了各国的域名体系,提出并确定了中国的域名体系。

1994年,雅虎(Yahoo)诞生。

1994年4月20日,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

三、高速扩张阶段

1995年5月,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成立,中国的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

1995年7月,微软公司推出IE浏览器。亚马逊(Amazon)网站也于这一年开张。

1995年9月,电子海湾(eBay)开拍,其最初的名字是“Auction Web”,拍卖的第一个东西是一支破旧的激光笔。

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

1996年11月,ICQ发布。这是全球第一款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的即时消息软件,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风靡一时。

1996年11月15日,中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开张,它是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旁边开设的实华开网络咖啡屋。

1997年11月,CNNIC发布了第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1997年10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数为62万。

1997年12月,乔恩·巴吉尔(Jorn Barger)第一次提出“weblog”这个理念,后来演变为一个词“blog”(博客)。

1998年8月,谷歌(Google)得到资助,互联网搜索行业的巨人谷歌公司成立。同年,国际互联网用户突破了100万。

1999年8月,第一个博客网站开通,它可以让用户方便地创建自己的博客。同年,第一个邮件病毒“Happy99”诞生。第一家网上商店“Zappos”上线开张。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人们都在担心电脑是否能够顶住2000年的“千年虫”。

1999年9月,中国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成为国内首先实现全国联通“网上银行”的商业银行。

2000年4~7月,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2000年12月7日,由中国文化部等单位共同发起的“网络文明工程”在京正式启动。其主题是:“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

2001年1月1日,中国互联网“校校通”工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2001年1月,维基百科(Wikipedia)诞生,它是目前互联网上访问量比较大的网站之一。

2001年11月22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社会正式推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001年12月20日,由信息产业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科技部、文化部主办的“家庭上网工程”正式启动。

2002年,社交网站“Friendster”成立。

四、媒体融合阶段

2003年,“Myspace”“Linkedin”“Skype”等上线,苹果公司推出“iTunes”和“Safari”浏览器。

2004年2月4日,社交网络服务网站脸谱网(Facebook)上线。

2005年2月,“YouTube”开张。第一个手机病毒“Cabir”诞生。在这一年,国际互联网络用户突破10亿。

2005年7月,CNNIC发布了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4年6月30日,中国网民首次突破1亿,达到1.03亿。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正式开通。

2006年6月,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推特(Twitter)建立。

2008年1月,CNNIC发布了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突破2亿,达到2.1亿,为全球第二大规模。

2008年,苹果公司推出APP商店。脸谱网登陆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谷歌推出“Chrome”浏览器。

2010年1月,CNNIC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数增至3.84亿,稳居全球第一。

2010年,震网病毒把目标转向了工业生产——它的攻击目标是伊朗的核工业生产。同年,苹果公司推出平板电脑(iPad)。

2012年1月,CNNIC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网民数增至5.13亿,稳居全球第一。同年,国际互联网用户突破24亿。

2013年1月,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超过了台式电脑。

2013年6月,美国“棱镜门”事件中美国政府对美国公民以及海外公民数据信息隐私权侵犯的行为,引起多国对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视。

2014年9月,阿里巴巴正式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仅次于谷歌。

2014年,根据互联网应用统计网站(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的统计,截至2014年6月30日,国际互联网用户突破30亿,普及率为42.3%,其中北美的普及率最高,为87.7%,大洋洲和欧洲均超过70%。

2015年2月,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