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儒家与道家

上面说了这么多,都是在讲汉朝时候西域的地理和政治的形势。下面要讲的是当时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思想状态,即佛教传入时,中国的思想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这几百年,是华夏文明开始成熟的阶段。除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之外,华夏文明中还逐渐产生了对宇宙的基本看法,也就是宇宙观;对生命的意义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生命观;还有对社会秩序的看法,也就是社会学说、政治制度等。那时候有所谓诸子百家,这里只提在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最广泛的两家,即儒家和道家。

儒家的开创人是孔子。他的一些论述,特别是《论语》,表达了他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的许多看法。上面提到的宇宙观、社会观、生命观甚至审美观和教育观在《论语》中都有表述。孟子生活在孔子之后约200年,他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跟孟子时代相近而略晚于孟子,但是荀子跟孟子对人性的理解又有不同。但不论区别有多少,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大于区别。这个共同点就是不去探讨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之类的问题。孔子甚至明确地说,“不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把宗教的崇拜仪式叫作“怪力乱神”!中国的商代是重鬼神的,有诸多占卜用的甲骨流传至今。所以中华民族的祖先并非从来不拜鬼神,孔子时代也不是不拜鬼神,孔子本身也是参加祭祀的,但是他的祭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他对某些社会伦理的认可,而不是对生命永恒或是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探讨。

而同时代,希腊人所信仰的奥林匹斯诸神(见第二讲)则是彼此有爱恋、有偷情、有妒忌、有传承等等,是活灵活现的神。所以儒家的基本思想是以社会伦理和秩序为主,对如性善性恶之类的人性做一定的探讨,而对人的前世及后世,不做探讨,只重视今世。这也影响了汉民族的性格——比较注重实际,不太关注未知的过于玄妙的事情,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如此。道家则颇有不同。老庄哲学重视自然,不愿意接受社会的束缚,所谓“帝力于我何有哉”,远离政治、远离城市的控制而过着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再仔细想一想,儒家和道家在生死观、宇宙观上有什么分歧呢?他们在社会观上是有分歧的,比如说儒家重伦理,强调三纲五常、孝悌忠义之类,但是在生死观、宇宙观方面彼此没有什么区别,儒家和道家都没有对宇宙和生命起源问题做出探讨。不同的是道家有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寒来暑往、乐极生悲、苦尽甘来,这些是道家的思想,比较相信有客观规律的存在,只是没有表述得很清楚。

儒家和道家都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出发点是农业社会里地位不同的人。儒家代表的是统治者对社会的看法,孔子、孟子都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思考社会安宁而善治之道。而道家更多是从一个被统治者的角度看,不愿意受“帝力”的束缚,情愿多一些清风明月。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整个中国知识界在哲学方面的思想状态大致如上所述。至于名家、阴阳家等,只是儒道两家的变种或者与之略有不同,没有任何一家超越了它们。诸子百家之间,还没有谁像希腊人那样探究人类或者宇宙的起源,最后剖析物质、推到原子,或者对宇宙做一个系统构思。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尽管他们想得也很深奥缜密,但是努力的方向不同于西方。如果他们执着于宇宙起源等问题,佛教是不是能够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就很难说。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奠定了汉朝及其后中国主流思想的底色。虽然董仲舒自己对名家、阴阳五行等比较赞成,但是他更希望以社会伦理来制约、约束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到了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有人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是他们对当时的政府的反抗,利用的就是一种并没有清晰界定意义的“天”的概念。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包括孔子都是祭天的,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认为人就是一切,只是他们并没有进一步去探究天是什么,天是怎么来的,谁创造了天,天是由一个还是多个神灵掌管这些问题。

南宋的时候佛教大盛,作为一种思想,佛教已经渗透进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浸入中国人的脊髓了。在那个时候开始有人把儒家的哲学跟佛家的思想融合起来——这应该是一种无意识地融合。这就是宋明理学的开始。明朝儒佛兼通的代表是王守仁,这是后话。换言之,当佛教浸入整个中国文化肌体的时候,就有一批人如程颐、朱熹等大儒,对佛学与儒学的并存进行融合整理,利用佛学来重新诠释儒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