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太研究论丛(第十四辑)
- 北京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
- 5字
- 2020-07-09 17:34:00
东南亚研究
当前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的态势与发展建议
宋清润
“一带一路”建设时期: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中国正在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沿线国家积极合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柱之一。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与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97]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间友好感情深厚是两国关系能够经受住风云变幻而持久稳定的关键,而民心相通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关系的稳定器之一。
人文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关键手段,是润滑剂,在中国外交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编的专题研究报告《构建人文外交新格局:中外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研究》指出:“人文交流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亮点和重要开拓方向,其与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一起构成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三大支柱”。[98]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晓玲副研究员指出,在中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不能仅靠经济利益的吸引,人文交流也担负着重要使命。[99]
当前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的总体进展
中国和东南亚山水相连,双方关系发展十分密切。中国外交部长王毅2013年6月25日表示,中国和东盟的关系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中国将坚持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100]而且,东南亚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沿线地区。
与上文论述同理,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是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润滑剂,有时可以充当双方合作的“开路先锋”,做些铺垫工作,争取民心,有时在双方关系产生棘手问题时,可以作为补救手段,甚至可以充当“消防员、灭火队”。
而且,笔者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国周边外交的转型升级,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展中,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持续开展“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全方位合作时,加强人文交流的重要性不仅凸显,紧迫性也同时上升。因为,相比政治互信、经济合作等支撑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重要支柱,人文交流这个支柱明显偏弱,而且,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有很多进展,但也有很多挑战与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与东南亚的往来持续了上千年,而双方人员往来最密集的时期大致始于明清时期,也就是大批中国人“下南洋”时期。目前,东南亚地区是华人华侨最多的地区,中国文化与东南亚各国当地文化有着长期的交融史,相互影响。这些状况其实也是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副秘书长穆赫坦指出,文化交流在东盟-中国关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1]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全方位合作的日益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也高度重视双方的人文交流发展,双方人文交流也确实有了长足进展,在机制建设、广度深度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在互访时,经常强调人文交流在双方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互访中将人文交流互动作为重要的行程和活动之一。比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中国和东南亚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中华文明和东南亚文明千年互鉴共生;中国同东南亚和周边国家要不断巩固人缘相亲,亚洲各国人民要拓展人文交流合作,把‘和’‘合’的传统理念付诸彼此相处之道,把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中新友好合作事业需要青年一代传承发扬,希望中新两国青年互学互鉴,增进友谊,共当中新友谊的忠实继承者、积极参与者、热心奉献者,成为中新关系发展的生力军。”[102]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19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时指出: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将人文交流合作打造为继政治安全、经贸合作之后双方关系的第三大支柱;应以教育和旅游合作为优先方向,拓展合作内涵,丰富交流形式,提升合作水平。中方建议打造“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实现双方学生流动总规模到2025年达到30万人次的目标;中方愿与东盟探讨制订旅游合作计划,确立2020年双方人员往来达到3000万人次的目标,中方期待新修订的《中国-东盟中心谅解备忘录》尽快生效,希望中心为促进双方人文交流合作发挥更大作用。[103]同时,《第19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联合声明》也指出:“我们对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活动进展感到满意,包括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和第二届中国-东盟青年交流等活动的成功举办,愿拓展双方教育交流与合作;我们欢迎将2017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期待中国与东盟加强合作,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双方人员往来。”[104]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形式愈发丰富,深度与广度也日益提升。双方举办很多人文交流活动,如,中国-东盟旅游年、中国-东盟民间友好大会、教育与学术交流、科技交流、体育交流与合作、中国和东盟国家互相提供奖学金项目、中国民间组织改善东盟贫困人口民生、到对方国家进行文艺演出、中国医疗机构为东南亚国家提供医疗服务援助、中国专家为东南亚国家修缮佛塔、旅游合作等其他多种多样人文交流活动。而且,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高级人文交流机制的建设也取得重要成果。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尼总统佐科共同提议于2015年建立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这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每年举行一次机制会议,在该机制统筹协调下,两年多来,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青年、传媒等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105]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的主要挑战
毋庸讳言,我们在看到上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中国与东盟交往与合作的日益增加,双方人文交流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中国与东南亚地缘相近,双方实力对比悬殊等因素所引发的问题也在凸显,这是未来双方关系将长期面临的挑战,也会影响东盟成员国民众对华心理的变化,如提防、疑虑心理有所增强等等。
按照地缘政治学理论,国家间的相互影响力存在“距离衰减原理”,即通常而言,国家间距离越近,彼此之间的影响就越大、越直接,反之亦然,对于小国而言,毗邻大国或强国是否对其友好,对小国的损益很大。[106]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这句话有时候也经常适用于国家间关系。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及其成员国等与东南亚不接壤,而中国作为东南亚国家陆水相连最大的邻国,其一举一动在东南亚所引发的反应常比其他大国举动在东南亚所引发的反应都要强烈。或者说,对同样实力或者类似实力的大国,或者大国同样力度的举动,东南亚国家感受到邻国中国的影响力要比感受到美国、日本等较远大国的影响力一般是要大的。
尽管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长期总体良好,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双方实力的不对称性愈发凸显,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影响双方对彼此的认知和利益界定,尤其是影响东南亚国家对华认知,最终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107]在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时,当时的东盟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文莱、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高于中国,或者不比中国差,这些国家的人均GDP基本都比中国人均GDP高,这些国家的企业对华投资是中国外资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今,尽管东盟已经有十个成员国,但中国与东盟十国经济及综合实力差距越拉越大,自然会让东南亚国家愈发感到压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16年,中国GDP近10.8万亿美元[108],而东盟十国GDP总量近2.9万亿美元。[109]而且,中国GDP年度增量与东盟十国GDP年度增量的绝对值差距越来越大,中国人均GDP比东盟多数成员国的人均GDP要高,双方综合实力不对称状况愈发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东盟部分国家及民众出现一定程度的对华心理失衡。
地理毗邻与实力差距悬殊等综合因素叠加,导致东盟对华既合作、又提防的纠结心态愈发突出。一方面,邻居搬不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总体奉行友好合作的政策,东南亚国家也总体奉行对华友好合作政策,双方的既有合作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非常紧密。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连续八年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重要外资来源国,在西方经济长期低迷的情况下,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贸易保护政策的情况下,东盟需要持续搞好对华经贸合作等领域。另一方面,尤其是在战略与安全层面,东盟对华疑虑增加,日益完善大国平衡外交格局,与美国、日本、欧盟、印度、俄罗斯等域外大国和组织纷纷建立经贸、安全等多种合作机制,举办峰会,来平衡中国崛起带来的压力。这种态势愈发明显。
二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政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双边人文交流。政治关系好,人文交流就有可能搞得热火朝天,反之,政治关系冷淡,人文交流往往也会有气无力。以中菲人文交流为例,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执政中后期,中菲关系跌入谷底,笔者2016年4月随团去菲律宾时,感觉智库学者座谈时气氛不太融洽,也谈不出太多合作点。但同年12月初,笔者再随团去时,整个团受到热烈欢迎。菲律宾外交关系委员会许多重量级成员,假日不休息,和我们团座谈,谈21世纪海上丝路的合作,问答互动非常热烈,时间不够用。《马尼拉时报》第二天就把我们团座谈照片放在头版报道。而今,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和中国的关系较为友好,两国人文交流朝着多领域、高层级发展的机遇来了。
但也要意识到,人文交流与双边政治关系的好坏,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持续而广泛的人文交流,可以促进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或者在两国关系处于低谷时,人文交流可以发挥一定的传递善意和暖意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烘托友好氛围,起到破冰、融冰等作用,例如中美乒乓外交其实算是人文交流或人文外交的经典案例。现在,东南亚国家公民社会发展迅速,影响力大,如果东南亚国家的民众对华友好,则所在国政府就较难对华不友好。
此外,双方经贸合作密切与否,基础设施联通密切与否,也影响着双方人文交流的密切程度,经贸活动与人文交流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即,通常而言,经济活动带动人文交流,或者说是商务人文交流。而商务人文交流也会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发展与政治关系发展。
三是,中国人在东南亚行为失当,引发当地部分民众反感。比如,中国一些商人、游客等在和东南亚人进行交流时,或者到东南亚经商、旅游时,有些“暴发户”和“土豪”言行,也不太注重了解和尊重东南亚的风俗习惯,有时显得傲慢乃至无礼;有时乱扔垃圾,有时大声嚷嚷,有时甚至侮辱东南亚人贫穷、落后等,这些不文明、不恰当的行为引发当地人不满。
东南亚部分国家民众对华友好情感不足,误解多、抗议多,已经严重影响“一带一路”合作的推进。中国与东盟几个国家人文交流的不足或不到位,已经影响双方重大项目合作。比如,对方民众出现误解言行,乃至抗议示威,这些都会阻碍项目进行。而且,东南亚多数国家都是民选政府,必然要依据民意行事,不管民意是理性的还是极端的。即便不是民选政府,也要受到民意掣肘。在当地出现反华言行时,东南亚政府一般都是首先考虑政治与社会稳定,因此,有时要牺牲中国利益来维护本国稳定和政府威望,一般不会顶着民意来维护中国利益。如中缅合资的来比塘铜矿遭遇抗议示威,先是被迫暂时停产,后是高额增加对当地民生支出等项目,因为当地反华民意盛行。
四是,美欧日等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更加细致、效果更好,东南亚公民社会发展受到西方很大推动和支持,西方在东南亚有大量非政府组织,有很多长期项目、有很多常驻人员和当地雇员、有大量长期资金搞活动。西方媒体、明星、学校等纷纷开展与东南亚的人文交流,西方形象在当地的社会舆论中有很大、很积极的影响力,对东南亚社会精英形成很大的向心力。这对中国与东南亚的人文交流构成较大挤压,但在东南亚有些国家的有些人群中,论在当地的民意好感度,有时是“西强我弱”。中国与东南亚的人文交流,或者说是人文外交、公共外交,除了学生这些相互交流等部分长期项目外,其他很多人文交流是短期项目多,短期大型活动多,阵风式的活动多,细水长流式的长期项目少。中国在东南亚的民间组织设立的分支机构很少,资金不足,人手不足,长期项目不足。而且,中国人多做少说的行事风格,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与西方多做多说,甚至少做多说的模式完全相反。因此,中国与东南亚的人文交流在力度和形式上都比西方逊色一筹,又加上宣传不到位,效果自然比不了西方。
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得出以下几点看法,未必正确,更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还请各位方家指正。
笔者认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似应达到以下一些重要目标,如在中国与东盟国家民众中,增进双方了解与理解,消除误解、疑虑等负面情绪及其引发的抗议示威等破坏行为,塑造对彼此的客观认知,形成对彼此正面和友好情感为主的民意格局,增强彼此互信,为双方“一带一路”合作减少阻力,创造良好气氛,增加合作动力。
在民心相通方面,要减少双方民间对彼此的误解与不满情绪,努力塑造“双方民众对彼此友好情感强烈”的格局,建立“一带一路”合作的坚实民间基础。鼓励中国更多学者、商人、媒体精英、民间组织人士等各界人士,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去当地开展社会公益事业,用当地语言、在当地主流媒体和人群中讲好中国故事,扩大朋友圈,用中国声音和理念去增信释疑,增强对东南亚官、商、学、媒、民等各界的影响,提升东南亚国家各界对华的认知度和好感度,增进民心相通,改善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为“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的推进奠定良好的民间友好感情基础,提升当地人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度。
第一,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双方政府主导的色彩较浓,即政府又当策划者,又当出资者——出项目和活动,又组织民间主体参与。在目前及将来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模式是必要的。否则,双方的人文交流活动就可能因为缺乏重视、缺少资金、缺少参与者而陷入衰退。不过,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府应该更多联合出资,资助双方的民间人士和机构组织人文交流活动,体现人文交流的民间性。比如,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资金不要一味去搞大型设施建设,要拿出相当比例的资金来帮助当地改善科教文卫条件,搞些民心工程,这些可以交给民间组织去做。这才能更广泛、更有力地吸引当地人心。
第二,中国学术机构和智库要加强对中外人文交流理论与经典案例的研究,取长补短,为中国与东南亚的人文交流建言献策。用更先进的理论、更契合实际的案例、更细致可行的发展路径去指引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的发展。建立科学、完整的决策咨询——组织实施——事后评估——优化改进的人文交流全程操作体系。在相关活动组织实施后,在相关合作协议签署后,要建立事后跟踪和效果评价机制,监管协议执行,听取两国各方人士的反映,优化改进,让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整体人文交流再上新台阶。
第三,加快人才培养,因为人才是推动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发展、双方合作发展的关键力量。建议中方资助东南亚多数国家的大学建立实体的中国研究中心或东盟某国与中国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与中国的东南亚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及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加强高校智库交流与合作,鼓励中国与东盟国家仿效中印尼高校智库联盟模式,建立双方的高校智库合作网络,定期举行会议,经常开展合作课题研究,为双方人文交流发展、双方战略关系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培养更多东南亚的“中国通”和中国的“东南亚通”。
第四,建设人文交流信息宣传与互动平台,利用新媒体在东南亚民众中的广泛影响力,让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活动在两国民众中更入心入脑。
第五,关于中国与东南亚的高校、智库、学者开展合作课题研究,特别要强调的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课题研究,一定要大力推进,尽快推进。在资金方面,除了新加坡等少数发达国家外,中国一定要多出资资助东南亚国家的高校智库与中国高校智库进行合作课题研究,不要追求两边各出一半的对等原则,一边一半的原则就会导致东南亚国家没有能力和兴趣与中国学界搞合作研究。中国与东南亚机构合作研究的重点建议放在“一带一路”等相关方面的研究。
第六,建立配合外交大局的人文交流的重大舆情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突机制。对东南亚国家社会舆情尤其是涉华舆情和印尼对华关系走势,对国内涉及东南亚国家的舆情走势等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建立预警与应急处突机制,设立人文交流应急基金,以便于关键时刻开展“解决危局”式的人文交流活动。
(本文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The Current People-to-Peopl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Song Qingrun
Abstract:As China is pushing forward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upgrading its diplomacy, China is building close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So, People-to-Peopl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re becoming much more important in China's diplomacy.Now, the current people-to-peopl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have achieved some progress, but there are still challeng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upgrade bilateral people-to-peopl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order to upgrade bilateral cooperation.
Key words:China;Southeast Asia;People-to-people and cultural exchange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