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太研究论丛(第十四辑)
- 北京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
- 8717字
- 2020-07-09 17:34:00
不对等与不均衡:影响中韩关系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朴光海
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两国关系发展如能保持相对的对等与均衡,即便受到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挑战,两国关系也能够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逻辑继续向前发展。反之,则会受到巨大挑战和冲击,甚至是停滞、倒退。
中韩建交二十多年来,两国关系全面发展,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为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两国关系常常被学界、外交界描述为创造了外交史上的奇迹、树立了和平共处的典范。[70]然而,在这种友好合作、积极健康的关系发展当中,却隐藏着影响中韩关系整体继续向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即两国关系发展当中表现出来的“不对等”与“不均衡”。如果不能够有效管控好或者消除这些问题,保持相对的对等与均衡,中韩关系发展将会不畅甚至停滞。
一、中韩关系中的“不对等”与“不均衡”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经贸往来和社会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5年两国贸易额接近3000亿美元;自2012年起,中国已超过日本、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韩国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二大进口国;[71]2014年,两国人员往来数首次进入“千万时代”;[72]2015年6月,两国正式签署自贸协定,为两国经贸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2015年11月,两国领导人就对接中韩四项国家发展战略达成一致意见。[73]毋庸置疑,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两国关系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态势还会持续。然而,仔细观察和分析中韩关系当中的一些细节、一些领域,可以发现在目前两国关系结构当中隐藏着一些“不对等”“不均衡”的问题和现象。
(一)与经贸、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相比,军事、安全领域的交流合作要薄弱滞后得多
军事安全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双边关系中一般被视为最高层次的交流合作。中韩自建交以来,尤其是自2008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军事安全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的进展。例如,2008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韩国防政策工作会议上,签署了《有关建立中韩海空两军间直通电话及运营的谅解备忘录》,宣布两国正式开通军事热线;2010年两国国防部长会晤、两国国防大学校长互访;同年,韩国国防研究院和中国军事科学院、国际战略学会之间开展对话交流;2011年7月,首次举行中韩国防战略对话、举行海上联合搜救演习等。[74]尽管中韩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有一些交流与合作,但这些交流与合作还只是浅层次的、局部的和有限的,比起经贸、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尚显薄弱和不充分。尤其是这些交流合作还很脆弱,经不起任何大风大浪的考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横亘在中韩之间的“萨德”反导系统部署问题。由于韩美已经决定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中韩之间军事安全领域的交流合作已经完全陷入“谷底”,并呈现出复杂的局面。这也将为中韩在军事安全领域的交流合作带来更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二)经贸领域的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两国建交以来在经贸领域取得的成果,为两国关系不断升级[75]和向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数据显示,中韩两国的贸易额从建交之初的50.3亿美元达到了2015年的2758亿美元,增长了近55倍。[76]目前,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五大外资来源国。中韩两国的贸易额自建交以来虽然一路攀升,但贸易额越大,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就越大。[77]2000年,两国的贸易逆差额达到百亿美元;2002年达到两百亿美元;2009年达到505亿美元;2012年达到840亿美元。[78]中韩之间长期存在的这样的贸易不均衡问题,不仅不利于中韩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中韩整体关系的全面深入和持续发展。
(三)文化交流领域,韩国文化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要大于中国文化对韩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力
从建交至今,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不断加深,交流形式和交流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更加多样化。总体而言,以“韩流”为代表的韩国文化对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的文化消费心理产生的影响力要大于以“汉风”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韩国社会及韩国人的文化消费心理产生的影响力。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是,2005年在中国多个电视台热播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当时收看该电视剧的中国观众达到了1.8亿人,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人观看最多的海外电视剧;[79]另一个是,2014年赴韩接受整容手术的中国人超过5.6万人,这一数字在过去的4年里增长了20倍。[80]相反,没有中国的哪一部连续剧像《大长今》在中国那样受到韩国观众的追捧,也没有中国的某一款商品或者物件像韩国整容或化妆品那样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这种文化影响力、文化消费不对等和不均衡的现象,虽然主要受市场因素、文化产品本身质量和个体审美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就文化交流本身特性而言,比之单向输出和传播,双向互动、交融和影响,并保持相对的对等和均衡才是应有之道。
(四)两国国民在彼此对对方的认知上,存在着不对等、不均衡问题
由于地缘政治原因,中韩两国在20世纪中后叶经历了四十多年的交流空档期。这期间两国国民对对方的了解和认知是有限的、片面的,甚至是空白的,而且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因而可以说,两国国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了解和认知是从1992年建交才开始的。总体而言,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是良好的、积极的,认为韩国很时尚、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信息技术发达等[81],而且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比较统一,没有严重的分化现象。与此相较,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整体上较为负面,认为中国是“发展中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不喜欢的、难以信任的社会主义大国”。[82]而且,韩国人在看待中国崛起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化现象,中国机会论与中国“威胁”论并存。另外,韩国人在认知中国问题上常常受限于“韩国式思维”——管中窥豹,容易陷入片面、臆测、碎片化误区。外交实践证明,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认知是发展两国关系最重要的民意基础,没有坚实的民意基础,两国友好关系恐难以走得稳、走得远。
(五)在两国交往人员的层次结构及地区分布上,存在着不对等、不均衡
2013年之前,在两国的人员交往当中,韩国人占的比重要大于中国人。而且,从两国交往人员的社会层次来看,来华韩国人的社会地位要比赴韩中国人的社会地位要高。除了来华旅游观光外,在华韩国人是驻华韩企的管理层、中小企业主或者贸易商,留学生的经济条件普遍比中国学生优越;而赴韩国的中国人,其中有数量众多的廉价劳动力从事着韩国人回避的3D(脏累险)工作,而且因为没有合法身份得不到正常的权益保障,甚至受到歧视。[83]这种人员交往结构虽然从2014年起发生了逆转——中国人占的比重开始大于韩国人[84],但是,中韩交往人员之间社会地位不对等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为增加的赴韩中国人大部分是以短期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从2007年开始不断增加,即从2007年的106.8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610万人次,增长了近6倍)[85]。
此外,从两国交往人员的地区分布来看,大部分韩国地区都有覆盖,但中国方面则大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四五线城市及西部内陆地区覆盖相对较少。[86]这种交往人员之间层次结构不对等、交流地域不均衡的问题,也是今后发展中韩关系必须要改善和解决的问题。
二、造成不对等与不均衡的原因
造成不对等与不均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冷战思维残余的影响
虽然冷战结束了二十多年、中韩建交也过了二十多年、中韩关系也已经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是在军事安全领域,冷战思维残余的影响依然存在。至今,美国仍在韩国留有驻军、韩美同盟显现出不断被强化的迹象、韩美军演愈演愈烈,并且美国欲借助美韩、美日双边同盟构建美日韩三边共助机制,并以其作为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抓手,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韩之间的军事(安全)交流与合作必定受到种种限制,甚至是阻挠。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中韩两国关系已经上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是在战略互信层面,两国的互信程度还停留在较低层次。这将是未来两国发展双边关系时要面对的最大的难题。
(二)两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优势各不相同,贸易结构存在差异
从中韩贸易产品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来看,中韩贸易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互补型产业间贸易阶段(1992-2001年)。此阶段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加之两国资源禀赋不同,形成了互补型产业贸易结构。韩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电子、电器、化工、钢铁等工业制成品,而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产品80%是农林水产品、纺织品和矿物产品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二阶段是垂直型产业间贸易阶段(2002-2010年)。这一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及中国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两国间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韩国向中国出口的钢铁和金属制品比重开始逐渐下降,而电子、电器类商品出口比重则大幅提升。[87]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产品中,农林水产品比重开始大幅下降,电子、电器类产品比重则大幅上升。[88]这种变化体现了中韩经济差距逐步缩小和产业融合度的不断提升。[89]第三阶段是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逐步朝着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并深深融入全球经济产业链,两国间贸易愈发体现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特征。韩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占近70%比重的前五位产品分别是电子零部件、石化产品、工业电子制品、汽车和矿物燃料,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产品中占近60%比重的前五位产品分别是电子零配件、工业电子制品、钢铁制品、纺织制品和精密化学品。目前,中韩之间的商品贸易主体结构基本上是由电子类产品、零部件及半成品构成。[90]
(三)韩国文化产业走在中国前面的最重要原因是,政府的理念意志、运作企业、内容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技术等核心要素衔接匹配得当,产生协同效应的结果
第一,政府、国家、社会、民众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认识和定位明晰,就集中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达成了广泛共识。亚洲金融危机使得韩国经济遭受重创,整个社会意志消沉,民众精神萎靡。振兴文化产业成为韩国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突破口。第二,激发了运作企业和文化产业从事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创意力、创新力得以无限迸发、无限伸展。韩民族被认为是一个“会玩的”、多血质民族,不仅能歌善舞,还满怀激情。这种民族特质正符合文化产业特性,成为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因和驱动力。第三,制定和出台了保障和鼓励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和奖励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韩国在这一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不仅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91],而且在资金、税收、管理机制建设、文化技术研发、资源整合、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投入较多,形成了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有利局面。第四,将韩国之外的外部市场作为韩国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韩国国内市场规模有限,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依靠海外市场。为此,韩国制定了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路线图”:将以中国、日本为重点的东亚地区作为占领国际市场的台阶,之后逐渐向中亚、欧洲和美洲进军。为使韩国文化产品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圈、不同族群的认可和消费,韩国加强了相关调研,并开发出适销对路产品:如对亚洲地区主要以影视、音乐、游戏为主;在欧美,主要以游戏、动画产品打入主要市场。[92]第五,为韩国文化的输出、传播与交流塑造了标识性符号。其实,“韩流”这个符号不是韩国人自己塑造的,但当它成为韩国流行文化的象征性符号时,韩国人不仅主动接受而且不断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和特质,扩大和提升其影响力、传播力和感染力,使之成为集现代性、民族性、独特性、时尚性、融合性为一体的韩国文化标识性符号。
(四)韩国人印象里的中国和现实中国之间出现了鸿沟,韩国人对中国的崛起怀有不确定心理
2015年1月,韩国国家电视台(KBS)播出了韩国人自己制作的纪录片《超级中国》。该片共7集,分别从人口、经济、资源、外交军事、文化软实力和共产党的领导力等方面对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对世界的影响做了全方位的观察和解读,从不同角度说明和展示了中国的崛起。笔者对韩国官员、媒体、学界、民众等收看《超级中国》后的感受、认识和看法做了详尽的分析。[93]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感到惊讶甚至是敬畏,与以往认识和印象中的中国反差很大,惊叹于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发展;担心中国成为霸权国家,损害或威胁韩国的利益;韩国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韩国人面对中国的发展心情复杂、心理失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此消彼长——韩国人曾经的“优越感”消退、中韩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的缘故。另外,韩国人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处在矛盾和分化状态的原因,主要是受中韩历史关系的影响。韩国人认为,历史上中国是霸权国,在朝鲜半岛推行的是朝贡体制,这对韩国人来说是屈辱的。[94]他们生怕崛起后的中国会“称霸”,韩国因此而重新回到历史上的“华夷”体制下。所以,韩国人对中国的崛起忧心忡忡,于韩国而言是好还是坏,不敢下定论,怀有不确定心理。
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韩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常常受第三方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美国和朝鲜因素的影响。韩国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军事同盟,韩国的国防安全要依赖美国人。不仅如此,在外交层面也常常受美国人牵制。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如何在中美之间斡旋并保持相对的均衡状态,便成为韩国政府最重要的外交核心课题之一。韩国人自己将这种状况称为“走钢丝”。在这种背景下,韩国的对华政策、韩国人对中国的认知自然会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由于中国与朝鲜半岛南北保持着等距离外交关系,因而朝鲜因素也常常影响着韩国人对中国的认知。韩国人认为,中韩虽是战略伙伴关系,但中朝是“血盟”关系,在关键时刻,中国还是会站在朝鲜而不是韩国一边,甚至会袒护朝鲜。由此,韩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会发生变化。在这一问题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2010年发生的“天安舰”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由于这两件事情,韩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曾急剧下降。
(五)两国经济发展程度、国民收入水平、交往人员个体交往目的和需求及国情不同
一般而言,出现跨境人口迁移及流动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原因。
1.政治原因。国家的政治动荡及不稳定影响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目前,欧洲出现的大量难民潮就是此原因造成。
2.经济原因。从人类活动及人类历史发展层面来看,经济因素是造成人口跨境迁移及流动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由于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势必会造成国民收入的差异。这种差异就会吸引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从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经济每年以8%—9%的增长率快速发展,得益于此,韩国国内工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人口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化,韩国国内某些行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于是从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期开始,大量外籍劳动力从亚洲各国不断涌入韩国。[95]中国劳动力进入韩国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3.自然环境原因。适宜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战乱、人口快速增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稀缺资源竞争加剧等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当生态环境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时,人们便会背井离乡,寻觅其他适宜的自然环境。[96]
从中韩两国人员交往的现实情况、层次结构及特点来看,可以说两国间的人员流动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总体而言,韩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人均收入要比中国高,因而会吸引中国廉价劳动力去技术含量低或者以服务业为主的行业就业。2013年以前,由于赴韩中国人大都是以“基本生存”为目的,而来华韩国人则是以“事业发展”为目的,所以造成了两国交往人员社会地位、层次结构不对等、不均衡的问题。此外,由于中国地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出现了与韩国的交流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现象。从韩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先与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关系、加强人员交流,无论从成本、效益还是从需求、市场等层面考虑,都更加符合韩国的利益。今后随着韩国企业加大对中国内陆的投资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中韩人员交往地区不均衡问题会得到逐步改善。
三、如何认识和克服不对等与不均衡
从上述存在于中韩之间的不对等、不均衡问题的实际情况、形成原因及特点来看,这些不对等、不均衡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历史、地缘政治、思维习惯等原因,也有现实、国情、对未来关系发展认识不清等原因。因而,在克服和消除这些问题方面,要根据不对等、不均衡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在认识和克服不对等、不均衡问题上,应遵守三个原则。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对等与均衡对中韩关系的重要性。如果说过去二十多年的中韩关系发展主要是以数量增长为主的话,那么今后的发展将是追求数量、质量并重发展。为达到此目的,必须要克服和逐渐消除当前中韩关系中存在的不对等与不均衡问题。对等与均衡是未来中韩关系发展的重要保证。二是克服这些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中韩关系中的不对等与不均衡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应根据客观具体情况,通过双方共同努力逐渐解决。三是要由易到难。中韩关系中的不对等与不均衡问题,其形成原因、客观情况和轻重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因而解决办法和思路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应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始下手,逐一解决。在上述三条原则之下,笔者拟从宏观认知层面对如何克服和消除中韩之间不对等、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增强战略互信
从过去二十多年的两国关系发展过程及结果来看,在经济、文化、社会、人员交流等领域取得持续性发展并不难,难就难在战略互信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当然,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有些事情不是中韩两国想解决就能解决得了的。但是,若果两国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战略互信关系,两国关系的未来就得不到保障。
(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发展双边关系,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而要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双方共同受益,唯有如此,双边关系才会持久。中韩两国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在一些领域、一些行业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地位,因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贸易不平衡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双方可以通过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拓宽投资领域、调整经济贸易结构等方法,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逐步消除贸易不均衡的现状,使两国贸易关系能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在消除贸易不均衡方面,期待中韩自贸区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互鉴互学,促进双向交流
在文化软实力构建及传播方面,韩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发展经验。目前,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并将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这一方面,中韩两国有很好的合作和发展前景。如能把韩国的运作经验、管理和营销手段同中国的资本、内容、市场等有效地结合起来的话,中韩两国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将会产生协同效应,不仅会影响亚洲市场,逐步影响世界市场也是有可能的事。如能如此,两国的文化交流将不再是谁的影响力大过谁的影响力问题,而是通过交流与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第三方乃至世界市场的更高层次问题了。建议在文化产业领域,如影视、演艺、动漫、游戏、专业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
(四)换位思考,扩大共识,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在东亚和东北亚,中韩两国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两国的未来发展蓝图,有许多地方是重合的,这就为两国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条件。这不仅因为是中韩两国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更因为是两国都有宏伟的发展目标,都想通过各自的努力使自己的国家更加强盛,民族更加兴旺,人民更加幸福。可以说,在这一终极目标上,中韩两国的态度和立场是一致的、相通的。虽然目前在两国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课题,但在这终极目标前,两国如能彼此考虑对方、理解对方、关照彼此的难处、换位思考、扩大共识的话,这些问题和课题是可以得到克服和解决的,而且在实现各自的终极目标上,彼此可以成为有力的支持者和同行者。
(五)风物长宜放眼量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简简单单的关系,它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逻辑。看待和把握它,不仅要结合历史、现实、未来等时代因素,还要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因素。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一时的利益、一时的短视而轻率对待,而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审慎对待、谨慎处理。目前,由于第三方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中韩关系处在非常“微妙”的关键节点上,如若处理不当,之前的努力将瞬间化为乌有。所以,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站得高、看得远——不畏浮云遮望眼,从中韩关系大局出发,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院研究员)
Inequality and Imbalance:Structural Problem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ROK Relation
Piao Guanghai
Abstract:The China-ROK rel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well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Yet there still exist problems of inequality and imbalance in some fields.If they have not been solved properly, those problems will affect and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ROK relation.Those problems are caused by various elements including history, geopolitics, psychological inertia, reality,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unclear understanding of future relations.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inequality and imbalance, we shall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quality and balance, insisting on the principles of Step by Step, From Easy to Difficult.Only with the solving of those problems, the China-ROK relation will get true stability and a better future.
Key words:China-ROK Relation;Inequality;Imbalance;Structural Probl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