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山观海:146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
- 周南
- 1320字
- 2020-07-09 18:10:56
致谢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149篇随笔,只有4篇是我写的。其他145篇,全都另有作者。
有人问我:“这么短的时间,从哪里找来这么多作者?”
答:“随缘。”
这几年,一批又一批的内地博士生和读完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来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学系做合作研究,我与他们互动频繁。感受到他们在学术生涯“上坡”阶段所经历的艰难,我总希望能做些什么,帮助他们成长。
2016年1月6日清晨,东北财经大学的张闯教授给我发了一则微信,告知他写的第一篇英文论文刚被一个国外期刊录用。从研究想法的最初萌芽到论文被录用,经历了差不多9年时间。我建议张闯,趁着记忆鲜活,写一篇感想跟大家分享,以激励还在这条路上艰苦奋斗的“后来者”们。不料,一个小时后我就收到了他的随笔。我突然想,或许也可以邀请其他曾有过类似体会的学者们,写写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便开始通过微信向同事、学生收集随笔,3天便收集了9篇。我被大家的热情深深感动(“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于是,我改变了自己写一本这方面的书的计划,转而开始了结集出书的工作。
到1月底,我已收到49篇随笔。2月7日是除夕,2月8日是大年初一,这两天共收到了10篇。2月中旬,我准备向北京大学出版社提交选题申报表时,已收到超过100篇。到2月底,第一轮截稿时,已经收到超过120篇。最后收到的一篇是我的DBA(工商管理学博士)学生解尚明写的。4月18日,我们通话时,他说也想写一篇。由于截稿日期已过,我请他2天内交稿,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了他的稿件。作者们都深谙学术路上的苦乐,有感而发,一挥而就。在此,我衷心感谢从张闯到解尚明的每一位作者。他们与我至少都曾有一面之交,也都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便每人写了一篇。没有他们,就没有你手里现在拿着的这本书。
我必须感谢那些趁机“报复”我的作者。他们当中,王峰、张琴、周元元都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博士,读书时来香港城市大学做过交流生。王峰说我当时最“讨厌”他,总是问:“那又如何?”张琴说:“周老师的和蔼可亲是假的。”周元元说:“周老师……打电话来查岗,以至于(我)即便是‘玩’,也总是胆战心惊。”元元还“抱怨”黄敏学老师“管得严”。在我的记忆中,仍然有他们当年读书时的青涩模样。他们“翅膀硬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已过了“耳顺”之年,这些“吐槽”我的话,既来之,则安之。请各位读者阅读时,帮我细看一下,还有没有其他人也“吐槽”我或其他老师。当老师不容易,被人“记仇”更不容易,一定要小心。
我特别感谢童泽林、王新刚和周元元。每篇随笔我都先修改过,接着请他们进行第二轮修改,之后我再改一遍,然后请作者定稿。所谓修改,不过是作了些细微的改动,以及将每一篇文章中的某些字句加粗,使其更加醒目。不妥之处,请作者们接受我的道歉。我同时特别感谢彭璐珞、张琴和周玲。他们6人帮我修改了我自己的4篇随笔。我也同时特别感谢董雅婷对照片的处理。
我非常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经济与管理图书事业部林君秀主任、贾米娜编辑及其同事。这是我们5年间的第三次合作。她们很敬业,做事一丝不苟,令人佩服。与这个优秀的团队合作颇有成效,也总是很愉快。
最后,我要感谢妻子林小荣和女儿周林、林安娜,她们给了我无限的鼓励和支持。
周南
于香港骏景园
2016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