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中国粮价稳定

粮价稳定是证明中国不缺粮的重要依据。

农产品市场高度分散,市场化程度较高。无论哪种农产品,如果出现短缺,其价格一定上涨。如果粮食短缺,粮价也一定上涨。前些时候,大蒜短缺,蒜价上涨,媒体称之为“蒜(算)你狠”。绿豆短缺,豆价上涨,媒体称之为“豆(逗)你玩”。猪肉短缺,价格上涨,有关部门马上给老母猪买保险。其实,政府完全没有必要过多地干预农产品市场。只要市场机制还能正常发挥作用,就用不着政府多管闲事。实践证明,大蒜、绿豆、猪肉价格波动一阵子之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又回归稳定。政府的干预劳民伤财,出力不讨好。

粮食对民众生活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大蒜、绿豆和猪肉。倘若粮食短缺,粮价岂能不涨?唯独粮价一直很稳定(见表3-2),说明粮食供求平衡。

表3-2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上年=100)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第315页。

从某种角度来讲,近年来粮价上涨的幅度不够(见图3-2)。受到农产品市场需求的约束,只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农民很难继续增产。生产多了,倘若卖不出去,农民的损失更大。农民穷,收入水平低。城里人不断涨工资,如果粮价不适度上涨,农民岂不是越来越穷?

图3-2 我国三种谷物实际平均价格(1980—2011年,1978年价格)

资料来源:转引自卢锋,“中国农业革命(1978—2012)——大国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观察第32次报告会”。

由于粮食并不短缺,导致粮价偏低,农民普遍反映种粮不挣钱。据湖南省粮食局2012年调查表明,种植一亩双季稻,每亩平均净产值980元左右。种一亩双季稻平均要12个工日左右,种粮收入每天只有80元左右,而在农村打一天零工可收入120元左右,在城市从事建筑、装修等技术性工作,一天可收入150—200元。2005—2012年每亩双季稻种植效益比种植棉花、烤烟和西瓜的效益分别低25%、26%和17%,种植黄瓜、辣椒和莲藕的效益分别是种植双季稻收入的3.1倍、2.5倍和3.9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从三年平均(2009—2011年)收益来看,三种主粮的平均收益只有223.4元/亩。受成本上涨因素的影响,粮食种植实际收益增长缓慢,有些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剔除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三种主粮亩均种植收益在2004—2011年仅提高了0.8元,其中玉米提高了91.4元,稻谷提高了8.6元,小麦则下降了97.8元。[1]

由于粮价偏低,在广东、福建等地甚至出现一些耕地撂荒的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中国不缺粮。


[1] 参见《经济参考报》,2013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