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方法与实务
- 贾旭东
- 7584字
- 2021-04-02 04:08:46
第四节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前沿与展望
进入21世纪,企业战略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在管理学科中的核心地位,战略管理实践方兴未艾,这都使得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更加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战略管理学科的前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重视战略实践,强调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比较重视理论推理、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但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仅仅是战略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过于迷信这些工具和手段容易束缚人的思想,窒息创新精神。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成功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经验中认识到,战略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离开实践,纸上谈兵,绝不会有成功的战略。因此,新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从实践中学习并运用于实践,如最新提出的愿景驱动式管理、战略转折点管理等理论都是在大量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
过去的战略管理研究,常采用个别因素和市场关系的分析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但同时,战略又毕竟是各个企业自己制定的,它受到不同领导者管理艺术及其风格的影响。因此,理论界在继续重视研究个别企业实践经验的同时,更加注意进行整体分析,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战略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来源于实践的战略研究已经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例如,许多战略专家发现,美国在国际竞争中屡遭败北的原因在于,美国许多企业偏重财务管理,轻视生产和技术管理。他们提出,只有具备强大的物质基础,把管理返回到生产技术这个基点上来,才能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此外,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战略管理,对企业的精神因素也很重视。他们把企业的价值观和信念作为战略的基础,认为企业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集体精神与行为,而不取决于外部环境和条件。例如,美国惠普公司认为企业经营好坏,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精神,而不强调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组织的士气、企业的精神,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方能确立,而它一旦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企业文化,便能激发起职工的巨大工作热情。
再如,日本学者伊丹敬之认为,以往人们对战略制定的程序和方法研究较多,但对什么是“优秀战略”研究不够。他认为,所谓“优秀战略”就是“适应战略”,即要求“战略内容与战略环境形成适应关系”。具体地说,战略要与环境、资源和组织三个因素相适应,环境是企业的外部因素,包括技术、竞争和顾客三个变量,而资源和组织是企业的内部因素,这三种适应关系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适应关系,战略才能获得成功。
二、信息技术对战略管理的影响与战略管理的信息化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市场等企业外部环境因素越来越复杂多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必将产生深远与全面的影响。
1.新型企业组织模式的出现带来了战略管理的新课题
信息技术给企业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新型组织结构和企业模式的出现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课题和经验。
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使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挑剔,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强烈,对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时间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单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依赖性和忠诚度却在不断降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波动加速,企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企业进入了速度竞争的时代。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开始反思已有的组织结构,试图建立有足够弹性的、更加灵活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网络型组织结构由此产生,进而出现了被誉为21世纪主导性企业模式的新型企业——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s, VE)。
自从1991年肯尼斯·普瑞斯(Kenneth Preiss)与史蒂文·L.戈德曼(Steven L. Goldman)、罗杰·N.内格尔(Roger N. Nagel)在《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虚拟企业概念以来,关于虚拟企业的理论研究正在成为管理科学中的一个研究前沿和热点。虚拟企业是由具有价值链不同环节核心能力的独立厂商,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以契约合作方式、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专业分工,以统一的品牌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动态企业联合体。虚拟企业,这一迥异于传统实体企业的全新企业组织模式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对传统的基于实体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学术界进行更多的研究探索和理论创新。
面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组织模式变革,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建立面向技术变革的战略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众多战略管理学者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基于IT的战略管理思想,主张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或建立战略信息系统来实现企业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不少专家已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作为竞争战略或其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不仅仅被看作一种工具、一种资源,而是成为获得竞争优势、决定企业兴衰存亡之关键,采用信息技术与建立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战略之一。
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企业战略创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企业创新尤其是商业模式创新带来了无数可能,而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引发了企业战略的创新和企业战略形态的改变。例如,陈威如和余卓轩在《平台战略》一书中研究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商业模式:平台模式,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企业战略新形态:平台战略。
所谓平台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的网络效应而产生的新兴商业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使得某些企业作为服务提供者能够跳过中间渠道而直接面对最终客户,即服务使用者,从而构建了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能够通过互联网来提供的服务,如杀毒软件下载和计算机杀毒服务,其用户人数越多单位成本就越低,而自我增值和扩张能力就越强,就会产生更大的网络集聚效应,从而在网络平台聚集更大量的用户群体,运营该平台的核心企业就可以利用其汇聚庞大用户群体的能力影响价值链其他环节。
平台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用户付费商业模式,使之转变成为用户免费使用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服务,成为“被补贴者”,而被互联网平台上庞大的用户群体吸引而来的第三方,如广告企业等则成为为之买单的“付费者”。实施“平台战略”的平台企业其实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了一个“平台生态圈”,在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其战略思维和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及其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影响值得学术界关注和研究。
3.战略管理呈现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战略管理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准确、灵活、富有弹性的战略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全面、准确、客观地分析和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条件的优劣是有效制定和实施科学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关键。信息社会中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对企业认知环境、分析环境、适应环境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只有以完善的信息网络为基础,才能迅速获得企业环境各方面的信息,进而准确分析企业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从而选择最佳战略方案,获得竞争优势。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信息,谁就能获得竞争的胜利,实现战略目标。
同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战略的实施也与传统战略理论有了很大不同。例如,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重要的职能战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间,而网络传输、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和手段又为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电子化发展趋势,而企业其他职能战略乃至业务战略、总体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也都呈现出同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三、从注重竞争转向超越竞争、强调合作
自斯密以来,由西方文化所主导的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体系,都是以“竞争”为主线的。反映在战略管理学科上,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方的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之上。然而,过度的对抗性竞争有可能破坏产业环境、损害竞争秩序,带来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的严重后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在网络经济的背景下,技术的日益分散化也在客观上使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长期垄断某一领域,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理论界和企业界都逐渐认识到,“竞争”与“合作”本来就是人类经济活动两个同等重要和普遍的方面,没有好坏与主次之分,都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和其他方面进步的动力。竞争的目的应该是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企业间不一定也不应该只有竞争关系,必须超越这种完全以竞争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合资、合营、特许经营、战略联盟、战略外包等以合作为中心思想的企业战略开始受到企业的青睐,通过创新、创造和合作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崭新的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早在1954年,彼得·德鲁克就曾指出,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顾客”,顾客购买和消费的绝不是产品,而是价值。1988年,泽瑟摩尔(Zaithaml)首先从顾客角度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他将顾客感知价值定义为: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得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中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
很快,对顾客价值的理论研究蓬勃展开并延伸到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中。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理论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逻辑,使顾客价值成为企业间的竞争规则。成功创造了顾客价值的企业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它比遵守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这个战略逻辑的起点就决定了竞争的胜负。因此,企业之间竞争的胜负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掌握和满足顾客需求,创造顾客价值。企业可以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核心、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体系,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不必和竞争对手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
2.战略联盟理论
战略联盟概念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Nigel)提出的,战略联盟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
按照现有定义,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的实质是在经营能力和资源对等的、各自独立的企业间,为达成战略目的而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
战略联盟理论强调合作竞争,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构建在自身优势与他人优势相结合的基础上。可以结成战略联盟的组织既包括生产企业、供应商和客户,还可以包括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等,从而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合竞争、共同发展的新的市场体系。近年来,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应用战略联盟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实践活动。据统计,在世界15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中,以不同形式结成战略联盟的高达90%。面对战略联盟的蓬勃发展,有的西方战略管理学家甚至提出,在很大程度上,21世纪将是企业联盟之间的竞争。
3.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1986年,专门从事全球商业与经济伙伴研究的美国剑桥战略咨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詹姆斯·穆尔(James F.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新竞争生态学》一文,首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概念(business ecosystem)。接着,穆尔又于1996年出版了《竞争的消亡》一书,利用生态学原理初步建立了商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标志着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
在该书中,穆尔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以高科技公司为案例,通过对其成长过程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处于同一商业系统中的相互依存的“商业物种”的共同进化现象,以及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阐明了新时代商业竞争的竞合法则,描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领导策略。
该理论认为,在当今产业界限日益模糊的情况下,企业不应把自己仅仅看作单个的企业,而应把自己当作由供应商、生产者、竞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成员。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战略制定的基本单位成为合作演化的生态系统;企业业绩不仅与企业内部管理好坏和行业平均利润有关,还与企业在生态系统中联盟和网络关系管理的好坏相关;整个生态网络的发展和自己在其中的地位成为企业战略思考的重点;合作范围扩展到所有可以被纳入生态系统的企业;竞争主要在企业生态系统之间以及在系统内取得领导和中心地位的企业之间展开。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较之以往的竞争战略理论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具体表现为:首先,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是以领导企业为核心的商业联合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商业联合体的形成及演化问题,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其次,将生态学方法应用于商业系统研究,引入了商业多样性、领域边界等概念,为描述商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再次,提出了如何创造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原理与方法,并论述了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取得领导地位的原则。最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弥补了以前战略管理理论偏重竞争而忽视合作的缺陷,给出了在商业融合环境下理解商业运作整体结构的新思路,与超越竞争的其他理论相比,它的研究视野更宽更广,因而更具有前瞻性。前述“平台模式”实质上就是平台企业利用互联网工具建立的网络生态系统,是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运用,无论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还是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在商业生态理论的影响下,未来战略管理理论将着重研究如何提升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力,而对于单个企业来讲,选择与自身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等相匹配的商业生态系统,以及实现企业间良好的分工协作是其战略研究的重点。
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动态化趋势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面临的全球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和难以预测,面对这样的挑战,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战略管理研究开始重视动荡环境中的企业生存发展问题。
同时,由战略分析、制定、实施与控制等阶段组成的战略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在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中通常都是对这几个阶段进行分步研究,但在实际应用中,这几个步骤往往是同时发生,或是按照不同的步骤进行的,而且这一系统还应该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企业所面临的时刻变化着的外部环境。因此,以战略管理理论为依据进行的动态企业战略研究,也是国内外理论界的重要研究方向。
另外,如何使已经制定的战略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尽可能取得预期成效,也成为战略管理研究必须解决的新课题。于是,近年来一些管理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战略理论,如动态能力论、竞争动力学方法等。
1.动态能力论
明确提出“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y)战略观的是蒂斯、皮萨诺和谢恩(Teece, Pisano & Shuen)于1997年发表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组织资源的相对卓越性并不完全合理,而且从规范观点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永远处于一种建立动态能力的状态下。“动态能力”观中的能力(capability)不同于“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建立及重构内部、外部竞争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动态能力论强调了在过去的战略理论中未能受到重视的两个方面:第一,“动态”的概念是指企业重塑竞争力以使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保持一致的能力,当市场的时间效应和速度成为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技术变化的速度加快、未来竞争和市场的实质难以确定时,就需要企业有特定的、对创新的反应能力;第二,“能力”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战略管理必须适当地使用、整合和再造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传统战略管理理论所研究的静态竞争条件下,制定竞争战略时很少考虑和预测竞争对手的反应以及随后一系列的竞争博弈。而在动态竞争条件下,制定竞争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测竞争对手的反应、削弱和限制竞争对手还击的能力。在动态竞争条件下,如果一个企业总是以自己的优势打击对手的弱点,在多次打击之后,就会发现对手已经产生抵抗力,通过模仿或者学习克服了自己的弱点,或者想办法改变竞争规则、创造新优势,企业如果过于依赖或固守原有的竞争优势而没有及时建立新的优势,就会在下一回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动态竞争条件下制定竞争战略的目的是要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其关键是如何把握机会放弃自己原有的优势,建立新的优势。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有学者提出,企业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而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方法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
2.竞争动力学方法
竞争动力学方法是在竞争力模式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和战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竞争的企业质量、企业的竞争速度和灵活性等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内、外部因素的分析,来回答在动态竞争条件下,企业应如何制定和实施战略管理,才能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一,它研究处于竞争状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作用,以及这种竞争作用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它研究和分析影响企业竞争或对竞争进行反应的能力要素;第三,它分析和对比了不同条件下的竞争结果。近年来,竞争动力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的研究成果被普遍地应用在战略管理的实践中。
3.系统复杂性理论
复杂性理论历来是系统科学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的前沿,但在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保证了传统战略理论的成功。但在动态竞争环境中要做出较准确的中长期预测,难度越来越大。这样一来,战略管理就必须考虑到动态的环境,必须增强战略的柔性以实现对组织的快速调整和变革。这种突变的、不可逆的、非线性的变化是复杂性的显著特征,使得复杂性理论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运用成为可能。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战略管理思想,将重点研究组织内部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如何交替改变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减少控制、增强企业的自适应能力,维持组织在渐进变革和快速变革过程中的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生存环境的日益复杂动荡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为迎接挑战而不断地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可以预言,21世纪的战略管理学科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章思考题
1.在古典战略理论阶段出现了哪些战略学派?
2.设计学派对古典战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3.企业家学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4.学习学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5.古典战略理论时期理论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哪些不足?
6.行业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有哪些主要观点?
7.核心能力学派与战略资源学派做出了什么理论贡献?尚存哪些不足?
8.21世纪的战略管理学科有哪些发展趋势?
9.信息技术怎样影响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