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酒吧感觉

听说在北京酒吧有几百家之多,其普及程度差不多快赶上饭馆了。我不知道平时光顾酒吧的人多不多,圣诞节那天我们去了一家酒吧,里面闹哄哄地挤满了人,生意倒是极好的。

北京酒吧大多数是采取“古朴式”,木桌木椅木头墙壁,宛若回到了农业社会,或者是白雪公主的小木屋,但里面的人都很现代,长头发的摇滚青年、理秃瓢儿的诗人,或者理秃瓢儿的摇滚青年、长头发的诗人都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人们都在一边喝酒一边闲聊着什么,每一桌都不时地爆出笑声来,人们的身影就会像桌上的烛火那样前后左右摇摆上一阵子。常有人端起桌上装蜡烛的玻璃碗来凑近了点烟,烛光就在那人脸上一跳一跳的,把那人的脸勾勒得凹凸分明极有味道。

也有不合群的伤心者独坐一旁,一口口地抿着酒,一副冷眼看世界的模样。也许他刚刚失恋,女朋友或者妻子离他而去了,他找个人多的地方本来是想换换心情,谁曾想坐在这样热热闹闹的环境里反而勾起了他的伤心事——这正是小说的好题材,一般的恋爱故事都是这样开始的。

还有撇开众人不管,俩人要好得紧搂紧抱的。这类人多是溜墙贴边而坐,面向墙壁,反正后脑勺又不长眼睛,别人怎么看他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人可以紧紧地搂着说悄悄话。他们什么酒也不想喝,满肚子的话要说,连酒吧的侍者都躲他们远远的,生怕惊扰了他们。

有回夏天我们在路边坐酒吧,感觉倒是比冬天在屋子里面好。酒吧里的空气很差,到处是烟雾腾腾的,使人感觉很不舒服。夏天往露天地里一坐,谈天说地随便你怎么聊。还有朋友开着汽车从你身边经过,一眼认出了你,他减慢车速从玻璃窗里探出头来大叫着你的名字,他说“哈哈哈,好久不见啦”,随后他的车便一溜烟地开走了。你朋友便问你这人是谁,你说他是谁谁谁,“这小子神着呢”,于是你便说来话长讲开了他的故事。我觉得夏天坐酒吧有点像乘凉,家长里短乱聊一气。冬天上酒吧倒有点像小型集会,坐在屋子里谈政治,谈艺术,谈钱,但是由于酒吧太过嘈杂,彼此的观点都听不太清,所看到的就是人人都在张嘴,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从酒吧出来的时候,除灌了一肚子酒是实的,别的什么都是虚的。

听朋友说在北京有许多家酒吧生意并不怎么好,我想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喝酒好像大多数人习惯在饭桌上进行,一边就着红烧肘子酱牛肉之类的那才够味儿。坐在一间木头屋子里闲扯,花了那么多钱什么东西也没吃着,里面乱乱哄哄的话又听不清楚,那有什么好?

说到泡酒吧我想起了四川哪边的老式茶馆,都是从书上看来的,我不曾亲眼见过,却早已是心仪已久了。想到以后有机会去四川,一定要找一家小而又小的旧茶馆里坐坐,拿一本书边嗑瓜子边喝闲茶,那才叫真正的“泡”呢。像北京这种呆不了几分钟就得几百几百掏腰包的地方,喝的不像是咖啡或者是茶,倒像是在吃金子呢。当然也有人“泡酒吧”是为了炫耀,哪儿时髦他上哪儿,什么菜流行他吃什么菜。北京的茶馆最近弄得跟闹流感似的,一会儿是东北菜大流行,到处就飘着“猪肉炖粉条子”的味儿;一会儿又是上海菜红遍京城,走哪儿都看见上海三十年代女明星的照片。在北京有许多事情是带有“起哄架秧子”性质的,那并不是真正的休闲,而是“忙闲”。不过,欢迎这种赶来赶去忙着“休闲”的人大有人在,比如说酒吧的主人,再比如说餐馆老板。

休闲并不一定是要做给别人看的。比如说呆在家里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者听一听北京“音乐台”就很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