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80年办学经验总结
- 齐鹏飞
- 4665字
- 2020-08-29 20:29:47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办学之路——以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年办学实践为例
王大广
2017年10月3日,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迎来了建校八十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亲自致信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庆祝大会宣读贺信并致辞。总书记在贺信中高度评价了人民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特别指出:“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1]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是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发出的,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这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关心关爱和高度重视,以及对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年办学成就的高度肯定。
梳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能清楚地看到两大脉络:一脉是以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南洋大学堂为代表的近代高等教育,她们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入侵和影响下诞生的;另一脉则是以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为代表的红色高等教育,这些是中国共产党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领导和创立的。在我们党创办的诸多红色高等教育机构中,有一所大学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对当代中国大学制度和办学理念影响最大。这所大学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她以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独特身姿,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办学方向的鲜明特色,在中国二千多所高等院校中显得格外地卓尔不群。
一、源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衷,不是出于理论本身的需要,而是出于实践的需要,出于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紧迫问题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近现代诞生的其他大学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她从诞生开始,就始终围绕着解决中国社会最紧迫的现实问题进行办学实践,始终自觉践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办学要求,这是这所具有鲜明红色基因高等学府的一个显著精神标识。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侵略与反侵略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任务。为了培养大批抗战人才,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一所大学,专门培养抗战急需的各类干部,这所大学就是陕北公学。在1937年11月1日陕北公学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题为《目前的时局》的演讲,毛泽东在演讲中开宗明义指出:时局这个问题“是与你们有密切联系的,因为学习的人、教育的人都是为着一个目的,就是挽救民族与社会危机”[2]。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陕北公学的办学和发展寄予厚望,1938年2月,中共中央专门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讨论陕北公学工作情况,会议确定“张闻天、毛泽东、凯丰等中央负责同志每人每月到校作一次报告。”毛泽东曾经多次到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等地方发表演讲。《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作品就是在这些演讲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重大的战略思想,在指导着全党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的同时,也成了指导陕北公学办学实践的思想精髓。
在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核心的办学实践中,很多学者也逐渐深化了陕北公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解。1938年4月,当时任陕北公学教师的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在其著作《哲学的现状与任务》中,最早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这一重大理论创新随后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得到确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条理论主线。
在两年多的办学实践中,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陕北公学设置了五个系,即社会学、师范专修、医学、国防工程、日本研究,虽然因为后来战争形势的发展,有些系没有开设,但围绕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培养人才这样的核心任务始终没有改变,这样的办学宗旨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以及华北大学。
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在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撤到了后方办学,唯独有一所大学(具有国民教育性质的大学),逆向而行,始终挺进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她的毕业生一经毕业就直接走向战场,为民族独立牺牲了众多的优秀学子,这所大学就是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
二、使命:成为新中国的样板大学
1949年下半年,随着解放战争进入决胜阶段,党中央开始着手考虑如何改造旧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问题。为了创建一所带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大学,6月底至8月中旬,以刘少奇为团长的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请求苏联援助,希望创建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经过中苏反复磋商,8月7日,毛泽东复电同意建校方案。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本部为基础组建而成一所新式大学,即中国人民大学。在开学典礼上,刘少奇、朱德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刘少奇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对学校的发展给出了定位: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新中国办的第一所新式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3]。
新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并未辜负党中央的期望,她在充分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办学制度和办学模式,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今中国高等院校的许多制度体系和管理模式都肇始于人民大学。
比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领导制度,就首先起源于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陕北公学创建之初,实行的就是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仿吾同志担任党团书记,并任陕北公学校长。党团是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校长则在党团领导下独立负责处理学校各种事务。由陕北公学发展而来的华北联合大学以及后来的华北大学,都执行了这一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充分借鉴中国人民大学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于1961年公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称为“高校六十条”),明确指出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后,这一制度得到逐渐完善,最终形成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高校有别于西方高校的最显著特征。
比如,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样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和华北联合大学,都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方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比如华北联合大学时期,学校专门设立了政治指导处,院系则设立党总支,专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这些课程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等等,政治理论课约占全部课程的20%。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在继承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52年,人民大学开设了全国马列主义研究生班,承担了为全国培养马列主义师资的任务,为全国高校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高级人才。据1980年代的统计,在当时全国高校近30个哲学系中,有26个系的系主任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
再比如,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教研室制度,也同样起源于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后,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建立了教研室制度,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组织,以更好地发挥教师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的优势。1954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中国人民大学经验交流会,介绍并推广了这一制度,随后该制度被其他高校普遍采用,并逐渐成熟发展,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立足于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坚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从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自己的独特印记。
三、目标: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以建校80周年为新的起点,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4]。中国人民大学在80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自觉践行着总书记这一要求,牢牢抓住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中心任务,着力建好特色学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初期,就围绕国家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进行学科设计,所设学科都是与社会主义建设需求联系非常紧密的各类学科。学校最先设置的本科专业有八个,即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财政信用借贷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厂管理系、法律系和外交系,这就是有名的“八大系”。人民大学开设的这些专业,虽然大都是在苏联指导和帮助下设立的,但并未全盘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许多专业都在充分考虑中国当时国情和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有的专业甚至是首创,如当时的经济计划系,是结合中国实际开设的全新专业,其首部教材也是人民大学编写的。据统计,从1950年建校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全国毕业的研究生总数为16 397人,而人民大学一所学校就为国家输送各类研究生5 133名,占全国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在“文革”期间,人民大学被迫解散。1978年人大复校后,鉴于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复出不久就指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5]陈云同志曾经三次为人民大学题词,勉励人民大学培养更多“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6]。
改革开放后,人民大学同国家一样,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生。学校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法律、贸易、行政管理、档案等15个以上的系或专业为全国首设,35个以上的研究生专业也是首设。新中国法学、新闻学等专业的第一位博士和第一位外籍文科博士也是人民大学培养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大学各项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学校云集着一批顶尖级的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内处于领军地位。比如,学校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郭湛等教授11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
在2013年全国最新一轮一级学科评估中,人民大学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数量达到9个,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学科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在前不久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人民大学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名单,1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八十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十分漫长,而对于一个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大学来说,正值青春年华。今天的人民大学已经成为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一面旗帜;未来的人民大学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昂扬进取的姿态,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不断前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原刊载于《紫光阁》2017年第11期)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7-10-04(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年: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2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91.
[4]习近平.习近平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7-10-04(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