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府统计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报告
- 高敏雪
- 1906字
- 2020-08-29 20:54:43
二、基本原则与研究路径
为实现上述目标,最终能够以现有统计为基础,构建起一套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本课题集合国家发改委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多次调研讨论,形成了以下基本认识、基本原则以及基本工作路径。
资源环境既是各种自然要素的体现,又是人类经济社会系统利用的对象。这两重性质决定了进行资源环境统计的复杂性和难度。正因如此,与经济统计相比,世界各国针对资源环境统计的开发程度都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如何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统计体系,尽管已经形成了一些理论框架并尝试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应用,但总体来看,仍然是一个处于研究探索过程中的世界性研究课题。
中国适应资源环境管理的需要,在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国家统计局系统已经建立了针对不同资源环境主题的统计数据搜集体系,比如能源统计、土地统计、林业统计、水利统计、环保统计、矿产统计、海洋统计等。这些统计数据在当前管理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出的“万元GDP能源消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约束性目标指标,就是相关统计指标应用于量化管理的典型例子。
但是,如何利用统计指标及其数据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资源环境状况,并将其与相关经济统计数据结合起来,到现在为止依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建立在各职能部门基础之上的资源环境统计各成体系,服务于特定资源环境领域的管理,单独应用虽然都有一定效果,但却难以全面反映资源环境状况及其与经济的关系,为此特别需要有一个机制,能够将不同专题统计整合在一起,使之协调统一,提供全面一致的统计信息。第二,与资源环境有关的统计指标众多,反映资源环境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数据收集方式各有不同,为此特别需要建立一个框架,遵循一定的逻辑思路,对各项统计指标予以筛选,将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计指标体系,便于以系统的方式、联系的观点全面描述中国在特定时间内的资源环境状况,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为立足当前资源环境统计基础,逐步构建出一套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服务于中国当前和未来管理需要,并能够向国际上全面、准确地传递中国的信息,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指标体系要以我国资源环境现有统计制度为基础,既要满足当前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又要满足编制“十二五”规划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不符合新形势要求的指标,充实完善推进科学发展的新指标。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反映我国资源环境状况,提供总量、品种、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同时又要突出重点,注重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提出的有关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相衔接,与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相衔接,与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体系”建设相衔接。
三是坚持体现中国特色与便于国际比较相结合。指标体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反映我国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展情况,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同时要借鉴国外经验,便于进行国际比较,既为查找差距、挖掘潜力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宣传我国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做出的努力提供支持。
四是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指标体系要以科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从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和规律出发,确保指标体系构架科学合理,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同时要注重可操作性,做到数据可统计、可报告、可监测、可核查。
(三)完成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的工作路径
为了最终实现上述研究目标,必须分步完成下列工作:
第一,对当前国际上开发的各种资源环境统计体系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以此为基础,确定在构建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时所要遵循的基本框架。这是保证所构建指标体系具备科学性、国际可比性的前提。
第二,立足当前现有资源环境统计基础,由各部委根据自己的职能范围提出各项主要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作为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统计指标体系的备选基础。这些专题统计指标体系大都来自相关管理部门,所选择的统计指标既具有数据可获得性,又可以体现出管理上的有用性,由此保证所构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三,以部门提出的备选统计指标为基础,从整体出发构建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这是一个综合、筛选、系统化的过程,可以超越部门指标体系的片面性和重复性,保证所形成指标体系整体上的全面、简约和有效。
第四,就初步构建的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进行试运行,从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以及有效性方面进行检验验证。
本报告以下各部分分别体现了上述各个步骤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