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恐慌:无声的恐慌与喧嚣的恐慌
投资行业有一句大家经常说的话, “在别人恐慌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慌”。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没那么容易,市场似乎经常恐慌,又经常贪婪。
举例来说,2016年5月,债券市场似乎非常恐慌,但这时就应该贪婪吗?不错,债券市场的收益率确实出现了快速上涨,可是从绝对数来说,中债A A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只从前期最低点的4.18%上涨到了4.68% ,涨幅只有50个基点。而在2013年的债券大熊市底部,这个数字曾经高达7.63% 。但是为什么在2016 年5月,我们看到债券市场如此恐慌,一些分析文章也开始让投资者开始寻找下跌带来的机会?从巴菲特著名的“1英尺与7英尺栏杆”来看,当时的债券市场明显不是一个“1英尺高的栏杆”。但市场却无比恐慌,这主要是因为之前债券市场持续走牛了两年半。在这两年半里,无数的投资者开始进入这个市场,甚至应用巨大的杠杆以博取收益。也就是说,市场的热点在债券上。而在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明星市场突然开始下跌以后,投资者惊恐地发现自己无比关注的一个市场,竟然突然开始以很快的速度赔钱,自然就变得十分恐慌。但是,这种恐慌却不意味着巨大的机会,而仅仅是由于市场明星的短暂陨落造成的。
反过来,在2016年年初,恒生国企指数暴跌到7 500点、市净率只剩0.7倍的时候,我们却很少在市场上听到恐慌的声音,许多理论还认为“香港市场已经在衰落,就应该下跌”。明明是一个价格非常惨烈的市场,却听不到太多恐慌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香港市场并不是一个明星市场,甚至从2011年开始直到2016年,其估值就在不断下跌。尽管在2015年上半年有过一次大幅上涨,但是这波短暂的上涨很快就结束,并且再次下挫。也就是说,在恒生国企指数的案子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突然终结的大牛市,因下跌而引起众多关注者的恐慌,而是一个已经被投资者抛弃的市场再次展开非理性下跌,但是因为关注这个市场的人实在太少了,我们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这种“无声的恐慌”,往往相较之前例子中债券市场的“喧嚣的恐慌”,意味着更大的机会。
事实上, “在别人恐慌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慌”这句话的表述,并不完全准确。笔者以为,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在别人绝望时贪婪,在别人癫狂时恐慌。而在别人恐慌和贪婪时,只要价格还不是那么离谱,就不要轻易做出判断”。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市场上听到恐慌抑或贪婪的声音时,我们必须仔细判断,这种声音究竟是如何发出的呢?恐慌声音的发出,是因为这种资产真的已经跌到极为低廉的估值了,还是因为投资者太关注这个市场,同时预期太高,所以才会因为一点点不满意就感到恐慌的呢?贪婪情绪的产生,是因为这个市场真的已经太贵了,还是因为价格从非常低廉的底部开始反弹,短期反弹空间太大,从而引发投资者对短期过快涨幅而不是真正高估值的“贪婪”情绪呢? (在2006年上证综指1 500点、2014年同一个指数快速突破2 500点的时候,我们都曾听到这种声音。)
只有在仔细分析了以上情况以后,投资者才能考虑运用那句投资金句, “在别人恐慌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慌”。否则,盲目地听从市场恐慌与贪婪的言论,无疑会被每天都产生的这些情绪带入无尽的混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