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通业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
- 牛东来
- 10568字
- 2022-09-02 21:15:15
2.2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分析
2.2.1 供应链的定义
供应链(supply chain)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针对有关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流通、消费过程,会涉及许多环节和组织,从原材料的供应到零部件的制造、产品的组装,以及产品的分销、零售,再到消费者手中,其中有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分工与参与,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群体,各个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作用和关系,并以链条的方式在不断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着。
供应链是重要的制造、流通组织形式和市场供应、营销方式。它以市场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有机地联结生产和消费,对生产和流通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供应链的网络链状结构如图2—1所示。
美国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概念给出了较为权威性的解释,“供应链,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它囊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该定义非常简洁、朴实地阐述了供应链的概念,强调了当前人们对供应链的关注,以及对过程的说明和对参与方的概括。
英国著名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Martin Christopher)教授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对供应链进行了如下定义:“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按此定义,这条供应链的所有企业都是相互依存的,但实际上它们却彼此并没有太多的协同。
我国的学者马士华对供应链给出了比较全面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该定义陈述得比较详细,将有关过程和有关参与组织都一一列举了出来。
我国2001年发布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简而言之,供应链也可以理解为,“为相互间通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等组成的网络”。
经过以上列举的供应链定义,作者经过分析后认为,“供应链属于经济领域,有关产品包括构成该产品的原材料和劳动、服务等,在其原料、制造、流通和消费等全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中的各个组织所形成的网络链状结构”。供应链是在产品的形成和流转以及消费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同时包括了联结这些过程的企业和消费者,各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供应链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到另一个企业用户的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注重企业的自身利益目标。
随着企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供应链的概念范围扩大到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扩大到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偏向于定义它为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部件制造、产品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它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此时供应链的概念成为一个网链的概念。
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其中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可以是产品制造企业,也可以是大型零售企业),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通过生产、分销、零售等,以物流或(和)服务流、资金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也是一条增值链。
从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供应链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复杂性。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②动态性。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不断地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③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④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⑤规律性。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以及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依照某种规律进行组合、拆分,并维持在一个相对的统一体中。
供应链的提出是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通过供应链管理充分体现其价值。
2.2.2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近几年在企业实行E化和信息化管理中最流行和有效的管理模式之一。事实也证明,成功的供应链管理确实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日用品制造商宝洁(Procter & Gamble,P&G)和全球最大的百货零售企业沃尔玛(Wal-Mart),早期就启用了供应链管理,在近年全球经济不景气之时,他们却继续保持着不断增长的盈利势头,企业发展也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有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对供应链管理从各自的视角进行过分析、阐述和定义,这里举出一些定义,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理解和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的解释。
美国供应链协会从供应和需求的管理角度对供应链管理给出的定义是,“供应链管理包括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备品备件的采购、制造与装配,物件的存放及库存查询,订单的录入与管理,渠道分销及最终交付用户”。
美国学者L.M.艾尔拉姆将供应链管理从管理的角度进行定义,“通过对从供应者开始到最终用户为止的流通渠道的物流计划,综合地控制管理过程”。
还有美国学者M.C.库伯则追求渠道管理概念的本质,“供应链管理是为了让顾客得到满足,对从原材料供给开始到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物流全过程,超越各渠道之间的企业、行政、地域的界限为目标的行为”。
再有,学者D.J.芭瓦索库斯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作为经营战略,是“为了实现市场机会的共有,以联结跨越组织业务为协动基础的战略”。
日本学者,原早稻田大学教授阿保荣司谈到,“供应链管理是当今针对于高价值的竞争战略而产生的,这一战略是以企业的资产为纽带而全面实现顾客的目标”。
新泻产业大学经济学部的菊池康也教授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者开始到最终用户为止、综合管理与全体的业务处理有关的物、信息、资金等的流转的活动,对于企业内的供应链统合是寻求公司内部的‘物的流动’的‘全体最适’,而供应链管理是寻求从供应者开始直至最终用户为止的各个渠道全体的‘物的流动’的‘全体最适’的战略”。
还有些定义,对供应链的整体过程较为全面地强调同步化和优化,如:“供应链管理是根据用户需要、充分利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数量及设备、人员的能力,在进行控制的同时使工作全体同步化,达到提高从原材料、零部件的调配开始到销售环节的物流效率以及加速资金周转的速度的目的,使得整体过程优化的技术”。
简单地说,可以将供应链管理理解为“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采取相关技术和手段达到资源优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作者经过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分析和总结,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过程中所提出的新的理念,是为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一定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对供应链整个过程实现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的理解,参照下面的图2—2。
由于供应链本身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客观存在的,在整个链状网络中的资源和各个企业节点,都相互依存和变化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规则运动。在供应链当中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之间原本都存在着管理,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下所提出的,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并站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全局考虑、为达到更高目标所进行的管理。
2.2.3 供应链管理的价值
经过近些年世界范围内对供应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将产品和服务推入新市场、开发新的分销渠道、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和用户满意度、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效果。
美国KurtSalom协会曾对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其新产品开发的前导时间可减少2/3;可补货产品的缺货将大大减少;库存周转率可以提高1~2倍;企业的产品可有20%~30%根据用户特定需求而制造。这些都表明,供应链管理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适应市场变化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以及ERP理论的不断扩展,势必使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内部供应链发展到产业供应链,甚至全球网络供应链管理。
Internet的高速发展正在改变企业传统的竞争法则。一个企业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它是否能有效地发挥组织机能,更取决于在这个全球化的信息社会里是否具有协同工作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对全球一些公司的分析,美国咨询公司PRTM(Pittiglio Rabin Todd & McGrath)认为,供应链管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突出表现:
①降低管理成本。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后,总成本将由原来占总销售额的8%~12%下降到4%~5%。因此,一个年销售额为5亿美元的企业会由此节省2500万~3000万美元。
②加快资金的回收。PRTM认为,企业从购进原材料到销售资金回笼,使用SCM前企业资金循环周期在100天左右,而使用了SCM后最好水平达到30天左右。
③提升交付能力。PRTM认为,使用了SCM后,提前交货与按时交货的百分比最好水平将为94%,而现今的平均水平为69%~81%。
AMR Research公司研究表明,到2003年,供应链管理系统已经成为B2B电子商务中的新宠。2004年以前,供应链管理系统以每年40%的速度持续增长,而2004年其增长率则超过了120%。
概括起来,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以下利益:
①在供应链范围内改进战略、作业及财务绩效。
②降低成本和有效管理周转资本(working capital)。
③有效管理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库存。
④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应链成员间的交易效率。
⑤增加顾客价值,创造顾客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⑥增强平衡供需的能力。
2.2.4 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及信息化趋势
十几年来,供应链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发展十分迅速。从供应链的发展过程分析,有不同的观点阐述供应链的由来和发展,其中有专家认为从物流发展而来,还有专家认为是以供应采购为核心的发展过程,也有专家认为是从企业战略管理或计划发展而来,以及从信息管理系统角度论述发展过程等。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的观点。
1.以物流为基础的发展过程
从美国物的流通(物流)、现代物流到供应链的发展历史,可以从划分的5个阶段来认识。
①运输和储存的时代。
1950年以前是运输和储存的时代。这一时代主要是以运输和储存作为个别活动进行管理。在此期间,1916年由A.C.萧所著的《商务问题的研究》(An Approach to Business Problems)一书中,论述了物流战略的几个方面。1922年F.E.克拉克在《市场的原理》(Principles of Marketing)中,对市场所有权的转移和物的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进行了定义,当时人们对物的流通并不关心。
②物的流通时代。
20世纪50—60年代是物的流通(销售物流)的时代。这一时代是功能集成的物的流通时代。1956年H.T.路易斯等在所著的《有关物的流通中航空运输的作用》(The Role of Freight in Physical Distribution)一书中,对开发物的流通领域中综合成本的研究(total cost approach)成为划时代的成果。
物的流通是在生产出商品之后最容易被轻视的领域,同时也是最具有将来性的领域。
③物的流通(销售物流)和供应物流的功能管理时代。
20世纪60—70年代是物的流通(销售物流)和供应物流(physical supply,material management)的功能管理时代。
20世纪50—60年代是以物的流通(销售物流)为中心,进入60年代供应物流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美国众多的企业在物流功能中加入了购买和供应功能。
在这一时代企业在物的流通和供应物流的技术方面开发和引入了MRP(materials requirements planning,原材料需要量计划)、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生产资源计划)、DRP(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planning,流通需要量计划)和DRPⅡ(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流通资源计划),并成为以后物的流通和供应物流功能结合的契机。
④企业内供应链的时代。
20世纪70—80年代是企业内供应链(internal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internal supply chain linkage)的时代。
在供应物流和物的流通(销售物流)功能集成的时代,从供应到销售综合地进行“物的移动”,也就是企业内供应链的集成。显然,各种各样的功能与生产功能和供应功能具有紧密的联系。
经过20世纪70年代后半叶到80年代,作为这个集成概念所产生的背景,美国的大企业中集成企业内部的各个功能的做法已经变得很普遍。这种倾向背后的推动力,是为了企业业绩的最佳化,如果与其他部门的目的不同而集成各种活动,即使做到了自身部门的最佳化,也不会是真正的最佳化。
⑤供应链集成的时代。
20世纪80—90年代是企业间供应链集成(external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external supply chain linkage)的时代。
对于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以企业内“物的移动”为目的的供应链集成,发展为包括企业之外的交易方,将“物的移动”的集成概念扩大到企业间的供应链集成。即不仅仅在企业内,而是基于在供应商、厂家、流通企业等不同企业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以最终顾客的需要为根本的企业间供应链集成系统。
企业间供应链集成系统也叫做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方开始到最终顾客结束,实现各个方面最佳的“物的移动”。
2.以供应采购为基础的发展过程
“供应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虽然许多职能领域都自认为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但是供应管理才有最强有力的理由。论据很简单,既然供应管理人员负责开发和管理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供应管理也就成为负责管理供应链的关键职能”。从供应采购的角度论述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可以从采购的起源到关注物料的管理,最后发展到供应链管理。
①对采购的重视。
哈佛大学很早就认识到了供应管理的重要性,第一门课程是在1917—1918学年设置的。现在,《哈佛商业评论》通过出版大量的有关这个主题的适时的文章来延续哈佛的传统。
遗憾的是,由于以前高层管理者的兴趣都集中在市场营销、研发、财务和生产操作上了,采购往往只是这些常见的机构的附属。除了一些特例之外,过去从事采购职业的人员既没有专业技能,也没有才能使这个机构对组织的成功充分地作出贡献。那时,采购要为商品销售成本负一部分重要的责任。企业认为很大一部分质量问题来源于采购来的物料。在很多情况下,采购对基层生产线的影响多于其他机构。
②认识到对库存的管理。
20世纪60年代直到70年代期间,采购和物料管理部门常常用手工的“卡迪斯”(Kardex)系统来管理库存。采购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采购价格和防止生产停工上,然后,就是库存的管理。比较有代表性的部门包括高级和初级采购员、办事员、一名或更多的驻外人员和一名采购经理,可能还有几名采购督导。但后来发生了很大变化。
③计算机管理库存。
20世纪70年代末,无论是从市场营销还是供应角度观察,这个市场都已经变得更加全球化。计算机开始参与库存管理。同样,石油禁运和通货膨胀导致单位成本上升,物料成本的控制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课题。与此同时,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程度提高了,这样就需要提高专业化水平,降低单位产品成本。高级经理已经意识到,这往往要靠降低外部专业供应商的成本,而不是内部做个项目或提供服务就能够实现的。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产品销售成本中物料成本的不断增加。
④采购职责的重大变化。
以上的变化引起了采购职责的重大变化。采购和物料管理开始在制造企业、协会、服务机构以及政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逐步加强了对库存的控制。20世纪80年代早期,许多组织通过更多关注库存管理而获得大量效益。这些组织根据资金支出发现,在途商品库存成本占在途商品价值的25%~35%。计算机生成的MRP和改善后的供应商管理,以及及时制库存能够使采购部门减少库存。在材料、物流和计算机方面受过教育的新人被招聘到物料和采购部门中。卡迪斯卡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物料需求计划运行报告。采购人员由于物料管理系统的高效率而成为处理更高级事务的人员。
⑤供应链关系的建立和管理。
与供应商进行合作一直是许多供应管理和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推行这种思想的原因是消除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对抗性,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可以在规模经济、可靠性和质量等方面获得收益。进入以供应商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阶段,强调与重要的供应商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3.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发展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企业组织结构和内部职能划分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供应链管理也从分散式发展到集中式。如今,技术已经能够使不断扩展的企业的所有职能部门和地域的业务流程信息快速地传递,这使得决策者有可能从企业整体利润最大化的宗旨出发制定和执行计划。当前供应链发展的趋势正朝着集中计划与分散执行相结合的模式发展。
①分散式——职能部门化阶段。
20世纪50—80年代末,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其一系列各自为政的职能化或者区域性的条条框框为特征。各个职能部门分别在一个相互隔离的环境下制定和执行计划。由于业务信息缺乏标准化、数据完整性较差、分析支持系统不足、各自完全不同的技术系统以及缺乏推动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管理层在此环境下试图进行集中供应链计划的努力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供应链执行决策是由各独立业务部门的核心管理人员制定的,很少考虑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影响。这些决策是被动反应式的,仅仅依据该决策将涉及的特定职能部门的需求而制定。
②集中式——集成供应链阶段。
这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后期。高级计划排程(APS)系统、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的迅速传播和广泛采用,以及后来与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结合,是这次转变的主要推动因素。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BPR的出现,企业领导人逐渐认识到,把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主管人员的相关业务目标和绩效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可获得效益。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处理成本的降低,加快了全企业范围的业务处理系统,如ERP系统的渗透。如今,高层管理者可以容易地得到标准化的业务信息,以及一套一致的不同业务、职能部门和地理区域的评价指标。随着APS系统的引入,供应链优化成为一项切实可行的选择。这也提高了日益集中的供应链计划流程的效率。跨职能部门团队的协同推动供应链计划流程更加一体化,并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③集中与分散结合式——价值链网络阶段。
今天,因特网创造了一个对供应链具有深远影响的强有力的手段——协同工作。随着计划流程所需的大部分输入信息已经可以从底层迅速传递到整个企业,以及更多的数据直接来自最终用户,一体化的集中供应链计划将变得更加有效。相关人员也将可以根据业务状况的最新进展来检查和调整有关信息,销售代表能够掌握最新的客户信息,迅速更新需求预测,并逐渐做到支持客户直接更新。同时,购买方和销售方有关产品季节性、促销活动以及新产品发布等信息的共享,将进一步强化此趋势的发展,从而提高相关的效益,如更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和更低的供应链成本。
对供应链效率的不断追求将越来越强调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结构和方法,即集中计划与分散执行相协调的模式。这对供应链的实时可视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具备基于事件监控管理和快速反应的机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迅速调整和补救。因此,有效的供应链计划和管理必将采取包括执行层、中高级管理层的多层面一体化团队组织架构,并通过实际的和(或)虚拟的途径执行计划和决策。
4.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发展过程
从信息管理系统的角度分析供应链管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供应链管理处于萌芽阶段。主要表现是业务链上的各个成员的管理理念基本上是“为了生产而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竞争,企业间的合作是以“本位主义”为核心,其组织结构也是以各自企业为主的职能化或者以区域性的条块分割为特征。
在业务链上采用了MRP/MRPⅡ系统,只是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分别制定和执行计划,数据缺乏完整性,在企业内部都做不到统一性和集成性,更不可能在业务链上形成标准化和数据流,还无法形成供应链意义上的资源整合和管理。
②初级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初,是供应链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理论研究方面,供应链的管理理念已经逐步形成,并开始应用于实践。首先由咨询业率先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引起广泛关注,企业的竞争重点开始追求生产效率。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从零售业的终端销售POS系统开始,通过零售商将销售情况快速反馈给供应商,使供应商能够掌握市场的需求并调整自己的产品和定位,并根据销售确定库存量以及制定生产和产品的调配。典型的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包括有效客户响应系统(ECR)和快速响应供应链(QR)。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量应用也为供应链管理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MRPⅡ的推广以及ERP与Just In Time模式和系统的引入,逐步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得到了有效利用,为供应链管理的数据基础和数据共享创造了条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也开始向外部拓展,但重点还是在企业内部,还无法进行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运作,没有发挥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③形成阶段。
供应链管理的形成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供应链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工业化的普及使制造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全面质量管理(TQC)也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障。人们开始将竞争的重点转移到市场和客户,发现了利用一切相关资源的重要性,从管理企业内部转向重视供应环节和整个供应链系统。
随着ERP的推广,BRP、APS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物流信息系统(LIS)、知识管理(KM)、数据仓库(DW)/数据挖掘(DM)、供应链决策(SCS)等管理技术的出现使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从计划、执行到优化和决策,都在ERP的基础上进行了提高,不仅企业内部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还在企业之间建立了沟通和协调的渠道。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更加强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协调供应链运作的理论。由于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及相关技术的支持,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实践和技术手段等方面产生了一次飞跃。
④成熟和全面发展阶段。
进入到21世纪后,供应链管理可以说进入到了成熟和全面发展的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创新的趋势,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服务流、价值流等各方面,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与供应链伙伴之间密切合作,成为新的热点。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上,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共同管理库存(JMI),第三方物流(3PL)/第四方物流(4PL),合作、预测与补充(CFAR),CPFR,分销商集成(DI),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计划(SCP)和供应链执行(SCE)等系统的应用,使供应链环节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更加协同化,更加准确和及时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成熟和发展阶段,供应链管理在计划和决策上更加追求实时的可视性和可预见性,以及供应链流程管理和面向对象管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通过图2—3表示。
无论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或从哪些领域作为出发点看待供应链的发展过程,在整个经济活动或管理活动中,进行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以及对最终消费者需求的极大满足和及时满足所采取的战略和手段,都归结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这是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从有关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过程分析,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念具体实现的手段,并在现在和将来供应链管理发展中起到带头和推动作用,其应用的内容表现了超前意识,技术的导向在一段时期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有关应用的模型以及实现方式和方法则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5.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从国际范围内来看,供应链管理是和工业化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对供应链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组成、多级库存、供应链的财务等方面,主要解决供应链的操作效率问题。近来的研究主要把供应链管理看作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研究到了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特别是集中在合作制造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方面,而不仅仅是供应链的连接问题,其研究范围已经超越了供应链出现初期的那种以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更偏重于长期计划的研究。在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要相对滞后一些,但一些相关的思想却早已开始形成。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1978年以前,我国的制造业相对比较落后,企业对“供应链”这个概念几乎一无所知。企业要生产什么,往往不是自己决定,而是被原材料推动,按照计划制成成品销售给客户。此时由于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条件,企业拼命争技改、抢项目、扩建厂房、更新设备,导致制造能力大量过剩,而销售和供应能力则很弱,是典型的“腰鼓型”呆滞式企业。这个年代又被称作供应链的“推式”时代。
②1979—1992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注意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客户的需求也逐渐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客户需求的“拉动”下,企业开始注意对整个经营活动(最初意义上的供应链)加以控制和管理。这个时期又被称作供应链的“拉式”时代。
③1993年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逐步繁荣,大部分商品已呈现过剩,产品质量等因素在竞争中的优势逐步减少,成本的竞争优势逐步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就加以管理和控制,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也只是供应链内部集成阶段的开始。
目前,我国对供应链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过去国内企业对供应链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供应商和制造商这一层面上,只是供应链上的一部分,研究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供应商的选择和定位、降低成本、控制质量、保证供应链的连续性和经济性等问题,没有考虑整个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完整供应链,而且研究也没有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等问题。因此,可以说,目前在我国企业界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对于我国脱胎于计划经济模式的国有企业和中小规模的大量的生产加工企业来说,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仍然是比较陌生的概念。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配套企业的增加,一些企业逐渐开始在理念和经营上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形成了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