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通业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
- 牛东来
- 3522字
- 2022-09-02 21:15:14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分析
2.1 供应链管理理论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开发模型、基本功能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集成供应链、敏捷供应链、基于产品的供应链、供应链伙伴选择、供应链库存技术、供应链信息支持技术、供应链的合作计划等。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即如何提高效率的角度研究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战略。供应链管理理论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以及各产业相关学科和技术的综合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对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和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及实施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内容的不断发展,很难全面地对供应链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
下面从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理论分析。
2.1.1 供应链管理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1.交易成本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者都是机会主义者,战略供应关系等中间治理结构形式得到诸如抵押和其他经济投入等经济武器的支持,这一经济投入创造了一个“锁定”环境,而后者反过来促成了确保合作持续性和相互容忍的行为。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企业间实现纵向联合的基本原因是为了节约现有的和潜在的交易费用,最有力的解释是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威廉姆森认为影响交易费用和交易种类的因素有三个维度:交易发生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一般来说,多次发生的交易,较之一次发生的交易,更需要经济组织保障;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应变的连续性决策更有重要的意义;当资产专用性程度加深时,出于追加契约保障的需要,纵向联合就会出现。
威廉姆森认为,纵向联合的关键因素是资产的专用性,资产的专用性越强,资产可适应的范围越狭窄,当产品市场和原料市场出现问题时,企业遇到的麻烦就越大。专用性资产通过破坏寻求替代用途或切断组织间关系而使合作伙伴相互配合,一个组织可能因在关系中贡献更多资产而被锁定。这些特异性投资随转换而失去价值,因此交易伙伴可能致力于现有关系的成功,从而防止在利己的经济主体之间产生脱离、退出交易的行为。专用性资产把企业捆绑到了特定的交易关系中,即使这一关系不再使合作伙伴满意,这些资产也难转移到其他的行动中去,如果关系中的投入基于契约专用性或其他经济强制因素,退出合作关系就比较困难。资产的专用性越高,退出的成本就越大。
资产的专用性有多种类型,一是资本设备本身的专用性,由技术决定;二是因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形成的专用性;三是特殊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这几种资产的专用性都会促使企业之间纵向联合,资产专用性越强,纵向联合越容易发展。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产品市场的细分使得资产的专用性也越来越强。为了节省交易成本,企业间纵向联合及供应链的管理也越来越迫切。
2.企业资源经济学
实行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处于供应网链中,专注于核心业务,把其他没有竞争力或没有规模经济的业务实行外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企业的发展决策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处于供应网链中的企业的生存之道。
企业资源经济学认为,竞争优势是企业在行业中业绩出众的能力,即赚取比同行更高的利润率的能力。尽管有竞争者或潜在进入者模仿或减少它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的优势仍然存在,这种竞争优势是持续性的。企业竞争优势获得的基础是更优越的资源和组织能力。资源是其他公司轻易不能获得的公司专用性资产,包括专利和商标、品牌的声誉、顾客基数、组织文化和拥有公司专业技术或诀窍的工人。这些资源不同于生产的非专用性资产或生产要素,它们在功能完善的市场上不易被其他公司模仿或获取。资源能直接影响公司创造多于竞争对手的价值的能力。
企业资源经济学认为,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所在的市场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方面必须具有持续不对称的特点。资源的异质性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如果市场中所有企业的资源都无差异的话,则市场中所有的企业都没有能够创造额外价值的能力。要持续获利,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以稀有或难以流动的资源和能力作为基础。
供应链管理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地位。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种技术,可以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更是一种战略,从战略的高度把握供应链管理,可以对企业进行与供应链相适应的改造。而这种战略的经济基础可以通过交易成本经济学、企业资源经济学得到诠释。
2.1.2 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经济学探讨
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被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供应链企业间属于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机制是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理论基础。供应链集成的最高层次是企业间的战略协同问题,当企业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时,即展开了合作对策的过程,企业之间通过一种协商机制,谋求一种双赢的目标。自20世纪60年代恰克(Chark)研究多级库存以来,诸多学者集中精力致力于多级库存的优化问题的求解,但从供应链的战略高度去研究供应链的协调性问题的人较少。在营销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人们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主要从价格协商与资源分配的角度进行研究。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和传统的基于物流的单一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不同的,它更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机制,特别是动态联盟的供应链。在加盟某个供应链时,企业都会从各自的自身利益出发,展开合作对策研究,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个合作协商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的出现,产生了以动态联盟为特征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使原有的企业生产组织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最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供应链管理思想。集成化供应链是以资源外用为特征的集成企业网络(扩展企业模型),它改变了原来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向横向一体化模式转变。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联盟之间的竞争,即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原来那种单枪匹马的企业竞争策略已不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学会如何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的策略与技巧;同时,在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而加入某一供应链联盟的过程中,又需要竞争的优势与策略,这就是供应链结盟过程中的合作竞争模式。这种竞争是核心能力的竞争。美国的派拉哈勒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这种技术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还包括生产与组织管理,如产品开发技术、制造技术、成本控制技术、营销技能和售后服务、市场反应能力等。因此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企业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去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而每一个企业都集中精力去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业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技术程序的重新设计和业务流程的快速重组,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的、必须长期控制的、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业务,这就是供应链合作模式的最终目的——双赢。
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践表明: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用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代替缺乏柔性和集成度差的决策体系,使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都能清楚地观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以更好地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降低供应链成本,降低各个环节的延迟时间,消除信息扭曲的放大效应,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从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看,不仅需要使供应链达到中观集成和微观集成,还需要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合作对策和委托实现机制。通过MRPII/ERP实现中观集成(信息流集成),通过DRP或LRP(logistic resource planning,LRP)实现工作流的集成,而要实现协商代理和合作对策,则需要建立面向高层决策的管理系统——EIS/NDSS(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negotiati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从经济学、营销学的角度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策略由原来的敌对性竞争发展成为合作性竞争是全球竞争趋势。合作性对策是目前对策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团队和自我管理团队为形式的新的企业管理对象,合作性、竞争性和独立性已成为未来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建设性对话和群体协商将发挥有力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降低用户成本,如何在合作伙伴间合理分担交易费用(合作经营分成模式),降低用户成本是供应链合作对策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两种必须面对的代理问题:一个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合同不完备等原因,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着逆向选择(对委托人而言,由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行为);另一个就是败德行为(对代理人而言,由签约后的信息非对称性而引起的行为)等问题。这些问题要通过建立代理人激励机制和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加以解决,以减少其对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