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选题的学术背景

为了应对当时掀起的美国衰落论,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1]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了软权力(soft power)[2]这一新的概念,之后在20多年的时间里约瑟夫·奈教授不断发表相关文章和出版相关著述努力将这一概念发展成为一套新的权力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除了传统的军事、经济等硬权力资源外,在美国的权力构成中,还存在文化、制度和政策等所谓的软权力资源优势,依靠这些优势,采取说服、吸引、吸纳(co-opt)[3]等非强制性的权力运用手段,同样可以实现美国预期的政策目标。[4]在这一理论学说的影响下,学术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探讨软权力的著述,与此同时,该理论的不完善性也引发了至今仍在持续的批评和争辩。国际政治理论的生命力,主要取决于该理论能否解释重大的国际政治事实,以及解释的深刻程度如何。自1990年约瑟夫·奈教授首次提出软权力概念至今,20多年已经过去。但是对于约瑟夫·奈教授在很长时期内所宣扬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5]的影响,例如,(一部)美国电影、(一首)美国乐曲,是否能够改变其他国家的对外立场从而做出符合美国政府外交意愿的决策和行为,这是让人质疑的。软权力理论是相对于传统权力理论——硬权力理论提出的,而硬权力——这种以命令或威胁的方式以达到政治目的的权力在国际政治的历史和现实中,可以找到很多供检验的事实证据。那么,笔者有理由追问,现实的国际政治存在检验软权力理论科学性的事实吗?其实,欧盟(the EU)[6]在历史上的几次和平扩大就证明了欧盟不仅拥有软权力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确实发挥了吸引其他欧洲国家加入的作用。简言之,欧盟扩大为检验和发展软权力理论提供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国际政治素材。关于这一系列的扩大事件,约瑟夫·奈教授的文献曾有所提及,但他对这一重大事实的理论解释过于简单和肤浅[7]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的步伐,从欧洲煤钢共同体走到了今日的欧盟。与各种常见的组织松散、功能软弱的国际组织相比,欧盟的产生、运作、发展和扩大等不同阶段都体现出非常明显的软权力行为特征——尽量避免成员国之间使用相互威胁与对抗的硬权力方式,主要依靠合作、吸引、吸纳等非强制性的软权力方式,逐步获得发展并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功。欧盟主要依靠非强制性手段取得成功的事实,使得包括约瑟夫·奈教授在内的中外学者都认为,美国比欧盟有更多的硬权力(行为)[8],欧盟比美国有更多的软权力(行为)。[9]研究欧盟的专家指出,欧洲一体化的实践不仅催生和验证了各种一体化的理论,也一直丰富和检验着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10]软权力概念从首次提出至今已经超过25年,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也历来以西方学者的研究为主导。但是软权力学说存在至今一直伴随着一种奇特的学术现象,就是尽管它尚未在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中国(或与中国关系密切)的许多学者甚至中央决策层都曾经或正在密切地关注这一理论[11]。这反映出中国学者对外来的软权力理论得到更充分的应用、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现实寄予了厚望,其中不少研究和决策对软权力理论与中国和平复兴道路——“中国梦”之间可能存在的启示和联系进行了探讨。因此,笔者认为深化关于软权力理论的研究,修正和弥补其固有缺陷,将有助于消除分歧,进一步提高该理论的解释力和决策的科学性。而深化理论研究,不能局限于从书本中创造新的理论,而应该将理论应用到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之中去修正理论,这样才可以检验和发展理论。

欧盟具备诸多软权力资源和行为特征,为了从整体上研究欧盟的软权力,需要客观评估在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软权力因素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软权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系统分析,就能够了解欧盟的软权力资源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所发挥的实际功能,也就能检验一系列困扰软权力理论发展的种种假设,进而也有可能推进软权力理论研究向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迈进的步伐。而欧盟的几次扩大是欧洲一体化的集中体现和阶段性成果,它清楚地反映了软权力理论需要深入研究的国家之间权力吸引与吸纳的关系和过程。同时,由于从软权力的角度研究欧盟扩大是学术界的一项新的难题,这对于拓展欧洲一体化研究的视野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将软权力理论应用于对欧洲一体化历史进程的分析,有利于丰富和积累欧洲一体化研究和软权力研究的新认知。研究欧盟扩大的软权力,也可以为落实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推进“中国梦”建设进程,以及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等国家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简言之,对软权力理论及欧盟扩大两者深入研究的双重需要,构成了本书选题的来源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