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阿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18)
- 王辉
- 3117字
- 2020-08-29 04:57:22
二 中阿经贸文化交流的特点
(一)能源合作纵深发展
在中国与阿拉伯各国经贸合作的诸多领域中,能源合作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7年中国原油进口数量为41957万吨,同比增长10.1%,进口金额为1623亿美元,同比增长39.1%。[9]2017年,中国从阿拉伯各国进口原油613亿美元,占中国当年原油进口总额的38%;2016年中国进口原油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阿拉伯国家占据五席,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曼、科威特和阿联酋。中国从上述五国合计进口原油高达15079.91万吨,约占全年进口总量的40%[10],显而易见,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方。
虽然自2016年起,沙特作为中国原油最大供应国的地位被俄罗斯取代,但2017年全年,中国从沙特进口原油达5218万吨,同比依然上涨2.31%。[11]目前,除在原油范畴的密切合作外,中国和阿拉伯各国以及地区已经将能源合作拓展至天然气、电力、和平利用核能、技术转让、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等领域。未来,除能源合作外,中国与阿拉伯各国的经贸往来将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以适应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中阿战略合作的需要。2008年起,作为中阿经贸合作与交流尤其是中阿能源合作的优质平台,“中阿能源合作大会”(参见表2)的连续召开在中阿双边经贸总量的增长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2]
表2 中阿能源合作大会概况
进入21世纪,在各项不断完善的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作为构筑互利共赢中阿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石,中阿能源合作在互有需求的基础上将继续向纵深发展,尤其是要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大好机遇,承前启后,夯实安全可靠的中阿能源战略合作关系。
(二)中阿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1.中阿合作论坛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阿拉伯国家奉行的外交策略是支持并拥护阿拉伯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开创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新局面。1956年5月30日,中国和埃及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翻开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外交关系的新篇章。自此之后的10年间,中国陆续与10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90年7月21日,中国与沙特正式建交,完成了与所有22个阿拉伯国家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2004年1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埃及,在会见阿盟秘书长穆萨时提出了建立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建议,阿拉伯各国积极响应。随后,中国和众多阿拉伯国家共同宣布正式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
自此之后,在中阿双方长期友好交往历史的基础上,在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和阿拉伯各国的关系跨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中阿双方共同致力于构建以政治、经贸、文化合作为主,统筹兼顾各个领域共同发展的中阿交流新范式,既推动了双边的互利合作,又建立了有效的双边对话机制,增进了中阿传统友谊。[13]
至今,经过中阿双方十余年的共同努力,中阿合作论坛架构和机制已逐步建立并完善,对中阿双方的深度合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促使中阿双方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范围内达成的有关决议得以顺利实施,有效推进了全方位的中阿合作与交流。[14]作为中国与阿拉伯各国全覆盖、多渠道的关键体系,2013年9月,基于前期的成熟发展,中阿合作论坛升级为“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以“传承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为宗旨,以“立足宁夏,面向世界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服务全中国”为定位,以“丰富和完善中阿多边交流协商机制和互动合作机制”为支撑。截至目前,中阿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15次高官会、8届部长级会议、6届文明对话研讨会、5届能源合作大会、3届企业家大会暨投资研讨会、3届新闻合作论坛,以及环保、高教科研合作、艺术节、人力资源培训等十余项合作交流活动,真正成为构建和完善中阿战略合作的坚实平台。[15]
作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团结合作的典范,中阿合作论坛极大地促进了双边经贸文化关系的发展,从而在地缘亲近的基础上推动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经贸范畴的协作,为维护中国“和谐周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和阿拉伯各国之间既有现存的共同利益,又将面临共同的、全新的发展机遇,这就决定了中阿双边的深度合作与交流不会因为短期的困难和挫折而解体,而是有着必然的良好发展前景。
2.构建中国—海合会自贸区
近现代史上,中国和阿拉伯各国都经历了沧桑巨变,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当前,双方也都面临着同样的使命,这就为双边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历史积淀和现实平台。近年来,中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兼顾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市场;而海合会在其自身机制完善和一体化进程中,也需要维护与世界主要大国和集团的和谐关系。中国与海合会及其成员国为了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全面调整各自发展战略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对方作为自己未来发展进程中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国当今已经成为有着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而目前作为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的海合会,其在地理、民族以及跨境宗教等范畴有着特殊性,中国—海合会双方深度交往的内在需求不断显现,现实的诉求推动中阿双方必须从机制和制度层面建立日益紧密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海合会在应对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中的战略合作就是基于双方发展阶段中的互补性,中国当前坚持的“向西开放”与阿拉伯各国的“向东看”都是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全球环境中的顺势所为,双边的全面合作也将水到渠成。中国与海合会的合作既有超越意识形态之上的强大动力,又是建立当代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有机构成。[16]
表3 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进程一览
续表
中海自贸区谈判始于2004年7月,2009年以后暂时中止,2016年1月重启,迄今为止,已举行九轮谈判(参见表3)。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以经贸能源运作模式为主的中国与海合会关系逐步升温,但2010年末,一些北非、中东国家局势动荡,海合会国家也受到波及,中阿双方战略合作的迫切性进一步显现,在现有切实合作基础之上,中国与海合会恪守双边传统,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一系列领域着手,加快谈判进程,既可以化解当下全球范围内诸多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困扰,又能够有效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潜在风险。
(三)“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中阿经贸文化交流
2013年9月至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同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阿拉伯各国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其丰富的能源储量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契合,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天然的合作伙伴。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9个阿拉伯国家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协议。
“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是重中之重,2013年10月中国政府提出开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倡议,包括阿联酋、埃及、科威特、阿曼、伊朗、沙特、土耳其、以色列、约旦、卡塔尔在内的众多国家积极响应,陆续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过程中,中国的许多企业都参与了阿拉伯国家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电力、水利、交通、建筑等,并积极推动中阿博览会、金融货币合作以及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一方面,中阿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为经贸文化交流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中阿双方实现有效的能源需求互补、资金优势对接;有利于应对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利于在探索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推进合作,实现共赢。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阿经贸合作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一些阿拉伯国家内外环境不够安定、双边贸易结构不够多元化等,需要中阿双方革新合作范式、拓展合作领域,助推中阿经贸文化务实合作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