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阿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18)
- 王辉
- 1735字
- 2020-08-29 04:57:22
一 中阿经贸文化交流概况
(一)高层动态
长期的相互支持和相互理解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往来奠定了深厚的政治互信基础,中阿政府高层互访频繁。至今,中国已经与除科摩罗以外的2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建立了经贸混委会机制,与16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与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苏丹、突尼斯等11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3]这些合作机制与协定奠定了中阿经贸文化交流的深厚基础,保障了双边经贸往来的向好发展。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模式的启动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都大大增进了阿拉伯各国企业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增进了中阿企业家之间的交流。
(二)项目开发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迅速,阿拉伯国家的工程承包建设也是热火朝天,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中国企业抓住机遇、迈出国门,率先拓展阿拉伯国家的工程承包市场,第一站就是也门和伊拉克。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国和阿拉伯各国之间的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7年,中国企业在阿新签的承包工程合同额为32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77亿美元。在埃及、阿联酋、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和约旦等国,中国承包的工程项目已成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亮点。[4]在阿拉伯各国和地区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中国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涉及电力、水利、交通等多个领域(见表1)。[5]
表1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达成的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览
续表
(三)贸易合作
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飞跃式发展,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也正处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时期。这些阿拉伯国家不仅能源资源极其丰富,而且市场潜力巨大,因而与中国经贸交流合作的优势互补性很强。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17年中阿贸易额为1913.52亿美元,同比增长11.9%,中国自阿拉伯各国进口额928亿美元,对阿出口额985亿美元;中国对阿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5亿美元,同比增长9%。[6]
以上数据显示,近年来中阿经贸往来发生了显著变化,2012~2014年,中国同阿拉伯各国的双边贸易额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增长速度高于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的增速;2015年开始,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匮乏,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国际、国内需求低迷,抑制了中国乃至全球的进出口,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整体缩减,中阿双边经贸往来也在经历多年连续增长后,表现出明显的动力不足;2016年开始,受到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的影响,中阿经贸往来重新呈现出向好趋势。
(四)金融合作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合作一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助推经济合作的重要手段。2013年以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阿拉伯国家的“向东看”政策相契合,双边的金融合作快速发展,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一直比较关注阿拉伯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阿双方的金融合作模式不断拓展。截至2018年7月,亚投行已批准4项涉及13个阿拉伯国家的项目,包括:2016年12月8日,阿曼杜库姆港商用码头终端建设项目和铁路系统建设项目贷款2.65亿美元;2016年12月9日,阿曼铁路系统准备项目3600万美元;2017年9月4日,埃及可再生能源项目2.1亿美元;2017年12月13日阿曼宽带基础设施项目2.39亿美元高级贷款,贷款承诺额共计6.63亿美元,占15.67%。[7]中埃央行于2016年12月签署了总金额为18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累计为埃及提供融资额度超过50亿美元。中国金融机构还积极与埃及银行开展合作,创新融资形式,推进人民币业务的合作。目前,国开行正与埃及央行探讨70亿元人民币贷款,埃及商业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也已启动。[8]
2013年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虽然发展迅速,但一般以政府层面或大型国有银行为主,地方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以及民营企业参与度不高。从阿拉伯各国的金融发展趋势来看,随着阿拉伯各国金融领域的不断拓展,其金融机构和银行日趋增多,为了应对这一趋势变化,一方面,我国应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寻找具有特色的产业合作领域,推进中阿共同投资;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阿拉伯各国的资金优势,努力拓展直接投资领域。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阿拉伯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区域金融合作至关重要,如何更好地运用双边金融合作这个杠杆来推动中阿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