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性能的保障理论与方法
- 赵元立等
- 1461字
- 2020-08-27 20:53:44
1.3 基于性能的保障历史
推行基于性能的保障,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效。
1.3.1 商业领域基于性能的保障
系统与子系统基于性能的保障策略已在商用航空领域使用多年。在通常被称为“按飞行小时包修合同”的策略中,客户根据规定的可用性目标级(系统、子系统或组件),向产品保障供应商(Product Support Provider, PSP)支付款项;该可用性可作为一个操作期内的百分值或小时数进行评估,付款以使用为依据。供应商应承担交付规定的性能成果所必须支付的费用。类似的策略也已在重型施工设备领域成功实施。考虑到基于性能的保障的优点,在商业航空领域久经考验的各类实践可扩展至硬件和软件密集型武器系统。
1.3.2 美国国防部基于性能的保障起源
美国国防部基于性能的保障可追溯至1999年。更确切地说,其可追溯至萨克拉门托空军后勤中心基地调整与关闭(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 BRAC)之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美国空军在为F-117“夜鹰”(Nighthawk)隐身地面攻击机提供保障时所采用的合作方式。最初,美国各军种主要将基于性能的保障用于改善系统战备完好性。最近,基于性能的保障已开始用于提供需要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降低总成本,以及鼓励和奖励创新性的成本降低措施。
1.3.3 基于性能的保障有效性分析
负责后勤与装备战备完好性的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在2010年秋特许了一项研究。该研究的内容为分析基于性能的保障协议对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s, LCC)的影响,并将其与非基于性能的保障协议进行对比。“试验点”研究的结论表明,如果结构合理且正确执行,基于性能的保障协议就可在提高系统、子系统或组件战备完好性的同时,降低各军种的性能单位成本。此外,根据该研究的估算,只要大体上合理地遵循了基于性能的保障原则,项目平均每年就可节约或避免产生5%~20%的成本。与复杂的采办和/或持续保障策略一样,这类协议也存在获得最佳成果所必需的部分特性。对于基于性能的保障来说,这些特性一般指的是基于性能的保障“原则”。具体原则可参见表1-1。
表1-1 基于性能的保障原则
表1-2和图1-4中给出了来自“试验点”研究的试验结果,以及与基于性能的持续保障对成本和性能的影响相关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表1-2 试验结果
图1-4 试验点研究结果
该试验证据强有力地证明了基于性能的持续保障是一个既成功又稳固的策略。如果某个项目希望同时实现成本节约和性能改进的目标,其仅需适度地遵循上述原则要求。对于适度遵循原则要求的项目,节约部分的范围在低个位数到27%之间。一般来说,对原则的依从度越高,可节约的部分就越多。上述事实可以为估算的5%~20%的节约(或成本规避)范围提供支持。此外,试验证据还表明,在未适度遵循原则要求的情况下,即使号称协议“基于性能”,也不能保证最后的成功履行。
此外,基于性能的保障协议还可带来其他未在研究结果中量化的成本规避效果。例如,一个项目确定借助由基于性能的保障协议维护的飞机在更高平台上的可用性,其可减少规定飞机的数量,最终的成果就是采购成本降低了10%,节约了数亿美元的资金。另一个项目利用现有的商业能力以及公共部门设施的建设,通过基于性能的保障协议避免了将近十亿美元的基地改进成本。还有一个项目在实施基于性能的保障之后,子系统的可用性接近100%,由此拼修、重复订购和昂贵的运输方式明显减少。
研究——通过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结果——证明了只要合理地制定和执行,基于性能的产品保障策略就可节约成本。虽然也存在之前的基于性能的保障协议未带来预期的成本或可用性改进效果的案例,但这都是由于执行不当导致的,而非基于性能的保障计划存在瑕疵。总而言之,只要适当管理,基于性能的产品保障策略就能节约成本和改进产品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