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会计指数研究报告(2013—2014)
- 王化成
- 1814字
- 2020-08-30 00:14:55
3.2 食品、饮料制造行业分析
食品、饮料制造业(行业代码为C0),以2007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数量的90%为基础,每期选取54个样本。其中最近一个季度按营业总收入排名前20的公司如表3-2所示。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29个季度的季均总资产为2799亿元,季均价值创造额为243亿元。为了检验食品、饮料制造业价值创造额指数和价值创造效率指数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引入以第二产业季度GDP为基础构建的GDP指数进行对比。
表3-2 食品、饮料制造业2014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排名前20的公司
由表3-3和图3-1可知,从总体运行趋势来看,受金融危机影响,食品、饮料制造业的价值创造额指数和价值创造效率指数在2008年第四季度达到最低点,此后稳步回升;从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2年第一季度,价值创造额指数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上升明显,并于2013年第一季度达到最高点。此后,该指数尽管有所振荡,但总体保持稳定。从价值创造效率的曲线来看,2007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一季度,总体表现较为平稳,没有明显波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价值创造效率指数跌至历史最低(66),此后逐渐恢复并稳步上升。从价值创造额指数与价值创造效率指数的趋势来看,创造额指数上升趋势明显,而价值创造效率指数几乎保持不变,说明价值创造额的增长速度与总资产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价值创造额的增长可能大都来自投入资产数量增加型的粗放增长模式,而不是挖掘现有资产潜力、提高资产效率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从三类指数运行趋势之间的关系来看,食品、饮料制造业价值额指数2009年以前一直低于第二产业GDP指数,从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到2011年第一季度,GDP指数与价值创造额指数呈现交替上升的态势;2011年第一季度以后,价值创造额指数开始发力,逐渐与第二产业GDP指数间拉开差距。价值创造效率指数的增长率一直低于第二产业GDP指数的增长率。
表3-3 食品、饮料制造业价值创造额指数、价值创造效率指数的编制结果
图3-1 食品、饮料制造业指数总体的波动趋势分析
从季度特点来看,总体而言,食品、饮料制造业价值创造额指数呈现“一季度效应”:即受到元旦、春节等传统节假日消费的刺激,价值创造额指数呈现出第一季度比较高的现象;而第二产业GDP指数呈现出第一、第三季度低,第二、第四季度高的特点;价值创造效率指数的季节效应并不明显,四个季度均较为平稳。
图3-2反映了食品、饮料制造业价值创造额在四类利益主体间的分配情况。其中,左上饼图为各利益主体分配所得在29个季度价值创造额中的季均占比,右上、左下、右下饼图分别为2007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各利益主体分配所得在价值创造额中的季均占比。从图3-2中可以看出,政府所得占比最高;但从时间维度上看,这一比例在逐渐降低。对比2007年与2013年价值创造额在各类利益主体间的分配比例可见,政府所得季均占比从47.38%下降至39.33%,政府所得占比降低了8个百分点以上,这显示出政府对制造业减税的效果。员工所得占比逐渐上升,从2007年的22.49%上升到2013年的25.52%,说明劳动力成本在逐年上升,员工待遇有所提高。债权人所得占比一直较低,29个季度的平均值不到1.2%;对比2007年和2013年的情况发现,该比例从最初的3.45%下降到近一年的0.37%;从2012年和2013年的债权人所得占比情况也可以发现下降趋势。另一个比较突出的变化是,股东所得占比明显上升,股东所得占比与2007年相比有显著上升:2007年的股东所得占比仅为26.67%,29个季度的平均值为33.25%,2013年该数字达到了34.77%,这说明作为传统行业,食品、饮料制造业依旧有着较强的股东价值创造能力。
图3-2 食品、饮料制造业价值创造额的构成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看出食品、饮料制造业中各类利益主体分配所得的变化趋势,我们对股东、政府、员工、债权人等四类主体分配所得进行了除数修正,编制了价值创造额构成指数,如表3-4和图3-3所示。
表3-4 食品、饮料制造业四类分配主体所获价值创造额的指数化趋势比较
图3-3 食品、饮料制造业四类分配主体所获价值创造额的指数化趋势比较
从表3-4和图3-3中可以发现,从总体趋势来看,债权人所得占比大都呈现下降的趋势。政府所得占比有所波动,但从指数化后的情况看,该比例有所上升。员工所得占比明显上升,上升速度较其他三个主体快,且有明显的“四季度效应”:即每年的第四季度,员工所得都明显上升,尤其是2011年第四季度,从2011年第三季度的282上升到第四季度的503。股东所得在2008年第四季度下探至最低点(-16)后,开始触底反弹,一直保持着稳定上升的态势。
对比股东所得和债权人所得的情况,容易发现,股东所得占比的波动较债权人所得占比大很多,这也体现了股权投资高风险高回报,债权投资低风险收益稳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