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发展报告(2014)
- 袁卫 彭非
- 2924字
- 2020-08-30 00:25:48
中国发展指数(2013)的特点
一、中国发展指数(2013):十面“霾”伏下的中国发展
中国发展指数(RCDI)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编制思想,但更加注重结合中国国情,以求全面测量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状况及差异,避免盲目追求政绩考核与GDP挂钩,以片面的经济增长代替社会发展的错误理念。中国发展指数由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4个分指数、15个指标构成(见附录)。指数自2005年开始编制,今年已经是第8次发布。历次指数发布所采用的主要为来自于当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
(一)中国发展指数(2013)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中国发展指数(2013)的编制得出了中国发展指数(2013)的基本结果,展示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以下简称省区)发展的综合水平(见附录)。中国发展指数(2013)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在中国发展指数的15项指标中(见图1),从全国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与2012年持平,其余14项指标与2012年相比继续进步,其中,增长前4名的指标依次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06)、每万人平均病床数(增长4.83)、人均GDP(增长2.94)、人均道路面积(增长2.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人均GDP增长,体现我国的惠农政策取得实效。每万人平均病床数指标的增长揭示了我国医疗保障条件正在逐年提高,在改善就医难、住院难等关系到百姓健康生活切身利益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长最快的四个指标中,有两个(每万人平均病床数、人均道路面积)反映公共事业建设,一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反映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彰显了我国当前发展的特点是民生领域的进步更加显著。
图1 2013年中国发展指数15个指标相对于2012年增量
(2)测量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中国发展指数(RCDI),其增长速度的变化规律与测量经济增长的GDP增长速度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图2展示了RCDI与GDP增长速度的比较,说明GDP对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有拉动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GDP增长的速度快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速度,单纯追求GDP的提升并不能同步地提升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因为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均衡的发展问题。RCDI与GDP增长速度的不同步揭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处于经济发展结构优化调整期时,GDP的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处于一个良性发展阶段,仍然会保持上升趋势;当GDP增长速度处于连续下降期,受GDP指标的影响,RCDI产生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慢于GDP增速下降速度,说明GDP增速的大幅下降并未使我国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快速下降,经济体制改革所承受的GDP增速下降代价对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并没有产生严重的影响。我国近年来所采用的不追求GDP增速的发展思路,以及努力进行产业格局优化、消化过剩产能、提高生产效率等发展策略,对我国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有益且收到成效的。
图2 RCDI和GDP增速对比
(3)RCDI区域性分布规律表明,我国区域性发展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与历年RCDI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相同,RCDI(2013)仍然将全国31个省区划分为四大区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见图3),我国内地31个省区社会经济地理分四大板块的格局未变。第一类(以下按RCDI(2013)得分排序)为特大都市区,有北京、上海2个省区;第二类为沿海发达区,有天津、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广东6个省区;第三类为中度发展区,有内蒙古、吉林、福建、黑龙江、湖北、山西、海南、河北、陕西、湖南、安徽、重庆、河南、四川、江西、宁夏、新疆、广西18个省区;第四类为西部偏远区,有青海、甘肃、云南、贵州、西藏5个省区。
图3 中国社会经济综合水平四类地区地理分布(RCDI(2013))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31个省区中,除京、津、沪三个具有鲜明特大都市特点的区域,浙江省的总指数得分多年排在其他地区的首位,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值得总结研究。
(4)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GDP序位与RCDI总指数序位差值,表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见图4)。差值为正,说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优于单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值为负,则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前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民生和社会环境建设。以海南省为例,其人均GDP排序在第22位,而其RCDI排序在第15位,其差值为7,差值为正,说明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优于其单一经济发展水平。
图4 RCDI(2013)与当年人均GDP均衡性分析
(5)我国多年粗放式发展的代价之一是空气质量逐年恶化。PM2.5的高指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百姓的健康,空气污染呈现集中连片特征,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更是成为雾霾的重灾区。省会及大中型城市严重的空气污染不仅损害人们的健康,而且说明我国存在着大量高污染、高排放的低端产业,尤其是钢铁、水泥等碳排放量高的行业。21世纪的中国是否将由“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垃圾场”,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化解产能过剩发展战略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结构质量、减少空气污染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效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我们的若干思考
(1)坚持社会发展信念,坚定中国发展信心。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指数逐年提高,经济增长的成果应该持续惠及人民,服务于社会。我们认为,这应该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2)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趋势,但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以城镇化的名义进行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城镇化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但需要持续相当长时间的过程,当前很多“跨越式”发展的城镇化进程演变为变相的土地财政,给农民以“鱼”,剥夺农民之“渔”,在城市还没有在户籍、社会保障、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生活资料保障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的情况下加速城镇化进程,其结果最终损害的是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加剧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均衡发展。
(3)生活成本的攀升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果,居住成本的提高降低城市的竞争力。GDP关系着一部分人的官帽子,而CPI和房价关系着老百姓的钱袋子。提高福祉民生并不能仅仅依靠提高GDP,而是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双管齐下的政策。食品、房租、房价等基本生活资料成本的上涨加大了部分居民的生活压力,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降低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影响城市长期发展潜力。
(4)几点建议。我国GDP长期的高速发展提升了经济总量水平,但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矛盾与社会问题,社会分配制度的失衡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人的过度集中、政府土地财政透支人民未来生活质量等问题使经济增长目标逐渐脱离人民的真实需求。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需要同步考虑百姓生活成本代价,让经济增长真正成为能够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社会发展。
我国政府长期存在经济干预职能过度和经济监管职能不足的问题,因此同时存在着政府投资引发的经济泡沫、产能过剩问题和食品安全以及产品质量监管缺失问题。此外,我国正面临地方政府债务无力偿还和人民生活成本难以支付的两难境地。新一届政府制定了将政府经济职能还给市场的政策,在弱化政府经济职能的同时需要加强政府的经济监管职能,为市场制定严密的质量监督制度、强有力的质量监管机制、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平台,在给经济发展“松绑”的同时打造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经济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