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
- 彭建交 王燕 刘邦凡等
- 9390字
- 2020-08-30 01:38:21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综述
一、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综述
1.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发展进程
国内外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发展进程有着不太一致的观点。国外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探讨主要有“三式说”“四式说”“五式说”“六式说”:“三式说”是以宏观经济学学者为代表的,在他们看来,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有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和共同市场三种主要模式;“四式说”的代表是国际经济学学者,他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有四种模式,分别是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五式说”的代表是著名经济学家贝尔·巴拉萨,他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五种模式,即在“四式说”基础上增加了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模式;“六式说”的代表包括欧盟经济学的部分学者及其他学者,欧盟经济学的部分学者在“四式说”基础上增加了单一商品的经济一体化和完全的政治一体化[1],其他学者则主张在“四式说”基础上增加部门协定和优惠协定。
国内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探讨也未达成共识,有“四式说”“五式说”“六式说”。“四式说”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分为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五式说”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或在“四式说”基础上增加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模式,或在“四式说”基础上增加优惠贸易安排模式;“六式说”则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应该在“四式说”基础上增加优惠贸易协定和货币联盟两种模式。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不管怎么分,“三式说”的基础模式是不变的,也是几乎所有学者都认同的模式,学者们都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新模式的探索。在“三式说”基础上进行的探索中,本书作者比较赞同贝尔·巴拉萨和曲晨等人的“五式说”,即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可以说这五个模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初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法国,那时法国国内市场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流通,国内关卡被撤销,省际进出口税得以降低。之后两个世纪中,奥地利陆续与周边五个国家签订合作协定,以享受一定的自由贸易权。这些可以看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萌芽。但是在国内外研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被定义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真正开端。
1949年初,最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即“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这是由苏联六国共同成立的,到如今已经解散,但它的成立确实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发展的标志;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其成员国有比利时、法国、荷兰、联邦德国、卢森堡、意大利;1957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之后成员国不断增加,一体化范围扩大,共同体正式启动欧元,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今天的欧盟就是由此逐步发展而来的,其在司法、经济、安全和外交等领域的合作程度已比较高,有向完全一体化发展的趋势;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之后启动东盟自由贸易区,到如今成员国之间已经取消入境签证程序,实现商业活动自由化;“安第斯集团(安第斯条约组织)”于1969年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于1989年成立,现已发展成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区组织之一;“非洲经济共同体”于1991年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成立,成为南北经济一体化的典范,发展至今,三国经济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现如今,各大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完全一体化的实现成为大势所趋。
2.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发展势头不断增强,全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已经开始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世纪末,区域经济一体化伴随着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抬头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日趋多样。
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既有综合性的,如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涉及的合作,也有在特定领域内的合作,如在投资、贸易、信贷、金融等领域展开的合作;既有洲际内的,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这都是各国在洲际内的合作,也有跨洲的,如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的“10+3”“10+1”合作等;既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还有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综合性的、跨洲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2)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力、认可度日趋扩大。
20世纪70年代,全球有1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80年代增加为23个,到90年代初增加到32个。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参与这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已经达到120个左右。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数量在进一步增加,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且地位日趋重要,各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贸易额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82%。这些数据都说明全球各个国家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受其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区域经济合作中来。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程度日趋加强。
由磋商式论坛机构到贸易优惠共同体,到关税同盟,再到自由贸易区,最后到共同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逐步加强。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为代表的是磋商式论坛机构,以南亚优惠贸易协定等为代表的是贸易优惠共同体,以西非国家关税同盟等代表的是关税同盟,以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美洲自由贸易区等为代表的是自由贸易区,以南美洲共同市场、海湾合作委员会、安第斯条约组织、南部非洲开发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等为代表的是共同市场。[2]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趋势是由一开始的生产要素一体化,逐步突破经济上的合作,进而实现政治、政策、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最终向完全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综述
1.我国“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指出:“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然后还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并在“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明确提出:“建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的城际干线建设。”可见,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区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千载难逢的机遇。
这是我国首次把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列入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纲要中。这说明国家对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寄予很大的希望,这是责任也是机遇。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发展较快的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域得以相提并论,共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对全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使河北沿海地区和我国其他东部沿海地区共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交往、合作的前沿阵地。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包括的核心城市应该是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这些城市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经济发展的特点不同,构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城市的功能有很强的互补性。北京应由过去的经济功能集聚,向功能疏散和辐射转变,以前是外省市对北京提供保障和支援,现在北京要为外省市服务。据悉,到2015年,北京向河北延伸轨道交通达1000千米,大大拉近了北京和周边城市的距离,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际交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京、津、唐这三个城市互补性很强,又比较靠近,联系方便,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京、津、唐城际高铁建成后将形成半小时的经济圈和人流圈,大大地缩短了城际距离。
2.京津冀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
京津冀地区紧连渤海,是东北、西北、华北联系的咽喉与要道,具有发展市场经济的良好条件。其中,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天津是历史上著名的北方商埠和金融中心;河北环抱北京、天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京津冀经济圈的海岸类型齐全,海岸线平直,其中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和散货码头。同时,除具有相当规模的秦皇岛港、京唐港和黄骅港外,还有一处将很快建成的北方深水大港——曹妃甸港,它具有渤海最好的深水泊位和锚地,可满足20万吨以上的大型油、矿专用船靠泊。在交通方面,以京津两地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航空,已形成密集、科学、合理的交通网,连接着全国以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2)济济的人才优势。
京津冀经济圈拥有数量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尤其是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全国之最,专业配套设施完善,人才济济,智力资源非常丰富。
(3)雄厚的产业优势。
京津冀经济圈煤炭、铁矿、原油等资源分布广,含量丰富。在雄厚的物质资源基础上,京津冀经济圈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原有工业基础,不仅保持着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而且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信息产业部新近出台的一份研究报告,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心之一。
京津冀山水相连,地理上是一体,历史上也是一体。近几十年形成的行政区划,将京津冀割成了三个“片断”。有人形象地说,河北是“没心(心脏地带——北京)没肺(主要出海口——天津)”,天津是失去了腹地,北京只好长期在内部“划圈摊大饼”。这种分割影响了这一区域的整体发展,无论从京津冀还是华北来说,都需要这一区域的整合。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各城市在经济上取得互补效应,加速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生态上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在文化上便于多样化的充分交融。
3.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有初步发展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提了出来。近20年来,河北省积极主动与京津两市携手,统筹协调,合力推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其中唐山、石家庄、廊坊三市经济发展成就突出,张家口、秦皇岛、保定等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有显著增强,这些经济中心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改变了河北省在改革开放前20年与京津发展水平的差距,也缩小了河北在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同其他沿海发达省市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但必须看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统筹发展的矛盾以及河北与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依然十分突出。
第二阶段:推进。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步入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尝试。因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京津冀三地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加快建设及通力合作,使得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快了数年。目前已经建立了区域高层联系协调机制,三省市之间建立了各个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协商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签署了“廊坊共识”“北京倡议”等多项协议,举办了相关省市首脑的“联合会议”等多个会议,形成了有组织的定期磋商机制。
同时,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多个方面,已经产生重要成效。
(1)京津冀地区具备了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
区域内具有完整的、发达的、在全国居领先水平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区域内拥有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港口泊位49个,吞吐能力达1.36亿吨,是“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北油南运”以及其他杂货的重要出海口,海运条件十分便利;区域内供水、防洪、灌溉等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官厅、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等大型水库及上游地区是京津冀三省市的重要水源地,客观上强化了三地之间的生态依赖关系;区域内发电装机能力、固定和移动通信设施服务能力等也都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2)京津冀地区开始形成适应大北京建设的基础产业体系。
农业:河北省以丰富京津农副产品市场为发展方向的无公害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及花卉、苗木基地初步形成,肉、蛋、菜、果分别占据京、津20%以上的市场份额。工业:河北省形成了以冶金、化工、建材、机械、食品为支柱的产业体系,与京津高新技术成果为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定基础,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个,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000多家,与京津在生产、科研、销售等环节的联系日益广泛。
(3)京津冀地区初步形成了与大北京建设相适应的城镇体系。
区域内沿高速公路、铁路城镇带和环京津地区城镇群初步形成,京唐、黄骅、曹妃甸三大港口的开发建设带动了港城发展,推动了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
(4)京津冀地区初步形成了放射状旅游体系。
河北省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7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绝大部分分布在环京津地区。承德避暑山庄、保定清西陵、唐山清东陵已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精品;万里长城之首山海关、风景优美的北戴河、华北明珠白洋淀和国家级风景区野三坡等,都在大北京建设规划范围之内,形成了大北京地区旅游环线的资源优势。
4.京津冀三方达成共识,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反映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各方利益诉求。任何经济发展过程都包含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配议题。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被提出来,是三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各地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向高水平发展的变革要求;既是本区域人民群众、企业和领导者的利益诉求,也是中央对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战略的重视和考虑。
在京津冀经济圈建设中,河北省是最积极的。在《河北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有20多处提到京津,态度诚恳,心情迫切,如提到:“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我省具有接受辐射、借力发展的独特优势”;“支持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在积极为京津搞好服务、全方位深化京津冀合作的同时,在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四市选择毗邻北京、交通便利的14个县(市、区)重点突破,建设1圈、4区、6基地,聚集产业和人才,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逐步把环首都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达的新兴产业圈、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圈、独具魅力的休闲度假圈、环境优美的生态保护圈、舒适怡人的宜居生活圈。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加强与京津地区的融合,实施和京津地区错位发展的方略,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管理、消费转移”;“着力抓好京津人才、海外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充分发挥毗邻京津优势,打造环首都科技谷创新平台,加强与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深化承德、秦皇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在服务对接京津上下工夫。力争今年3月底前编制完成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与北京在规划、交通、通信、金融、市场、社保等方面的对接”。
20多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不缺乏关注,也不缺乏规划,专家学者们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描绘了一幅又一幅近乎完美的规划和蓝图。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仍然处于自然发展阶段,区域内部的行政区经济分散化大于一体化,分割强于依存,排斥多于合作,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内部,特别是城市群体之间形成的一些不合理、不公平因素仍然在发挥作用并不断强化,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进入21世纪,京津冀地区由于其空间关系、经济地理的特殊性和一省两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人缘、地缘和业缘密切往来的经济统一体。这一地区的人口数量、市场容量、投资环境、资源结构、经济密度和生产要素的特殊组合,充分展示了京津冀地区将成为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受到历史、行政和地方经济利益等因素的深刻影响,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重叠、资源配置低效、生态环境恶化、市场建设无序、资本效率低下等问题还较为严重。虽然三方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促进一体化进程,但更多属于民间和市场行为。因此,把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工作落到实处成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
5.京津冀三地之间具有巨大的互补性
(1)生产要素互补。
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铁矿石等)比较丰富,矿产种类较为齐全,探明储量大,资源潜在价值可观,部分矿产的保有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且配套程度较好,能够为京津两地的工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此外,河北还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能够为京津的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京津则拥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分布着为数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金融业和信息业发达,有着河北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
(2)交通基础设施互补。
北京和天津的航空、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优势明显,首都机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航空港,而天津机场也是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客货两用机场,联通全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此外,北京已成为贯通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的全国铁路总枢纽,京津塘高速公路以及连接东北、华东、西南的高速公路和国道使京津成为全国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天津、河北的港口优势突出,集中了全国第一大能源输出港、第二大杂货输出港以及京唐港、黄骅港。其中,天津港是我国环渤海乃至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港口内靠东北、华北、西北辽阔腹地,外联五洲四海,初步形成了联结海内外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于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天津港在软、硬件方面实现新突破,已具备接卸世界最先进的第五代集装箱船的能力。天津港具有起步较早并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的港口保税区,而且是北京和华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天津机场距北京较近,空中飞行只需20分钟即可到达,这对于极有可能成为我国最大客货两用机场的天津机场来说,具备了北京机场固定备降机场和分流机场的功能。
(3)旅游资源互补。
京津冀三地拥有的旅游资源各具优势:北京是我国历朝首都之一,在世界76个首都和历史名城中,北京的建城史居第4位,建都史居第13位,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天津作为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曾经盛极一时,九国列强在天津划分了租界,各国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其中建筑文化已成为天津的一份财富,形成了特有的万国文化,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河北省的承德和秦皇岛属国家级旅游风景区,自然风光独具魅力,另外,河北地区还散布着很多历史古迹和红色革命纪念地。
(4)产业结构互补。
北京的工业日趋萎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天津工业受资源限制而空间约束凸显,也正在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演变;河北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则是重化倾向,重化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80%左右,强力发展着钢铁、医药、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食品、纺织等主导产业。
6.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增长极
加快增长极发展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增长极理论主要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区域的某一个或几个点优先发展,通过经济资源的集中获得发展的绝对优势,当到达一定规模后,这几个优先发展的点又会通过向周边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整体发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分别形成了以上海、杭州、南京和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增长极,带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滞后,增长极发展不明显,因此通过对增长极理论的研究和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京津冀经济增长极,并以增长极为带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理途径。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向一体化迈进,已逐步进入实质操作时期。长三角、珠三角等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地域经济共同体”,而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东北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等尚处于发展中。河北沿海经济区是京津冀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部分,虽与长三角、珠三角存在差距,但已逐步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的确如此,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北京和天津是两个核心,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河北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却是一个增长极,推动这一增长极,对于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仅具有战略意义,而且是战术取向的必然选择。
7.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符合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
从全球范围看,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最为明显。目前,世界上共有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不包括单纯合作开发自然资源和论坛性质的组织)24个,参加的国家有140多个。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已遍布全世界,并在明显加快的步伐中呈现“区域重叠、区内套区”的特点,突破了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只能根据相同的经济发展程度组成的传统模式,即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完全可以组成经济一体化组织。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有运作较成熟和成功的一体化组织。在国际方面,欧洲醒悟最早,动作最快。一些本来将沦为二、三流的国家,牵头组成一体化的欧盟,优势互补,聚散为整,以总体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敢与美国抗衡的庞然大物:欧洲诸国联合制造的“空中客车”巨型喷气式飞机已成为美国波音公司的强劲对手;欧元的出现,显示了欧洲的联合进入了货币统一这一更紧密的新阶段。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三大区域集团鼎立格局。在亚太地区,除东盟外,以多元、松散、民间、层次形式不一的经济合作模式运作的区域组织就有东北亚的“增长三角”、东南亚的“共同开发区”和我国南部的“黄金三角”。日本倡导的“环日本海经济圈”、韩国的“环黄海经济圈”、朝鲜的“自由经济贸易地带”,都把经济政策取向集中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北方则集中在环渤海地区。中、日、韩三方通过共同合作,提出形成“环黄海、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核心。因此,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作为我国起步最早的三大经济区域之一,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研究历来受到政府和研究者的重视。不同区域的发展有先有后,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国际产业布局重新整合,这对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形成了外部压力。同时,我国国内不断进行的改革也要求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京津冀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具备了加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上,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的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国家发展要求和国家发展战略。
产业集聚和区域空间结构变动的加快使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加速趋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区域经济圈已经成为引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区域一体化程度低,区域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首都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增长,将为京津冀地区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提升北京、天津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的核心地位,扩大京津冀的区域合作,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京津冀三方的基本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