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流行文化的总定义

流行文化是时装、时尚、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它是有节奏地,在限定时间内,时起时伏而传播于相当大范围内的文化。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流行文化,经历了一段时间传播之后,就会作为“旧”的东西而逐渐消失。于是,“新”的流行文化便取而代之。但“新”的流行文化本身也不会永远是“新”的,它的存在时间很快就会过去。如此一波又一波而传播,就成为流行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

上述对于流行文化的总定义是很一般性的。这种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字面意义来理解的。

显然,对流行文化下定义时,我们不能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不要以为“凡是流行的东西,就是流行文化”。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流行”是指风行一时,广泛传播于社会大众之中。这样的“流行”事物,在任何时代的任何社会中都会存在。在文化史上,存在过对于历史上各种流行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往往是属于文化史、日常生活史、文化人类学、民族志以及社会民俗史等学科的工作。但我们现在所探讨的流行文化,只是严格地限定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消费文化。这样来理解,会有助于我们更集中地将探讨的焦点对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流行文化。

本来,流行文化源出于“时装”、“时髦”或“时尚”(fashion;la mode)。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在民众中普遍地传播,并经由社会特定领域内某种力量的推动而在有限周期内迅速起落的特殊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流行文化已经发展到非常多元化和非常普遍化的程度,以至于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其形式,既可以囊括大众文化,又可以容纳上流社会中为少数精英分子所享用的精致文化以及各种高级名牌产品。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将流行文化概括成大众文化,又不能将它限制在精英文化的范围之内。因此,现在谈到的流行文化,已经演变到非常含糊的地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流行文化在当代的广泛性和含糊性,又说明它在当代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至少其现象的极度广泛性,已经足够表明流行文化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显赫性和渗透性,同时,也显示其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紧密关系。流行文化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从多学科整合的角度和方法进行研究。

因此,有必要对流行文化再进行宏观的总体性模糊分析,然后又要对组成流行文化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性的经验微观考察。这就说明,在对流行文化作出定义以前,有必要指出其构成及性质的复杂性。流行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使它本身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英国研究流行文化的专家贝内特所指出的,寻求流行文化的准确定义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它总是导致一个非常含糊甚至混乱的概念,以致有可能得出一个类似大杂拌儿的概念,引起更大的误会。(Bennett,T.1980:18)

研究流行文化卓有成效的斯普洛勒斯(Georges B.Sproles)、克夫根(Kefgen)和图西皮耶斯特(Touchie-Sprecht)等人,曾经对流行文化下过不同的定义,对于我们深有启发。斯普洛勒斯说,流行是某种包含新款式的创造、介绍给消费大众以及广受消费大众欢迎的动态社会历程。(Sproles,1979)而克夫根和图西皮耶斯特则认为,流行文化是作为物品在特定时间内受广大团体欢迎的某种款式。(Kefgen/Touchi-Sprecht,1986)与他们有所不同,有的理论家是注重从社会心理层面给流行文化下定义的。在这方面,威尔逊说,流行显然切合深层情绪的潜意识来源,而且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大于它表面上的意义。事实上,流行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心理是相符合的。我们可以将西方世界的流行服饰,看成是一种利用外观将分裂的自我整合成一个完整身份的做法。(Wilson,1985:11)流行是一种用来响应矛盾情结的媒介。“流行是一种通往幻想的交通工具。……世间永远存有幻想,以便表达未能实践的潜意识。所有的艺术皆根植于潜意识的幻想。流行的表现是一条由内在世界通往外在世界的道路。因此,它的冲击加上我们的矛盾情结以及广泛的心理活动,共同完成一个社会的我,而服装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矛盾情结,就是烙印于人类心理动力之中那些相互冲突却又无法隐藏的欲望。借由特定的社会建构,个体得以消弭这种天性的长期发展。流行这种表达艺术是专门为矛盾情结而设计的交通工具,流行的胆识表现了忧虑与欲念,在高雅的外表和魅力之下却经常包含着创伤。……流行也反映出当前这种分崩离析的文化所具备的矛盾情结,恰如现代艺术正表现着这种具有缺陷的文化一样。……和所有的艺术一样,它和道德的关系不佳,而且总是招来几乎被称为不道德的危机。同时,也和所有的艺术一样,在最接近现实的时候会变得最不道德。”(Wilson,1985:246)戴维斯因此指出:“不管借由哪一种手段,成功的流行会通过象征性的方式巧妙地反映出不断变动且具有高度自我参照性的集体张力或情绪。实际上,借由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得到表达它们的机会,而且还能对它们的形成与定义产生帮助。”(Davis,F.1985:25)

有的社会学家也从流行文化同消费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它下定义。英国社会学家西莉亚·鲁利(Celia Lury)认为,流行文化实际上是以物质文化的形式而流通的消费文化。(Lury,C.1996:13)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物质形式和特定物体来建构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人与物的关系的中介而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物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来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普遍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是推崇对于物的崇拜主义的意识形态的。

由于流行文化同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探讨各国流行文化的确切内容和具体性质时,还必须进一步对上述“社会特定领域内的某种力量”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不但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而且即使在同一国家和民族中,由于在不同时期内会有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不同的传统以及不同的群众心理特征,流行文化的类型也会表现出很不一样的状况。例如,中国和法国的流行文化,在不同的时期都是很不一样的。而在法国的范围内,中世纪时期流行文化的定义是完全不同于目前的流行文化定义的。所以,如果要对流行文化作出非常精确的定义,就必须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针对当时当地实际流行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本书所探讨的流行文化,主要是指20世纪西方社会中,特别是60年代之后所出现的各种带有明显商业消费性的流行文化。当然,为了更深入的探讨的需要,本书也将结合历史上出现的各种传统流行文化进行分析。

由于当代流行文化是以各种时髦商品及其享用过程作为其基本内容,因此,我们不妨先从“时尚”的定义开始讨论。“时尚”这个概念并非最近才出现。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很早就通用“时尚”这个词。在中文词汇中,时尚所表示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大多数人所确认、拥戴并享用的某种风格和风尚。“风”字有许多含义,最主要的是两种:表示一股物体性质的“气流”和表示某种精神性的“风气”。作为物体性的“气流”,就是物理学上所说的空气流动;作为精神方面的“风气”,就是风格、风尚或气质之类的无形的精神气氛。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强调其“流动”性,表示某种在运动中的、有时间性的“气”。流行文化本身并不等于这些气氛,但流行文化往往最敏感地隐含、运载、传播和表达这些气氛。所以,这些时代性的气氛,再加上流行文化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就构成当时当地所流传的那种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流行文化始终随各朝代的社会整体条件以及其中传播的民众精神气质而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贵族们生活糜烂腐化,在他们当中曾经流传过某种类似于花天酒地的生活方式。他们以蜡烛煮饭做菜,吃了一顿饭后,设法刺激喉咙,引起呕吐,以便紧接着再吃,从而把吃饭当做游戏行乐消遣。这种生活方式有点儿像埃里亚斯在其《宫廷社会》中所描述的西欧中世纪王公贵族中流传的生活方式。尽管它只流传于上流社会,但毕竟是流行文化的一种;而且,它还多多少少渗透着当时的时代精神。

时尚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性或时段性的精神气氛,可以同本雅明所说的“氛围”(Aura)相比拟。“氛围”这个词带有“吹拂来风”之意。本雅明在解释它的意义时指出,它如同一股清风,不知来自何处,似乎既来自遥远的地方,又来自身旁很切近的某处,徐徐吹来,给予人们不同的感受,冷暖不一,轻重难分,然而又缓缓地内化成不同程度的精神气质,流动于身体中,成为人的心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氛围”又意味着传统,意味着某种无形然而又时时影响着人们心态和行为举止的一种文化气韵或风韵。(Benjamin,W.1936)时尚虽然不同于“氛围”,但它们之间有许多类似之处。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表达了流传于社会多数人中的精神气氛,一种同时内化和外化了的生活风格,同时又包含历史的和现实的两种时代精神。

本雅明对于“氛围”的诠释,使我们联想到《诗经》所收录的中国上古时代流传于各地的“国风”。“国风”就是民风,但它是以文学中的最高级的诗歌形式表达出来,因而已经经过文化的加工锤炼,并具有典型意义上的国民精神风格。《诗经》中的“国风”很形象地衬托出流传于各地的民风:那是内化于广大老百姓心中的生活风格和精神气质,同时又流露于他们身体的一举一动和言行举止。这种风气和精神气质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流传、吸收、消化,并反复吐故纳新,有保存,又有更新,成为一种在不知不觉中习惯化的生活风格。

在西方文献中,早在最古的印欧语言中,便已经出现“时尚”的词根 muid。这个词根在古希腊和拉丁语中构成了十几种不同意思的词语:“时装”、“模子”、“模态”、“模样”、“现代”、“变更”、“适时”、“审慎”、“适中”、“细微”、“及时”、“中介”,等等。但是,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演变之后,在现代法语中,mode 这个字既是阳性名词,又是阴性名词。作为阳性名词,它主要表示行动或行为的方法或方式;作为阴性名词,它主要表示生活风格、方式和品味,同时又表示时装和流行文化产品。所以,mode这个词基本上包含三层主要意思:风格(方式)、运动和时装。当代的时尚或流行文化,基本上也是以上述三层意义为主轴所构成的。

在西方文化史上,只是到了17世纪末,“时尚”才主要地表示某种生活方式和风格,也指人的某种穿戴方式。从这个时候起,法语的“时尚”一词凸显了manière和faon(方式、风格或格调)的内涵。有趣的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英国人将法文的manière和faon翻译成英文的fashion。“时尚”一词经过它在法、英两国语言间的一来一往的来回运动,其含义变得更加深刻和丰富,其中的“生活方式”、“风格”、“个性”或“言行举止的样态”等重点,被画龙点睛,呼之欲出。而且,“流行”一词也因而具有隐喻的结构和功能,变得更加有修辞学的成分意义,更加耐人寻味。

综合中外有关时尚的论述,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共同点,就是一致强调它带有明显时代性和历史周期性的大众化风格。因而,在某一时期流行的文化,往往很快就“过时”,甚至不复存在。

但是,很显然,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当代时尚,而在西方,它是同高度现代化、科技化和全球化的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紧密相关的。因此,我们所探讨的流行文化,是指在文艺复兴之后,亦即在资本主义文化产生和蓬勃发展之后,才具有其现代基本含义的那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