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拜伦为何长期漂流国外?

拜伦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诗人,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盛誉。他1788年出生于伦敦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0岁继承男爵爵位。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移居意大利,之后在漂流的生活中写了许多歌颂自由的诗篇,未完成的《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1823年初,希腊民族运动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正义斗争,不幸于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从1812年离开英国之后,拜伦在有生之年就再也没有重返故土。

figure_0085_0116
公园里的郊游者
英国中产阶级户外休闲时的情景。
figure_0086_0117
英国下议院正在召开会议的场景

有人说,拜伦流亡国外的原因是他的政治信仰与英国主流思想相抵触,所以只好离开国家避难。拜伦在英国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政治活动家和演说家。他向往当时的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公开为捍卫人权、反抗暴政而斗争。他为了维护工人的权益,在上议院发表演说攻击当时的托利党统治,同时与当时势力很大的在野党辉格党也不苟合。曾经有人找过拜伦,告诉他如果放弃自己的政治立场,那么将停止对他的攻击。《伦敦评论》的编辑约翰·司格特后来承认,他接受当局的指派,对诗人进行了不公正的攻击。然而拜伦对于反对派毫不屈服,他说:“能够忍耐的,我将尽量忍耐;不能忍耐的,我将反抗,他们至多不过使我离开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我一向不奉承,一向没满意过。”

还有人说,拜伦之所以远走他乡,是因为他的个性不容于英国上流社会。1811年,拜伦在第一次到地中海各岸游历回来之后创作了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结果一举成名。在英国上流社会,拜伦成了最耀眼的明星,一时间贵妇小姐们纷纷拜倒在他脚下。可是好景不长,贵族们对拜伦追求自由的个性逐渐不满,于是纷纷对他进行攻击,温和一点的否定他的诗作,恶毒一点的诋毁拜伦的人格,甚至连他的跛脚也要攻击,谩骂和侮辱像暴风雨一样向诗人袭来。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痛苦地说:“如果那些唧唧喳喳的流言都是真的,我没有脸面居住在英国,如果那都是谣言,我也不稀罕这个英国!”于是,拜伦痛苦地离开了,也没有再回来。

也有人说,拜伦离开英国是因为婚姻变故。拜伦本来不是个喜欢受家庭束缚的人,而他的妻子密尔班克是一个比较庸俗的女人,她无法理解诗人的性格,也不能宽宥诗人的过失,于是在感到婚后的失落之后,就想和拜伦离婚,而仍然爱着妻子的拜伦坚持不肯。密尔班克就串通医生,开具拜伦有精神病的证明,不久干脆带着小女儿离开了拜伦。拜伦一直盼望着妻子回心转意,但是却等来了岳父的一封信,信中催促他赶快办理与密尔班克离婚的手续。诗人感觉到心灰意冷,英国再也没有东西值得他留恋了,他要与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诀别,在浪迹天涯中修复心中的伤痕。

但是流传更广的说法是,因为拜伦的私生活混乱,致使他的声誉受损,所以不得不离开英国。其中,拜伦和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奥格斯塔之间的关系尤为世人所嘲讽。拜伦自小就很喜欢姐姐奥格斯塔。后来奥格斯塔嫁给了一个军官,但是婚姻并不幸福,拜伦出于同情和奥格斯塔交往越来越多,但是后来同情演变成怜惜又发展成爱情。他在一首写给奥格斯塔的诗中这样说:

figure_0087_0118
云海漫游者 弗里德里希 1818年画中人物并非拜伦,但画家笔下的漂泊者正可作为拜伦的写照。

没有一个美貌的女人

有像你这样的魅力;

我听到你说话的声音

与水上的音乐无异。

可见拜伦对姐姐爱恋到了何种程度。很多人传言拜伦甚至与奥格斯塔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由拜伦的夫人抚养长大。乱伦是一种“畸恋”,拜伦也常常感到不安,他在另一首诗中说:

你的名字我不说出口,我不思索,

那声音中有悲哀,说起来有罪过:

但是我颊上流着的热泪默默地

表示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意。

为热情嫌太促,为宁静嫌太久,

那一段时光——其苦其乐能否小休?

我们忏悔,弃绝,要把锁链打破!

我们要分离,要飞走——再度结合!

拜伦的这种放浪行为不能见谅于社会,所以他终于离开父母之邦,漫游欧陆,以至于身死他乡。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拜伦作出永远不再返回故土的决定呢?或许这其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