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辞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1224],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1225],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1226],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释】
[1224]兰:比拟佳人。“菊”同。秀:此指颜色。芳:花的香气。[1225]楼船:上面建造楼的大船。汾河:起源于山西宁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黄河。[1226]棹:船桨。这里代指船。
【赏析】
公元前113年,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祭祀后土,归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所以,他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当时正值秋风萧瑟,大雁南飞迁徙,刘彻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酒赏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秋风辞》。
开篇两句,清远流丽,清代文人沈德潜读后批出“《离骚》遗响”四个字。在这首短小的《秋风辞》中,诗人将自己一生的情感波折展露无遗。整首赋词以景物起兴,接着描写楼船中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透过这热遗繁华的景象,刘彻看到了人生的匆忙流逝,在感叹乐极生悲之时,又觉得岁月真是如风如雨,从指尖匆匆溜走,不留给人一丝喘息的机会。人生易老,是这位帝王内心深处始终忌讳的事情。
按照《汉书·武帝纪》,从时间上推算,刘彻作《秋风辞》时大概四五十岁,正是知天命的年纪,而且从《历代帝王诗》作者毛翰的口中,也可以得知刘彻为何悲伤:“贵为天子,拥有三千佳丽、九州方园,比平民百姓更难抛舍,因而超前伤老,也在情理之中。”可以看出,刘彻是不愿意老去的,这就为他老年之后极力寻求仙方,妄想得道成仙的举动做了解释。正是壮年时期的成功和意气风发,才使得他更加不愿意离开这个带给他许多成功和满足感的舞台,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地留下来。
从一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就可以看出,诗人虽然是堂堂大汉朝的君王,但他依然不快乐。正因为这个世界带给了他太多的快乐,所以使得他愈加悲伤,这看似矛盾的命题其实是刘彻作为一个成功君主的心病所在。当盛年不再,看着自己渐渐老去,甚至死去,这对作为皇帝的诗人来说,应该是无法忍受的吧。清代文人王尧衢在《古诗合解》中对刘彻的此种心境一句道破天机,“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谴耳。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
人生老病死难以避免,就算是君王也难逃这一劫,再多的荣华富贵也只是过眼云烟。当一切随着死亡而不复存在的时候,想到这一切,又该如何不忧伤呢?更何况在万物萧瑟的秋季,看着满目萧然的景色,又该如何释怀呢?如果成为神仙,就不会有这一切的担忧了,春夏秋冬就对生命无法构成威胁,就不用日夜在这里悲叹生命的短暂了。
草木易衰,人生易逝,与短暂的富贵相比,漫长的死亡将会令人心生感伤。《秋风辞》的最后突兀结尾,以凄婉含蓄的感叹收住,极尽曲折绵绵之情,就好像沈德潜所言:“《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虽然比起《离骚》的文辞来说,刘彻略输一二,但文中的情结却并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