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内容经济时代的运营逻辑

自古以来,所有的创业都要先考虑商业模式,然后再考虑项目本质。从本质上来看,前者是利益驱动,后者是逻辑驱动。从种类上来讲,内容可分为两类,分别是信息与知识;从运营方面来看,内容运营逻辑有三类,分别是做点、做线、做面。

◆做点:把内容做成零碎化的信息

切割内容,将其做成零碎化的信息,顺应用户时间碎片化的趋势,方便用户接收。以今日头条为例,今日头条传播单个信息,用户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能阅读整条信息。举个例子,2016年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发布离婚声明,新浪娱乐率先转发,从即时性方面来看,新浪娱乐成功抢点。

除新闻之外,体育直播、电视版权等也都可以采用这种抢点模式,因为这些内容都具有瞬时性特征,谁能率先、成功地复制,谁就能获得成功。

◆做线:内容的属性更倾向知识性

做线的特点是:不追求流行与及时性,但对内容质量、价值有很高的要求,另外,内容还要有逻辑性、连续性。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有人说,大象公会、湖畔大学、果壳等不是做线吗?虽然这些平台所生产的内容有价值、有营养、也不追求及时性,但这些内容也不具备连续性的特征,所以这些内容不是“线”的内容。

在这方面,可汗学院等培训类服务正在进行尝试。但真正要找在做线方面非常成功的案例,还是要从传统行业中寻找,典型案例就是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是一个连续的教育过程,教育内容与知识呈线状贯穿在一起。以数学为例,幼儿园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小学学习100以内的加减乘除运算,初中学几何、代数,高中学函数,大学学习高数,如果再继续深造就要学习更加复杂的数理知识。

这个过程由时间串联在一起,各个时间段要学习的知识都有逻辑联系,不能将某个时间段的知识拿出来单独学习。比如,不能将初中的几何单独拿出来让小学生学习,也不能将大学的高数单独拿出来让初中生学习等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升的过程。

事实上,做连续性的逻辑内容非常困难,难点不在于内容生产,而在于内容变现。因为只有能够变现、赚钱的项目才能吸引风投家注意,但逻辑性的知识显然不具备这些特点。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传统教育所宣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举个更具体的例子,被倾注了无数资金与精力的谷歌机器人,虽然能轻松打败世界围棋冠军,但由于其培养的是下棋的逻辑,也就只能在下棋方面有所建树,在其他方面依然一窍不通。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研究者希望机器人能突破某一种程序的限制,变得和人一样。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的这一想法都尚未实现,更遑论商业变现。对于风投来说,他们投资一个项目的主要原因是这个项目具有超强的变现能力,而不是梦想与激情,风投永远不会为梦想买单。

正是因为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非常困难,短期内难以实现商业变现,所以现有的内容创业平台或者自媒体都规避逻辑性的内容,不做线,而是做点,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点的多少而已。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也好,罗辑思维、喜马拉雅等自媒体平台也罢,其内容都是由无数个点汇聚而成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翻阅、观看,这些内容都能成为社交过程中的谈资,无论用户是否翻阅、观看下一段内容都没有妨碍。

如果中央电视台开始做线,要想将观众变成某个行业的达人。从理论上来讲,一个行业达人的培养需要10000个小时,如果用户每天学习12个小时,中央电视台就要连续833天播放某个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保证观众看完就会。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李叫兽的微信公众号只有每周二更新,且每期的内容都千差万别,期与期之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其商业模式的基础就是保持原创,保证品质。就这样,李叫兽的公众号依然对很多人产生了影响。

从现实情况来看,做线有成功的可能吗?如果能让知识内容与技术内容一样受到法律保护,做线就有可能成功。但事实却是,知识内容很难受到法律保护,难以实现商业变现。

◆做面:面的内容不是杂,而是逻辑交换的产出

袁隆平将基因逻辑与水稻生长逻辑交互研发出了超级水稻;福特将发动、制动、传动、电路等知识交换生产出了汽车。由此可见,面的内容能升级为产品创新,于是,公司就成了内容的最终归宿。

公司内部有很多岗位,每个岗位上的人都有不同的知识类别,虽然有的知识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比如管理知识、财务知识等,却能间接影响产品生产,这些知识汇聚在一起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产品需要不同知识汇聚在一起,能推动内容不断进化,也能催生出新的内容。

在此,我们对内容的本质再次进行定义:从本质上来讲,内容提供两种需求,一是社交需求,二是产品需求。

社交需求包含两种内容,分别是娱乐性内容和交流性内容。娱乐性内容的典型代表就是papi酱,交流性内容的典型代表就是今日头条。通过这两种内容创业有两大优点,一是内容产出可以多样化、碎片化,没有逻辑关联;二是易于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有利则有弊,通过内容创业的缺点就在于需要快速响应,响应速度越快,越能引发眼球效应。

产品需求,将知识转化为产品,是内容的最终形态。这就是为何公司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的原因,因为知识内容是人才带来的。但是,单一的个人或由几个人组成的团队很难打造出一款成功的产品,比如沃尔玛的成功是200多万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大众的成功是60多万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能力就显现了出来,只有知识与公司同在的情况下,产品才有可能出现。

综上所述,未来内容创业的重心仍会在社交内容方面,小团队、小制作、简单的商业模式等等。如果将产品作为内容载体,商业模式会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