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会长瘤子

谁能把这个问题求证清楚,谁就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我为什么会长瘤子呢?”有子宫肌瘤的文倩这样问过我;那位著名的剧作家、小女孩和她的妈妈也都问过同样的问题。

真是个好问题、难问题。简言之,肿瘤发生的原因还不甚清楚。但总得有个说法!

文倩曾说,她妈妈和姐姐都有肌瘤,都把子宫切了。似乎在说子宫肌瘤和遗传有关,但肌瘤的发生比较普遍,较难证明这种发病关系。有些妇科癌瘤则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或明确的遗传因素。比如卵巢癌,家族中没有卵巢癌患者的妇女一生罹患这种癌瘤的危险不到1/70;若有1名直系亲属患病,则危险增至5%;有2名这样的亲属患病,危险为7%。这还只能算家族倾向,而有些卵巢癌却是有遗传性的,即这样的家族里可以有很多人患卵巢癌、乳腺癌、结肠直肠癌。科学家发现她们的遗传基因有问题,这就是所谓“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若有这种“综合征”的妇女,患癌危险高达50%,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我们曾调查了这种情况的几个家系,她们都很合作,愿意听从我们的忠告。有一位确诊为“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的家族成员,在她完成了生育计划,且已是42岁的年龄时,施行了预防性卵巢切除。这曾在病房家属中引起了一点骚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要求切除卵巢者多矣。其实,又多虑了,真正能被确诊为这种综合征的是少数。

得不得妇科肿瘤还和一个人的体质有关。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三联征”,就是说,这种癌瘤患者常常合并有上述三种情况。反过来说,有这三种情况的妇女则有“高度危险”发生子宫内膜癌。那次我告诉剧作家,体重超过了正常的15%,患子宫内膜癌的机会增加3倍。剧作家望着自己硕肥的肚子和大腿唏嘘兴叹,“现在开始锻炼是不是太晚了?”她问。我说:“不晚,减肥还可以避免其他不良影响,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等。”

妊娠分娩是成年妇女正常的生殖过程,本不应该和肿瘤发生关系。可是,滋养细胞肿瘤却恰恰是在一次妊娠之后发生的,或者是葡萄胎,或者是流产、早产、足月产以后,所以又称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这就是人们知道的葡萄胎、恶性葡萄胎和绒癌。为什么会发生?不是很清楚,年龄过大者妊娠容易得葡萄胎,40岁以后妊娠者,葡萄胎的机会是40岁以下者的4倍——似乎告诫人们:不要太晚生育!

我有一个病人因为怕得葡萄胎和绒癌而从不敢怀孕,未免因噎废食。岂不知事情总有正反两面,未孕者又容易得另一种妇科癌瘤,就是上面提到的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基本原因是高涨的、持续的雌激素刺激,使子宫内膜增生,以致癌变。十月怀胎则“打断”了这个雌激素刺激的“链条”,以孕激素给予调解,减少了子宫内膜癌瘤的发生。未孕者至少比生过一个孩子的人增加一倍的危险性。特别是不排卵所致的不育,显然因持续雌激素作用、缺乏孕激素的对抗而易发生子宫内膜癌——这似乎又告诫人们:要顺乎自然,废止生育并不是好事。

环境污染、病毒感染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也是妇科癌瘤发生的一些值得重视的因素。石棉、滑石粉的过多接触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生。可见,环境处理、劳动防护对女工十分要紧。

作为妇女的“第一杀手”的子宫颈癌的发病因素一直是肿瘤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目前至少可以说下面几条是肯定的疾病学因素:

第一,早婚(或过早性生活)、早产(年轻过早生产)、多产。据报道,初次性交年龄为18岁以下者,比25岁以上者患病率高13.3倍。好在计划生育的推广,使早产和多产者明显减少,有利于子宫颈癌的预防。

第二,性行为混乱。性乱者容易得子宫颈癌,多性伴,或性伴是多性伴,则增加发病危险。这不意味着劝导人们去当修女,只是提醒洁身自好。还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性行为也不容忽视。有人在宫颈癌高发区调查发现,丈夫有两个婚外性伴侣者,其妻子的宫颈癌患病率可上升5倍之多!可见,性行为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健康问题。

第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在生殖道的感染中,这种病毒被明确认为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传播。

第四,吸烟和不卫生习惯。卫生条件差、男子的包皮垢都可使宫颈癌的发病增加。

妇女的外阴癌不乏遇到,其病因也和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此外,慢性不良刺激、外阴营养不良性疾病也与外阴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我们讲了妇科癌瘤发生的诸多方面,实际上,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病因是预防肿瘤发生的基础,而预防是医生和妇女们共同的责任。

有位朋友调侃我“医生抵不住三句问”,我也承认了。不过,说得天玄地黄者可不是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