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一辑)
-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
- 2627字
- 2021-01-08 15:30:16
三、春秋时期吴国国名、人名异文的解读
关于吴国国名的解释,我已在《释“、”——兼谈春秋时期吴国国名》(《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辑)中作了详细论证,此不赘述。下面结合我们对春秋时期古越语音节结构的认识,对典籍和铜器铭文中的吴国人名异文进行解读。不过我们应该注意两点:第一,吴越铜器铭文中的国名、人名是当时吴越贵族凭着自己母语的语感借用汉字记录下来的,而史籍中的吴越国名、人名则是汉人根据听感所做的记录。二者的性质有所不同。第二,李学勤曾指出吴君可能都有两个不同形式的名字,“有的是周人形式,如仲雍、季简、叔达,有的却是当地方言,如周章、熊遂、柯相。仲雍又名孰哉”[6],甚确。我们还注意到,周王朝世系表中的人名“不窋、差弗、毁隃、繄扈(周恭王)、辟方(周孝王)、宫涅(周幽王)、宜臼、胡齐(周釐王)”等都不是华名,而是夷名。不栺方鼎中的“不栺”曾随昭王到上侯,不簋中的“不”曾奉周王之命讨伐猃狁,他们的名字与周先公“不窋”类似。“不窋”之名与越王“不光、不寿”性质也是一样的。西周早期金文中亦有人名“不寿”(不寿簋)。“繄扈”与越君“翳亏”可相比对。《墨子间诂·非攻上》:“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孙诒让注:“繄亏,《史记·周本纪》‘共王名繄扈’,与此相类。”
1. 寿*djus梦*mɯŋ[7](《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之子剑)/乘*ɦljɯŋ(《春秋·襄公十二年》)/孰*djɯwG姑*kaa(《世本》)/孰梦诸*tjaa(《世本》)/祝*tjugs梦诸(《世本》)
今按,“寿梦”是吴人自己的记音,其余的都是汉人的记音。董珊将“乘”与“孰(祝)梦、寿梦”对音,认为“姑”或“诸”是个后置成分[8]。吴先祖仲雍又名“孰哉”(世本),越大夫名“常寿过”(《史记·楚世家》),可见“孰、寿”记录一个音节,“梦”记录的是中间的音节,“姑、诸”记录的是第三个音节。“姑、诸”是词尾。吴王寿梦之名当由三个音节组成。“孰梦诸、祝梦诸”同“寿梦”的关系与“专诸”又作“专设诸”一样。“寿梦”是省略了词尾,“孰姑”则是省了中间一个音节。“乘”乃中原人所记“寿梦、孰(祝)梦”之急读音。
2. 诸*tjaa樊*ban(《吴越春秋》)/遏*qaad(《史记索隐》:“遏是其名,诸樊是其号也。”)/元*ŋon讶*ŋraas(吴王元剑)/姑*kaa发*pad/(舌*ɦblej)反*panʔ(工大子姑发反剑)[9]/姑*kaa发*pad*panʔ(诸樊之子剑)/姑*kaa发*pad者*tjaaʔ反*panʔ(诸樊之子通剑)/姑*kaa发*pad者*tjaaʔ*panʔ(诸樊戈)/皮*bral然*njen(者减钟)[10]
今按,商承祚认为“元讶”即诸樊之名,史籍作“遏”或“谒”乃周人记其后一字之由[11]。我认为“元”是元子之省称,文与“徐王义楚之元子羽”(徐王义楚之元子羽剑)相似。“讶”即“遏”。《吴郡志》卷一《沿革》“寿梦卒,子诸樊立”下小注“谯周云:又名诸樊遏”,董珊说“诸樊遏”似可理解为字与名连称。“诸樊”为字,“遏”是名。“樊”与“遏”词义都与“止”有关[12]。“诸樊”显为夷名,“诸”是古越语常见的人名词头,“樊”为词根,因此不可能是华夏人名中的字。典籍中的“诸樊”正对应剑铭中的“者反”。“皮然”为“反”的缓读记音。“姑发者反”又可作“姑发”,说明“者”为人名词头,“反”才是词根。“姑发者反”之“者反”是其名,“姑发”可能是其号。这正符合百越“号+名”的习惯。“遏”是中原人凭听感记录“姑发”的急读音。
3. 余*la祭*ʔsleds(《吴越春秋》)/句*koo余*la(《左传》)/*zaal*koo此*sheʔ*la(攻王此剑)/*zaal*koo*la(吴王寿梦之子剑)/余*la蔡*shlaads(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戴*ʔl'ɯɯgs吴*ŋwaa(《左传》)/大*daads*zaal矣*Glɯʔ工*kooŋ*ŋa(工大矛)[13]/*zaal矣*Glɯʔ工*kooŋ吴*ŋa(工吴王矣工吴剑)
今按,董珊认为“工、工吴、、此、句余、余”为主要成分,“戴、矣、”是前缀,“祭、蔡”为后缀[14]。我认为“戴吴”中的“戴”是中原人所记的“大矣、矣”的急读音,“吴”是对“工吴、、此”的急读记音。“句余祭(蔡)、工吴、、此”是其名,“大矣、矣、戴”可能是其号。“此、、大矣工、矣工吴”是号+名连称。其名“句余、工吴、、此”可相对应,“余祭”与“余蔡”其实一也,“余”是词根,“句、、工”是前加成分,“祭(蔡)”为后加成分。
4. 余*la昧*mɯɯds(《吴越春秋》)/夷*lil昧*mɯɯds(《左传》杜预注)/夷*lil末*maad(《春秋》)/姑*kaa义*ŋrals*maan(攻敔王姑义剑)[15]
今按,“姑义”当为全名。“姑”为人名词头,“义”在典籍中又作“余昧、夷昧”或“夷末”。李家浩也曾疑“姑义”之“姑”是前附加语,“义”是“余昧”或“夷末”的对音[16]。
5. 州*tju于*Gwa(《吴越春秋》)/僚*rewʔ(《吴越春秋》)/*Gwa(王子戈)[17]
今按,“州于”为全名,“州”为人名词头。“僚”可能是号。史籍中有侗台语汉记词“僚”,或作“獠”。《博物志·异俗篇》:“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獠子。”《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隋书》《旧唐书》等都记有“夷僚、鸠僚、俚僚、蛮僚”等。覃小航考“僚”的语源出自侗台语la:u4(大),“鸠僚”是大头人的意思[18]。
6. 阖*ɡaab闾*ra(《越绝书》《吴越春秋》)/阖*ɡaab庐*ra(《左传》)/光*kwaaŋ(吴越春秋)/*ɡwaan(攻敔王光剑)/韩*ɡaan(攻五王光韩剑)[19]/盖*kaabs庐*ra(张家山汉简《盖庐》)/者*tjaaʔ彶*krɯb*zaal虏*raaʔ(吴王者彶虏剑)[20]/盍*ɡaab(清华简《系年》)/者*tjaaʔ减*krɯɯmʔ(者减钟)[21]
今按,在上引吴王光之名的异文中,“者彶虏”是号+名的形式,其中“者彶、者减”是号,“虏”同于“阖闾、阖庐、盖庐、盍”,是夷名。陈梦家根据《左传·襄公十七年》“皆有阖庐”杜预注“阖谓门户闭塞”,其义与“光”相反,认为“阖庐”是吴王光之字[22]。不少学者支持其说,但从“阖庐”的异文就可以看出它显然是个音译词,记录的不是汉语。我们认为“光”才是华式人名。对于吴王光既自称“光”,又自称“光、光韩”的问题,李家浩认为“”(“”之异体)或“韩”是吴王光的名,“光”是字。“光、桓”都有大义。“光、光韩”是字+名连称。曾宪通疑“”为吴王光之字或号,“光”可能是吴王阖庐的名号连称。百越人物名称为号+名。吴王光在即位前就称“光”,因此“光”不可能是号,如果“、韩”是号,那么号何以放在名后面?因此暂以李家浩说为是。
7. 夫*pa差*shraal(吴王夫差矛)/是*djeʔ埜*laaʔ(邗王是埜戈)/差*shraal(安徽霍山戈)
今按,“夫差”之“夫”为古越语人名词头。类似的人名、地名如甚六之妻“夫申”(夫申鼎)、阖闾之弟“夫槩”、越王“夫镡”、大夫“扶同”、“斯于”(仆兒钟)、“夫椒”(地名)。《汉书·地理志下》记东南亚国名“夫甘都卢国”。“差”为“是埜”的急读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