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一辑)
-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
- 818字
- 2021-01-08 15:30:15
一、春秋时期古越语的结构类型
学界普遍认为现代侗台语族诸语言都是由古代百越民族的早期共同语——古越语演化而来。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人民操的就是古越语。春秋时期的古越语依然是多音节的粘着语,还没有变成单音节的分析语,也不存在一个半音节的词。《世本·居篇》注:“吴蛮夷言多发声,数语共成一言。”所谓“数语共成一言”就是好几个音节才表达一个意义。如《尔雅·释地》:“吴越之间有具区。”《汉书·严助列传》:“陛下以四海为境,九州岛为家,八薮为囿,江汉为池。”颜师古注曰:“八薮,谓鲁有大野……吴越之间有具区。”“具区”即太湖的古越语名。又如,《史记》《汉书》《国语》等书都记载一个越语词“鸱夷”。《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裴骃《史记索隐》引应劭曰:“取马革为鸱夷。鸱夷,榼形。”《国语·吴语》:“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韦昭注:“鸱夷,革囊。”《战国策》:“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注:“鲍本鸱夷,榼名。马革为其形,以敛骸骨。正曰:‘《史》,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应劭云:‘取马革为鸱夷榼形。’”由此看来,古越语词“鸱夷”的意思是用马革做的皮囊。《史记》作“鸱夷革”,“革”当为衍文。《索隐》“榼形”亦误,当作“榼名”。再如,扬雄《方言》卷二:“荆扬之间凡言广大者谓之恒慨,东瓯之间谓之蔘绥(东瓯亦越地,今临海永宁是也),或谓之羞绎纷母。”“羞绎纷母”有四个音节。吴先祖名“强鸠夷”有三个音节,“余桥疑吾”为四音节。春秋时期吴越铜器铭文中四音节或四音节以上的也不少,如越王勾践之名又作“戈愆具丸”。自余(徐王旨后之孙)自称是“疋次蒥之元子、乍夫叴之甥”。李家浩认为“疋次蒥”是器主人之父,“乍夫叴”是器主人的舅父[1]。攻王姑发之子曹□(原文此处为□)员(《文物》1998年第6期第91页)[2],这类四个或四个以上音节的人名难以用单音节语言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