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师晋师灭夏阳 僖公二年
穀梁传
【题解】
“虞师晋师灭夏阳”是《春秋》中的一句经文。本文是对这句经文的解释。虞君贪财拒谏,目光短浅,把本国的土地借给强大的晋国作为进兵的道路,终于招致灭亡。这里记叙的是前658年(鲁僖公二年)和前655年(鲁僖公五年)虞公两次借道的情况。第二次借道,晋公灭亡了虢国,随后就袭破虞国,并俘虏了虞君。
文中所记晋大夫荀息的话,对虞国事务了如指掌,分析深刻而中肯,表现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的修养。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1]。虞无师[2],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3],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4]。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5]。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6],荀息曰[7]:“君何不以屈产之乘[8]、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9]?”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10],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11],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12],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13],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14]。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15],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16],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17]。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18]。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19]!”
【注释】
[1]重:重视。夏阳:当作“下阳”。虢邑名,在今山西平陆北。
[2]虞:春秋时的小国,在今山西平陆。
[3]先:先导。晋:春秋时诸侯国。国都绛,在今山西翼城附近。晋军攻打虢国,必须通过虞境。
[4]主:祸首。指虞公贪图贿赂,允许晋师借道伐虢。
[5]虢(Guó):春秋时国名。这里指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和河南陕县一带。
[6]晋献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前676年至前651年在位。
[7]荀息:晋大夫。
[8]屈:晋邑名,在今山西吉县北。盛产良马。乘(shènɡ):马四匹为一乘。这里指屈地所产的良马。
[9]垂棘:晋地名,以出产美玉著称。
[10]币:馈赠的财物。这里指上文所说的良马、美玉。币本指帛,后来扩大到玉、马、皮等物。
[11]中府:国君宫中藏财宝的仓库。下文“外府”,指宫外藏财宝的仓库。
[12]中厩(jiù):国君宫中的马棚。下文“外厩”,指宫外的马棚。荀息把虞国比作晋国的“外府”“外厩”,意思是说将来灭了虞国,良马美玉还是晋国的。
[13]宫之奇:虞大夫。
[14]长(zhǎnɡ):长大。
[15]玩好(hào):供玩赏的物品。
[16]唇亡则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比喻虞虢两国关系密切,利害与共。
[17]挈(qiè):带领。曹:春秋时小国,都陶丘,在今山东定陶西南。
[18]五年:鲁僖公五年。
[19]马齿:马的牙齿可以表示它的年龄。
【译文】
不是一个国家,而说它灭亡,这是重视夏阳被占领这件事。虞国没有出动军队,经文说到军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虞国引导晋师前来,不能不说是虞国也出动了军队。为什么它要引导晋师呢?由于它是灭夏阳的首恶。夏阳这个地方是虞、虢两国边境上的重要城镇。夏阳一陷落,虞、虢两国就可以被攻取了。
虞国成了夏阳灭亡事件的首恶,这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晋献公想攻打虢国,荀息说:“您怎么不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玉璧,去向虞国借道呢?”晋献公说:“这些是晋国的宝物啊。假如对方接受我的礼物,却不借给我道路,怎么办呢?”荀息说:“这些是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东西。他们如果不肯借给我们道路,就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借给我们道路,那就是,我们把美玉从宫中的府库取出来,存放到宫外的府库;把良马从宫中的马棚牵出来,安置在宫外的马棚。”献公说:“宫之奇在那里,一定不让虞公接受这些礼物。”荀息说:“宫之奇为人处世的特点是,考虑透彻,可是办事胆小,而且是从小就和虞公一起长大的。他考虑透彻,说话就简略,办事胆小,就不能坚决劝阻,从小和虞公一起长大,虞公就不会重视他。再说,供玩赏的物品摆在虞公眼前,而忧患在灭亡虢国之后,这是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的;我料想虞公是个中等智力以下的人。”献公于是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告虞公说:“晋国的使者说话谦恭,而且礼品丰厚,一定会对虞国不利。”虞公不听,便接受了晋国的礼物,并借道给晋国。宫之奇再次劝告虞公说:“谚语说‘唇亡则齿寒’,大概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吧!”他带领着老婆孩子跑到曹国去了。
晋献公灭亡了虢国,事在鲁僖公五年,随后便攻取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拿着玉璧,走到晋献公面前说:“玉璧还是老样子,只是马的牙齿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