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 秦庆颖 林逢春
- 679字
- 2020-06-28 08:20:49
第三章 补体系统
【知识要点】
1.补体的概念。
2.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及特点。
3.补体生物学功能。
4.补体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教学PPT
知识拓展
人类对补体的研究开始于抗体发现后不久。早在19世纪末,比利时科学家J.Bordet在研究霍乱弧菌抗毒素血清时,发现只有新鲜的霍乱弧菌免疫血清可以溶解相应细菌,但如果将此血清56℃加热30min,则只出现细菌凝集而不溶解,此时再加入新鲜的、未经加热的普通血清(非免疫血清),细菌又被溶解,从而证明新鲜免疫血清中有两种成分与免疫溶菌现象有关,一种是对热相对稳定、能使细菌凝集的成分,即特异性抗体;另一种是不耐热的、在特异性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可引起细菌溶解的成分,这种不耐热的成分存在于正常的动物体内,且不随免疫过程而增长,人们将这种物质命名为“补体”,意为“补充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物质”。目前,补体与疾病的关系及相关干预策略成为研究的重点。
补体(C)是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组分,是抗体溶菌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补体可通过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和旁路途径被激活。补体活化可介导细胞溶解、调理吞噬、炎症反应、清除免疫复合物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学效应,补体缺陷、功能障碍或异常活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系。
体内多种组织细胞都能合成补体蛋白,如肝细胞、巨噬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等,其中肝细胞、巨噬细胞是合成补体的主要细胞。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由4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复杂生物反应系统,广泛参与机体抗感染免疫及免疫调节,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免疫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又称为补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