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一流的历史轨迹(中国卷之二):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与办学制度文献选编
- 商丽浩 薛国瑞 葛福强
- 1904字
- 2020-06-28 08:27:35
本册编者说明
一
本书系《走向一流的历史轨迹(中国卷之二)——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与办学制度文献选编》之“中国著名大学办学制度文献”部分。本卷选取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涌现的著名的、有特色的12所大学的重要史料。这些学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些学校有的从创建之始即称为大学,有的始以书院命名而后发展为新式的高等教育机构,有的则由专门学校发展为大学。本卷辑入的文献涵盖了这些机构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后直到1949年这一时间段内产生形成的重要的规章制度方面的文献。
这些大学涵盖中国近代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社会急速变迁,高等教育机构快速变化发展。近代私立大学、国立大学、教会大学的分类,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有些学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始终保持国立学校的特性;有些学校的性质不断变化,如浙江大学由省立的求是书院发展成国立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这三所学校由最初的私立大学到民国后期改为国立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这两所教会大学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纳入私立大学的范畴。本卷主要选择能展示中国近代大学创办和发展特点的学校及其文献。
由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变化,近代高等学校名称不断地调整。在入选的大学中多数学校在近代的大学名称与当代变化不大;其中有两所大学在近代与当代大学名称变化较大,为保持历史的沿续性,本卷对两者予以标注。
制度是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媒介,制度建设是通过大学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大学质量的提升。大学制度涉及规范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大学制度的构架包括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即学校与外部的关系,如政府宏观管理;微观层面即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如教授治学。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最初的重要功能是教学组织和文化传播组织,随着学校的发展,其研究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增进。在所有这些大学制度框架内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中,本卷主要选择对其成为中国著名大学,成为一流大学有重要影响的文献。
中国近代大学制度建设在政府行政部门、大学自身和学界等多方面推动下逐渐发展。清末,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启动时期,各个高等教育机构的制度建设,特点分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加强高等教育机构的制度管理,出台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政策和法令。南京国民政府后期,一批省立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转为国立大学,政府对于大学制度管理加强,大学尤其是国立大学在制度上日益趋同。本卷以特定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中心选取文献;因而政府部门的规章法令虽然在大学制度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原则上选取其针对特定学校的制度,而不选取其就所有大学或一类学校所制定的制度。
二
(一)本卷所辑文献,按学校分章汇编。学校原则上从北到南按地区排列,一个地区内的学校以学校创办先后为序,一所学校的文献原则上以时间先后为序编排,并标注文献来源。两所教会大会以其正式成立时间辑入文献,文献以分类编排。
(二)本卷所辑文献,原则上照录全文,原文过长者,则节录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部分。
(三)本卷所辑文献,一般沿用原标题;原文无标题者,则根据其主要内容酌拟标题,并作注说明。
(四)本卷所辑文献中的国名、地名、人名、纪年表述、数字书写、表格内容、文字(包括中、外文)用法及标点用法等,基本保持原貌。如,汉字数字书写大小写混用,如“拾壹万弍千五百”;把“整”写做“正”,如“壹佰元正”等,为保持史料原来面目,均未作校订。有的文献原件无标点,由编者加以标点;有的文献原件标点有明显错误,由编者加以修正。对于一些旧式书写格式,编者也做了处理,编者批注录于()内,置于相应位置。
(五)本卷所辑文献中,明显的错误,由编者订正。增改文字,用[]标明;污损字句用□表示。
(六)本卷正文所辑文献纪年表述保持原貌,原文如无时间,编者不做推断,但保留原文文献提供的相关线索。在本卷目录中,编者为了更清晰地区分不同的文献,增加了文献的公元纪年年份。
(七)本卷用字,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颁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联合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但人名中的异体字和简化后可能引起误解的繁体字,则保持原貌。
三
本卷编者十分感谢田正平教授对本卷的策划、组织和建议,感谢周谷平教授、肖朗教授和赵卫平副教授多方面指点。本卷编辑由商丽浩总负责,薛国瑞博士、葛福强博士、朱国威硕士参与编辑工作。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紧迫,编选工作不免留有遗憾,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编者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