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细菌

Takeshita等[17]对20例急性川崎病患者粪便中的肠微生物群组进行研究,发现乳杆菌(Lactobacillus)检出率下降(2/20 vs.14/20),其余微生物属无变化。在19例川崎病病例空肠黏膜中分离出两类抗生素耐药菌,一类为G-微生物(共分离出13株),能产生热休克蛋白(HSP),诱导促炎和抗炎介质分泌;另一类为G+球菌(共分离出18株),具有超抗原(SAgs)特征,诱导Vβ2T细胞体外扩增[18]。在21例川崎病病例和20例发热病例对照研究中,咽拭子分别检出61株和62株细菌,细菌谱无明显差异,总体和单个有丝分裂促进活性(Mitogenic activity)无明显差异,因此咽部细菌超抗原活性可能未参与川崎病发病[19]。美国南加州报道,相对于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7), PCV13接种后川崎病的发生风险升高1.94倍(95%可信区间0.79-4.86),尽管可信区间有波动,但仍提出应进一步研究两者的相关性[20]。Vincent等[21]对过去十余年流行病学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川崎病在假结核病耶尔森菌感染疫区的发病率升高。在研究假结核病耶尔森菌与川崎病的关系时发现[22],感染组冠状动脉病变和IVIG耐药发生率均增加了20%,假结核病耶尔森菌在IVIG耐药及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发挥了作用。另有一组资料纳入了31例川崎病和60例对照病例,检测血清假结核病耶尔森菌抗体发现,川崎病患儿抗体浓度高,抗体滴度与川崎病心肌炎显著相关[23]。Kusuda等[24]应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川崎病病例血清中含有生物膜源性分子,且与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假结核病耶尔森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同源结构,说明感染参与川崎病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