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病原体研究

2.1 病毒

超显微水平研究提示,病毒感染与川崎病发病相关。应用光镜和电镜检测急性川崎病患者的支气管纤毛上皮细胞,经免疫组化检测到球状体细胞核酸和蛋白质,电镜检测到包涵体;而对照组和非川崎病组患者均未检测到支气管纤毛上皮细胞[1]。用急性川崎病动脉组织IgA浆细胞合成抗体证实,支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存在胞质包涵体,包涵体周围未见细胞角蛋白cage,肺组织可见干扰素(IFN)相关通路变化,未检测到已知病毒核酸序列,且电镜可检测到病毒样微粒聚集。此研究表明,川崎病包涵体可能是由病毒诱导,并推测有一种新型RNA病毒参与川崎病发病[2]。在7例川崎病死亡病例中,86%(6/7)经肺组织电镜检测细胞包涵体(ICI),比对照组[26%(7/27)]显著升高,核酸染色提示ICI内为RNA;泛RNA病毒构成包涵体,导致支气管上皮和巨噬细胞持续感染[3]

我国台湾地区报道,在2004-2010年间有226例川崎病患儿,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发现川崎病组病毒分离阳性率比对照组高(7.5%vs.2.2%),同时病毒PCR检测阳性率高(50.4%vs.16.4%),包括肠道病毒(16.8%vs.4.4%)、腺病毒(8.0%vs.1.8%)、人鼻病毒(26.5% vs.9.7%)和人冠状病毒(HCoV)(7.1%vs.0.9%)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提示常见呼吸道病毒与川崎病发病相关[4]。Jaggi等[5]比较发现,对于符合美国心脏协会(AHA)标准的川崎病患儿人腺病毒(HAdV)检出率为8.8%(5/57),而不符合AHA标准的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人腺病毒的检出率为25%(5/20),并且HAdV感染组滴度较川崎病合并感染组高,以此可用于区分腺病毒感染与川崎病合并腺病毒感染。但Shike等[6]应用PCR和抗体检测却未发现腺病毒及相关病毒与川崎病的发病有相关性。Shimizu等[7]报道了急性川崎病患者鼻咽拭子人冠状病毒(HCoV)亚型NL63/NH检测情况,其RT-PCR检出阳性率为2.1%(1/48); PCR检测呼吸道分泌物HCoV-NH,川崎病组阳性率为72.7%(8/11),显著高于对照组[4.5%(1/22)],提示HCoV-NH可能与川崎病发病相关[8]。但亦有报道用PCR检测鼻咽冲洗标本HCoV-NL63,其中川崎病组2/26阳性,对照组4/52阳性,并无显著性差异[9]。Chang等[10]对53例川崎病病例的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鼻咽吸出物、咽拭子和肛拭子标本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HCoV-NH和HCoV-NL63均为阴性。Shirato等[11]应用免疫荧光和病毒中和实验,在未接受IVIG治疗的川崎病患儿中检测HCoV-NL63以及HCoV-229E的两个亚株(ATCC-VR740和Sendai-H),发现在川崎病患儿中未检测出HCoV-NL63抗体,而HCoV-229E抗体阳性率升高,提示川崎病发病与HCoV-229E相关,而与HCoV-NL63关系不大。此外,还有研究用PCR检测鼻咽分泌物、血清和粪便标本中的人博卡病毒(HBoV),结果31.3%(5/16)为阳性,提示HBoV可能参与川崎病发病[12]。Bajolle等[13]报道了32例川崎病病例,其中在3例病例血清和7例病例鼻咽拭子中检测出HBoV-DNA,且均发生在冬春季,恢复期有4例病例检出IFNα,提示HBoV感染可能是川崎病发病的协同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报道,1990-2007年共有97例川崎病病例病史中接种过轮状病毒(RV)活疫苗,但都是散在发病,人群发病率低,表明RV活疫苗未见有增加川崎病发病的风险,现仍在持续监测中[14]。MacNeil等[15]分析了美国纽约和加州两地资料,结果表明,RV冬季多见,川崎病全年发病但在冬春季达高峰,因此其余病原体也可能影响川崎病发病分析结果。对29例川崎病患儿在1年内检测EB病毒抗体5次,结果VCA-IgG和IgM阳性率分别为41.4%和0%,有1例于2个月后出现IgM阳性。Lee等[16]比较发现,有川崎病病史的患者的EBNA-IgG阳性率高,与对照组相比,EB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和带状疱疹病毒(HZV)血清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