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块链2.0(第2版)
- 谭磊 陈刚
- 5892字
- 2020-08-27 22:01:23
第1章 从理想到现实,区块链的前世今生
本章关键词
物联网 大数据 比特币 智能合约
2016年 1月 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花旗银行和德勤公司的数字货币研究专家分别就数字货币发行的总体框架、演进中的国家数字货币、国家发行的加密货币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出席会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主持会议。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重要金融机构和咨询机构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在我国当前经济的新常态下,探索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行数字货币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未来,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还有助于我国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上面这条消息在比特币圈、互联网金融圈和投资圈中引发了热议。一时间,关于“比特币合法化”的消息满天飞。其实,在我们看来,这个会议的重点可能不在比特币,而在于货币电子化的应用,而更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已经被密切关注了。果然,20 天之后,周小川在接受采访时是这样谈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主要体现这么几个原则:一是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二是上面提到的,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手段;三是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四是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因此,我们认为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都应当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
从表面看,纸币的防伪要让消费者易于掌握;从内涵看,关键性技术是重要的国家秘密,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同样如此。我们将运用包括密码算法在内的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保障数字货币的不可伪造性。未来技术也会升级换代,我们会提前将技术升级考虑在内,从最初就引入长期演进的发展理念。
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其特点是分布式簿记、不基于账户,而且无法窜改。如果数字货币重点强调保护个人隐私,可选用区块链技术。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和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但是到目前为止,区块链占用的资源还是太多,不管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都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未来能不能解决,还要再看看。
除了区块链技术,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还深入研究了数字货币涉及的其他相关技术,比如移动支付、可信可控云计算、密码算法、安全芯片,等等。我们会与金融界、科技界合作,进一步加大对各种新型创新技术的研究和合理利用,优化完善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的技术框架,并充分预见、及时反应、有效解决在应用推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为此,人民银行殷切希望有关各界大力支持、参与,取得成果,做出贡献。
对于周小川的这一段采访,我们的解读是这样的:
· 法币包括纸币和数字货币,并且只有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才是合法的货币。央行迟早会发行数字货币,不过这和比特币一点关系都没有。
· 数字货币要在保护隐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两种动机的平衡点,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因为区块链技术既能保护隐私,又具有可追溯性。
· 区块链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技术,不过央行不会用它作为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目前还不能作为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恰恰说明央行已经对区块链技术非常关注了。
当普罗大众听说“区块链”这个词的时候,它往往都是和比特币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需要同时出现,而区块链可以应用的范围也绝不是只有比特币或者数字货币。央行之所以部署重要力量研究和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正说明这项技术确实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20 1 8年 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发布了《201 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对我国区块链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分领域发展形势、金融领域应用发展情况、实体经济领域应用发展情况、产业发展趋势、法律政策和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介绍了我国区块链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白皮书》显示,截至201 8年 3月底,我国以区块链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区块链公司已经达到了45 6家,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区块链领域的投资热度也在上升,2017年是近几年区块链投资的高峰期,投资事件数量接近100起,而在2018年一季度,投资事件数量已达到68起。
《白皮书》将区块链领域的企业分为上下游,上游是硬件制造、平台服务(公有链、平台链、BaaS[1]等底层系统)、安全服务、数字钱包等;下游是产业技术应用。除此之外,还有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行业投融资、媒体、人才服务(教育培训)等,参见图1-1。
在监管中,我国对待数字资产和区块链的态度如同冰火两重天,一方面看好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严厉打击数字资产,并将ICO划入违法区。
本书不仅会为大家解释什么是区块链,更重要的是介绍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它所具备的优势和独特性,介绍如何在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中实现区块链的应用,以及对过去的几年中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新和补充。
图1-1 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生态
来源:《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
我们反复思考,尝试提出一套标准来定义一个领域是否可以用区块链技术改造,或者一个区块链项目是否真的有投资和发展的价值。
区块链理念可以用来构建行业级的平台生态,而不仅仅是解决个别商业问题。事实上,区块链从技术角度看有很多局限性,无法被独立用来开发真实世界的复杂解决方案。相比于传统的平台和社区,区块链的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一旦加入将会受到系统控制而自动遵守其中既定的规则和约束,任何违反共识的“恶意行为”都将受到系统的制裁。
有了使用区块链的场景以后,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明和制定其中的规则,即共识协议。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区块链应用场景往往是通过“去中心化”、“非信任”博弈后达到的“纳什均衡”,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一种加快场景落地的方法是通过“中心化”的手段来建立原型、主动迭代。
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场景实验室”来模拟一个真实的落地场景,初期依靠人为设定的一些简单规则开始试运行,然后不断观察,发现问题,改变规则。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学、行为学、哲学甚至是伦理学的专业人士参与,从错综复杂的用户行为中归纳出其底层的逻辑,并基于此设定合适的基本规则,最后用计算机编码将这些规则系统化。
这种方法在本质上是建立一个“公理系统”,在找到最初的基本假设之后就可以用逻辑和 IT 方法构建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IT 是实现“广义区块链”的最后一步,而每一个落地场景背后的“共识算法”都是各不相同的。
对于区块链的态度,成熟的商业机构往往比较务实,更偏向于利用“狭义区块链”在垂直领域中做一些尝试,但很快就会发现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商业价值;而对于区块链技术创新公司而言,虽然试图实践“广义区块链”,但却往往受制于现有的组织壁垒和治理结构而无法找到理想的落地场景,更多的时候只能做出一些类似于“乌托邦”的去中心化区块链社区或平台,而这样的“广义区块链”,从本质上讲还是没有脱离比特币的范畴,是无法对接真实世界的。
换言之,区块链落地目前的最大难点在于,要从“广义区块链”的思想出发而非局限于“狭义区块链”技术。有了认知之后,再找到适合“广义区块链”的具体场景。
有两个判断值得注意:第一,区块链是不是能应用到所有领域,解决一切问题?不是。区块链技术比较特殊,它实际上适用于大范围、大规模的社会交互,其实一些小企业,市场规模较小,商业模式也成熟,就没有必要用区块链来改造了。区块链解决的是较大的问题,比如货币。不是说所有的企业、行业、所有的环节都要用区块链改造。比如一个火锅店,要用区块链改造,就有点勉强,没有必要。第二,区块链确实能够影响大规模经济交往模式,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的途径是,区块链在很多基础领域,比如货币、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的金融证券领域展开应用,提高这些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效率,它们所服务的各经济部门的效率也会相应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方式,区块链最终会颠覆世界。
两年的时间过去,“区块链”这三个字几乎已经家喻户晓,但事实上大众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虚拟货币”的层面,而非区块链技术本身。造成这一影响的原因有很多,项目方自我包装的“造富神话”,无良媒体的恶意鼓吹,不法分子如传销、诈骗机构等,蹭热点般“狐假虎威”,都是其中的原因。
区块链技术和虚拟货币,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实质上并不能完全画等号。虚拟货币市场存在极大的泡沫,但这并非是区块链技术造成的。
20 1 7年 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要求: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妥善处置风险。有关部门将依法严肃查处拒不停止的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以及已完成的代币发行融资项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在20 1 8年5月的《白皮书》中提到,我国目前区块链行业标准的制定有如下进展。
(1)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国内区块链领域的优势企业于 201 6年10月成立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发展论坛,先后研制并发布了《区块链参考架构》和《区块链数据格式规范》两项团体指标。
(2) 20 17年 10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研制了国内首个区块链领域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参考架构》。
《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区块链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创业者和资本不断涌入,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互联网巨头也在区块链领域积极布局,推动区块链产业的发展。多地政府积极从产业高度定位区块链技术,政策体系和监管框架逐步发展完善。区块链应用加快落地,推动新一轮的商业模式变革,为实体经济“降成本”、“提效率”,构建“诚信产业环境”,助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正在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支撑。
《白皮书》总结了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六大特点:第一,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初步形成,方兴未艾;第二,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第三,区块链应用呈现多元化,从金融延伸到实体领域;第四,实现“协作环节信息化”,助力实体经济降成本、提效率;第五,技术滥用导致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不可忽视;第六,产业政策体系逐步构建,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白皮书》对我国区块链产业趋势进行了展望:一是区块链成为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开辟国际竞争新赛道;二是区块链领域成为创新创业的新热土,技术融合将拓展应用新空间;三是区块链未来三年将在实体经济中广泛落地,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区块链打造新型平台经济,开启共享经济新时代;五是区块链加速“可信数字化”进程,带动金融“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六是区块链监管和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基础继续夯实。
目前行业内仍需要具体、适用的技术标准,尤其是当前我国处在技术研究最前端的优势下,应防止区块链技术被滥用、误用,同时让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应用受到保护。
比如,在201 8年 6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就在《中国金融家》杂志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文中说央行已完成了基于区块链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该系统使用智能合约技术进行数字检查。狄刚表示,检查将被标记化,所有操作将通过智能合约进行。
他强调,数字票据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典型场景。
票据是依据法律按照规定形式制成的并显示有支付金钱义务的凭证。数字票据在自身特性、交易特点、监管要求等方面都天然适用于区块链技术。
首先,其自身属性与区块链技术高度契合。根据《票据法》,票据拥有者对票据拥有行使权和转让权,持票人有权对票据进行转让或执行票据内所注明的各项权利。票据是一种在法律规则定义下含有多项权利的凭证,其高价值对防伪、防窜改有很高的要求;票据的可转让性则必然涉及在众多参与方之间的流转,开放的技术架构有助于扩大市场规模,降低市场成本,满足各种差别服务需求。
其次,票据交易的特点与属性适用于区块链技术。票据是一种集交易、支付、清算、信用等诸多金融属性于一身的非标金融资产,其交易条件复杂,不适合集中撮合的市场交易机制,需要引入中介服务方提供细致的差异化匹配能力。当前票据中介良莠不齐,部分票据中介利用信息不对称性违规经营,如伪造业务合同、多次转卖等,使一些风险极高的票据流入商业银行体系,给票据市场交易带来潜在风险,亟须借助新技术促进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对称。票据的“无条件自动实行”和智能合约的特征完美匹配,数字票据以自动强制执行的智能合约形式存在于区块链上,可以降低交易风险,避免司法救济的社会成本。
第三,监管需求的实现需要区块链技术发挥作用。监管机构需要掌握市场动态,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或干预,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业务的穿透式监管,提高监管有效性。
2015年 10月31日出版的《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封面上首次出现了区块链(见图1-2)。
图1-2 2015年10月31日《经济学人》的封面就是区块链
来源:《经济学人》杂志
在《经济学人》的封面上,是这样描述区块链的:
信任机器:比特币背后的这个技术可以改变经济的运作方式。
互联网浏览器的发明者Marc Andreessen,对区块链技术兴奋不已,他是这么描述区块链的:
“区块链为金融系统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和应该怎样工作提供了无数想象空间,并且它让系统转型,为个人和企业变得更加强大提供了催化剂。”
2016年 1月21日—22日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的北美比特币大会上,多位比特币和区块链行业的资深人士和机构一起参与发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201 5年白皮书》。我们听到这个白皮书的名字时,就有点犯嘀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元挑战英镑,成功成为国际通用货币的结果,难道比特币也是以此为目的?让比特币成为主导或者主流货币,本来就不应该是虚拟货币应有的目的,区块链是否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与比特币是否能被各国政府接受其实是毫无关系的,区块链的应用和发展也和比特币是否能有更大的市场价值无关。
区块链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的原因在于区块链本身的特性和价值,而这就是我们在本书中所要着重讨论的。
在本章中会为读者解读以下这些问题:
· 究竟什么是区块链?
· 什么是智能合约?
· 什么是DA p p?
· 比特币是怎么产生的?
· 区块链和比特币究竟有什么关系?
· 以太坊是什么?
· 区块链领域在过去发生过哪些值得一提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