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2016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电子政务的政策文件和专项规划,电子政务发展环境得到优化。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领域,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集约化、高效化,极大满足了电子政务业务全面拓展的需求。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个地方全面整合服务资源,再造审批流程,搭建统一架构及省、市、区(县)多级联动的一站式办事大厅,推动政务服务实现在线化。电子政务业务应用深入推进,在完善宏观调控、推进结构性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子政务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2016年,针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电子政务,鼓励各级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这表明了新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和愿景。

各级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电子政务,2016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电子政务的政策文件和专项规划,电子政务发展环境得到优化。江苏省发布了《“十三五”智慧江苏建设发展规划》,将打造“智慧政务”列为八大关键任务之一,提出要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综合开发利用、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普及移动政务、智能监管等管理服务模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六安市发布了《六安市“十三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提出了“互联网+511+N”战略行动计划,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推进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整体型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数据服务能力。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布了《山东省电子政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完善电子政务集约化体系、统筹电子政务协调发展、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大数据应用、推动建立政府数据开放机制、全力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促进电子政务创新发展六大主要任务,并确定了省、市两级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工程、政务数据开放和应用体系建设工程、山东省扶贫开发平台建设工程、政府决策和智慧监管工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五大重点工程。江西省发改委发布了《江西省“十三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全省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体系,健全电子政务协调管理机制;发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加快社会建设与政府监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动构建全业务和全流程的集约化电子政务体系,显著增强省、市、县政务部门信息服务能力;全面推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向云平台迁移,构建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开放体系,通过应用整合与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推动业务协同和政务数据开发利用;建成覆盖经济、民生等重点领域的电子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基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建好内网,扩展外网,整合优化已有业务专网,以构建完整、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作为建设目标。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电子政务内网正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部署积极推进。

电子政务外网方面。随着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网络覆盖面的持续拓宽,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已经建设成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是我国承载业务类型最丰富、覆盖面最广、连接政务部门最多的政务公用网络平台。2016年,全国初步建成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横向接入118个中央单位和14.4万个地方单位,纵向基本覆盖中央到县的各级政府,为47个全国性业务系统和5000余个地方业务系统提供有效支撑。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基础之上,已基本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超过100个部门、涉及13个行业领域的跨部门共享交换业务已通过或拟通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其中,山东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已连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覆盖101个省直部门和17市、全部县(市、区)及44%的乡(镇、街道办事处)。部分市的社保、低保、扶贫及医疗卫生等事务在电子政务外网的支撑下已将服务延伸到基层。省级电子政务内网已经连接所有省直部门、党委、政协、人大、检察院、法院及市级政府、县级政府;省政府、省直部门及市、县级政府全部构建了门户网站。辽宁省电子政务外网已累计接入143个接入节点(接入单位达129家)。中卫市建成了覆盖全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党委、政府直属部门事业单位、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人民团体、行政村(社区)、公益性服务机构的电子政务外网,全市共计接入259个单位、363个行政村(社区),接入率达91%。目前,中卫市本级机关接入电子政务外网电路60条,接入单位为136个,其中,A、B面双线路有24条,电路接入率为100%;沙坡头区乡镇以上21个单位均已接入电子政务外网,182个行政村及社区已接入180个,接入率达98.9%;中宁县乡镇以上45个单位接入43个,接入率为95.5%,75个行政村及社区已接入67个,接入率为89.3%;海原县乡镇以上57个单位均已接入电子政务外网,176个行政村及社区已接入116个,接入率为65.9%。

电子政务内网方面。由中央办公厅牵头的国家电子政务内网中央网络平台建设项目已经启动,与之配套的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管理办法、发展规划等制度、文件也已经发布。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的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政府系统网络建设也已经开始执行,政务内网政府系统网络运维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已经发布。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全面加速。

集约化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撑。各地各部门广泛利用云计算技术开展集约化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对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又增强了对业务应用和政务服务的支撑能力。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云”实现了机房、存储设备、OA 系统等软硬件资源的集中建设。福建省云计算中心即将建成,将面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河北省“云上河北”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已建成政务云、环保云,为省直部门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和共性应用服务。浙江省建设了省、市两级架构的电子政务云平台,集中为49个省级单位的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支撑。重庆市、山东省济南市将各委办局业务系统部署在云平台上,使电子政务建设成本降低了15%~25%。陕西将95个省级部门、11个地市、107个县的1233个业务应用系统和数百个数据库部署在政务云平台上,通过集约化建设,节约了55%的建设资金、60%的运维服务费用。辽宁省电子政务外网利用数据中心资源为省直各部门提供设备托管服务和应用托管服务,目前已累计托管各省直部门的硬件设备61台,并通过云技术整合信息化基础设施,以虚拟机的方式为省级政府部门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服务;目前辽宁省政务外网已累计部署虚拟机176台,为省直部门开展各自的电子政务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环境和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地减少了物理资源的使用,确保省政务外网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政务资源的集约化建设。济南市已经将50多个部门机房、支撑平台、通信网络及运行管理进行统一集中,在市级云平台统一部署实施了300多个业务系统及10多个跨部门应用,年节省财政经费20%以上。青岛市在市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基础上部署了110多个信息系统,年节约运行维护费约 3000 万元。潍坊市基于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为40多个部门的60多个政务信息数据库及业务系统提供了共享共用服务。威海市完成了两大云平台(政务云和公共服务云)的建设工作,支撑超过100个较大的公共服务及政务服务应用,预计每年可以减少财政预算2000万元。临沂、淄博、滨州、菏泽、德州、聊城、东营等市初步建成了市级电子政务的基础支撑环境,应用成效将会逐渐显现。

【“互联网+政务服务”成效显著】

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多地区和部门积极利用电子政务推动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大力推动政府管理和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依托,构建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破解老百姓“办事难”“审批难”“跑腿多”等“最后一公里”问题。“互联网+政府服务”已成为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途径。江苏、浙江、福建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企业登记注册领域实现多证合一改革,并逐步扩展到其他政务服务领域,在全国率先实现“一号一窗一网”政务服务,北京、上海、福建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建设统一的电子证照库,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受理外地户籍人口身份证补换业务。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通过7轮“瘦身”,将政务审批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相继推出一站式审批、网上审批、审批改备案、视频勘验等10余项创新举措,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智慧型、服务型、法治型的转变。目前,银川市审批业务全部办理完成的时间从4080个工作日减少到561个工作日,减幅达86%,平均提效75%,其中50%的审批事项实现了当场办理;“一表通”办理新模式共减少各类审批申请表格、申报材料291个;并通过“移动审批”App实现“掌上审批”,足不出户办理社会团体登记备案、司法鉴定机构申请等242个网上审批事项的办理,网上(掌上)审批事项占审批业务的48%。上海市交通执法总队首创推出了交通执法App进行移动执法,结合执法实际需求,与移动互联网嫁接,有效助推上海市移动执法新模式的探索,成为上海市推动“互联网+”政务建设的一大新举措。该移动执法App可集拍摄取证、现场写实、信息查询、案件登录及勤务调派、监督检查等功能于一体,对进一步强化交通行业监管、规范交通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兰州市提出了“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目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兰州市发改委明确了主要任务、责任单位和相关工作要求,制定形成了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涉及48个市直部门(单位)公共服务事项221个、县(区)公共服务事项541个;开展涉及行政许可事项的电子证照梳理工作,形成了33个市直部门192个行政许可事项所涉及的电子证照目录。目前已完成37个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重点国企数据资源整合入库,其中,共享数据资源的单位达到20家,数据量已超过11TB,基本满足各单位对数据资源共享的需求。作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先行省份,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建成了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全程电子化办事模式”。通过数字证书或者银行证书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及数字签名,申请人实现全程网上填写电子表单,通过系统自动生成标准化的电子表格及文书,省去纸质文件的扫描上传,避免重复提交资料,实现了一站式受理、标准化审批、全透明服务。

这些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探索也为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吸纳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发布了《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进行全面部署,提出了推进路径和实施机制,全国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体系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在多渠道服务方面,各级政府开始广泛采用新媒体传播及移动技术,加大民政互动,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政务微信、政务 App、政务微博等的应用程度不断提高,与民众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密切,互动内容更加广泛、实用,各种为民服务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在促进执政方式转变、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促进政府与公众交流、提升政府公信力、解决民众实际问题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和纽带。其中,微博依然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移动政务平台。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已开通认证的政务微博达164522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有125098个,比2015年增长9%;公务人员微博有39424个,比2015年增长5%。2016年政务微博共发博7469万多条,总阅读量超过2605亿人次,阅读量超过100万人次的微博有1.2万多条。截至2016年1月,政务微信公众号超过5万个。根据中山大学发布的《“互联网+政务”报告(2016):移动政务的现状与未来》显示,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已有69个城市推出政务App共计316个,可获得下载量信息的261个政务App总下载量达2476.9万次。

截至2016年6月,全国有300多个城市可通过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办理社保、警务、交通、税务、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共50多类服务。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发布了在线服务 App,方便群众通过手机获取政府信息和服务。

【政务应用业务延伸不断深化】

为顺应社会发展与政府管理的新形势,201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电子政务业务应用建设,系统建设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应用深入推进,典型应用实践不断涌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完善宏观调控、推进结构性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劳动就业、市场监管、社会信用、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国民教育、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关系国计民生大局的重点领域,围绕焦点问题与政府工作目标,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在既有成绩基础上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根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我国社保卡持卡人数突破9.09亿人,“十三五”末全国社保卡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0%以上。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运转良好,初步实现中央国家机关相关部门16个单位在线平台的横向联通,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7个地方部门的纵向贯通。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12月2日,该互联网网站累计注册用户达4453人,累计访问量为20.1万人次,中央平台累计登记项目达1425个,各地通过校核入库项目总计37.4万个。在国务院的指导下,由国家工商总局牵头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年初确定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西、福建、贵州和黑龙江为首批先行建设单位。江西、黑龙江、福建、贵州、上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归集了数十个部门的涉企信用数据。目前,江西、黑龙江、福建、贵州、上海和重庆建设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通过验收,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公示、失信行为联合惩戒的市场监管与服务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农业部与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共同启动了11个国家级大市场建设,在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建设22个田头市场示范点。质检总局“智慧质检”工程稳步有序推进,成效逐步显现。交通运输部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推广顺利,已接入400多万辆货运汽车,实现了实时监管。

【组织协调和保障措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发展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在组织协调机构建设方面,很多部门都成立了信息化(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强化了组织领导,完善了管理机制,明确了职能范围,积极创新管理机制。总体来看,各地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主要设置在办公厅(室)、网信办、经信委、发改委等部门,基本建立起电子政务支撑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部门中有超过一半的部门完成了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或年度计划的编制,县级市政府中近1/3的部门完成了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或年度计划的编制。通过技改资金、上级拨款、专项资金、行政办公费等资金来源方式,各地均成立了不同数量的电子政务建设专项资金。近一半的省、副省级城市政府直属部门配备了专项的电子政务运维经费,超过1/3的地市级政府直属部门配备了电子政务运维经费,近15%的县级政府直属部门配备了电子政务运维经费。

2016年,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电子政务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各部门在电子政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2016年9月,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在福建召开,相关部门和地方就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商讨并确立电子政务未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在人才保障方面,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引进人才。公务员整体信息化素质和技能大幅提高,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构建了一支既精于本部门业务管理、兼具扎实信息化工作经验的人才队伍,大幅增强了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