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学
人从出生、成长、成熟到衰老、死亡的各个阶段,都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心活动。这些内心活动的变化规律如何?它对于人们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有何作用?人是如何调节并控制它的变化的?很久以来,人们都想探索其奥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达,一门崭新、有趣的学科——心理学形成了。
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民族遗产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这项研究工作。例如,东汉时的王充说过“人之精神藏于形体之内”, “人之所以聪明智惠(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伤,则人智惠;五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魏晋南北朝时范缜说“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战国末期,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心理学不但研究人的一系列心理现象及变化规律,记录、描述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而且揭示其心理现象的本质,研究并掌握这些本质的活动变化规律。人的心理并不是虚无缥缈、深不可测的东西,而是人们日常活动中时刻存在的现象。这种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奇妙的现象之一,它变化万端,绚丽多彩。恩格斯曾把它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但不论它是多么复杂多变,归根结底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是人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源泉,而人的心理活动正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它不是不可认识的,而是可以为人所感知、所认识的,并属于一种特殊的高级物质运动的产物。
心理现象是人和动物可以共有的,但意识则是人所特有的。人的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意识有意识性。这是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指人对他周围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自身存在的反映性、感受性。
意识有概括性。它能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反映出来,并将具有这些共同本质特点的事物概括起来去对待和处理。
意识有目的预见性。劳动要求人在开始劳动前就想到劳动的结果。这种预计准确性,可称为人的意识目的预见性。若人从事一项劳动,开始就不能预计它的结果,就易半途而废,或丧失劳动的价值。
意识有主观能动性。它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仅能感受、反映客观,而且还能通过实践的反作用创造客观世界。人按客观规律认识、改2造世界的能力,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露。具体地说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第一,具有明显的目的方向性和选择性。
第二,人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人可以有目的地改造客观现实世界。
第四,人在行动之前有一定的计划性。这种计划可指导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意识有社会历史制约性。它是指人的意识受时间、社会条件的制约。通常这种社会历史制约性表现在:
第一,人的意识是在自己的实践中诞生的。
第二,人的意识和语言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人的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来决定的。
第四,人的意识的社会制约性不仅影响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每个人的个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