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北大营
- 死亡之旅:英军中国师欧战蒙难记
- 罗学蓬
- 28785字
- 2019-05-30 17:59:20
众兄弟,
大家请来听:
你我下欧洲,
三年有零,
光阴快,
真似放雕翎。
(引自《华工出洋歌》)
鲁芸阁一夜暴富,觉得满大街的行人都十分可疑——许多华工不敢相信自己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一个犹如天堂般的世界里——刚过了三天,何玉中便闻到了一股异味——华工们得到这一大堆宝贵物件,犹如叫花子捡到了金元宝——
1、华工待发所
船队离开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港进入大西洋,天,没有放过一次晴。
连续的长途奔波再加上这绵延无期的海上颠簸,已将无数华工折腾得死去活来。这支由14艘万吨级以上的英国轮船组成的庞大商船队,载着5万名华工和大量弹药,在16艘军舰的护卫下,已经在大西洋上航行了整整6天。太平洋中经常可见的光滑如镜的洋面,在大西洋中根本不曾出现过。
而今天午后,风浪显然愈发地凶狂了,天低云暗,乌云汹涌,不断耸起的巨浪若颠连的山峰一排排扑来。各船为避免碰撞,早已拉开了彼此的距离。远远望去,环绕着整个商船队的军舰炮艇,简直是在山岳般的巨浪中间穿进穿出。
处于船队中心位置的4万吨级的“鸠丽亚斯”号也失去了平日的威风和气势,在浪涛中起伏颠簸。一排排巨浪迎面扑去,立即被船头劈成瀑布似的水帘,高悬在船体两侧。
这艘全世界最大的商船,原来是德国的运输舰,被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缴获后改装而成的,身长108码,其高度,从船舷数上去还有13层,停泊在港口,比岸上的航运大楼还高出一大截。
在哈利法克斯港,5000名华工足足忙碌了两天,才把英联邦国家加拿大为协约国制造的成千上万吨弹药装进了“鸠丽亚斯”号的肚皮。
这5000名华工也随同货物,登上了这艘庞然大物的肚子里。
而其余45000名陆续经太平洋水道再转乘横穿加拿大的火车聚集到哈利法克斯港的华工,则分乘了另外13艘与“鸠丽亚斯”号相比大显寒碜的商船。
在哈利法克斯港,英国人把这第二批开赴欧洲战场的50000名华工简单地进行了编队,青岛与威海卫的、旅顺口与大连的、平津两地的、江浙的、东南的、西南的、西北的……原则是按地区组编成团。
四川江津人氏鲁芸阁,是北京清华学校中等科的高才生,他是作为华工翻译在北京被招募的,本可以留在平津团与英国总领队呆在一起。可是,在离开华工入待发所威海卫,登上越洋巨轮之前,他却出于一种愤愤不平的心理,申请编进了西南团的四川营。
他向英国总领队提出的理由是:和家乡人呆在一起,生活上习惯。
这样,鲁芸阁就来到了“阿布柯尔”号上。
暑假时,鲁芸阁正在北京南郊的丰台亲戚家度假,接到同班同学汪顺清从天津的来信,说他已在天津紫竹林英国领事馆考取了头等华工翻译,即将到威海卫集中,再由设在那里的待发所出发去法国。英国人给的薪金简直如同天文数字,每月120块大洋,比前清县令和民国县长的收入还高得多,大至相当于他老家四川省江津县一个中小学教师十倍的薪水。还说,出洋去不仅能了解世界最新最高的科学成就,战后还可去欧洲诸国各大城市游历一番。又说报名还在进行,机会难得,万勿错过。
读完信,鲁芸阁犹豫不决,信中所言虽然万分诱人,可是在9月初学校开学后,他即可升入高等科。4年高等科毕业,他就堂而皇之地享有了公费留学的资格,而眼下作为普通华工出去,未免有辱斯文。
就在鲁芸阁举棋不定的时候,同学袁沛章、张继仁双双由城里奔来,邀他一同出洋。两同学言辞切切,再加之鲁芸阁的父亲在江津县城所开的钱庄新近遭溃兵洗劫,弄得来倾家荡产,他也正感财源枯竭,连开学时买书的钱也没有。
如此,他终于决定出洋。
鲁芸阁当即与两位同学乘上马车,直驱东交民巷英国公使馆。
考试委实简单,一个英国人用英语对他们3人分别问了几句平常用语,就开始检查身体,也不过是用听诊器听听心脏,看看口腔、眼睛,检查一下生殖器官。
一会儿工夫完毕,就宣布他们全都考取了翻译。不过,让鲁芸阁大为丧气的是,在班上成绩很是一般的袁沛章竟然考取了头等,而他这全班公认的高才生,居然落了个2等,比袁沛章差了整整20元!
不过比上不足,比下倒是有余。还有个比他更倒霉的张继仁,落到3等,这让鲁芸阁心里,又略微觉得好受了一些。何况,100块大洋在中国也算得一笔巨款,足够买下北京胡同里一处后面住家,前面临街,有着四五张白木桌子的小饭馆!
3人拿着英国公使馆提供的由北京到天津的2等火车票,和一封集体介绍信,再加上预支的3个月薪水,出东交民巷,来到不远处的大栅栏。身上揣着沉甸甸的300块大洋,鲁芸阁马上有了一夜暴富,腰缠万贯的感觉,脑袋晕晕乎乎,双脚就像踩在棉花堆上似的,觉得满大街的行人都十分的可疑。
第二天清早,3人起程到了天津,天津的英国轮船公司看了介绍信后,立即派一名工人引领他们登上轮船,当晚就开了船。同船有五六百名从天津附近招来的华工,由一个英国人带着。
英国邮船航速快,到达山东半岛东北岸边的威海卫时,已经有人在爱德华码头上候着。所有华工由英国人率领,列队而行,沿着古老的威海卫城墙外走过,来到了北大营。
当华工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赶到英国人为他们提供的聚集地北大营华工待发所时,眼前出现的是一副令他们绝对不敢想象的情景。不要说出自中国农村的小伙子目瞪口呆,就连在清华园里接受了几年美式高等教育的鲁芸阁乍一走进北大营,恍若安徒生笔下童话世界般的情景倏然展现在他跟前时,也同样令他眼前一亮,精神一爽,陡生喜出望外之感!
一排排整齐的营房屹立在青山与大海之间,彼此间隔有序。其间还有几大块平展的操场。营地三面用油上白漆的木栅栏围绕,另一面则朝向湛蓝辽阔的大海。营房四壁落白,明亮通风,非常干净。
英国管理人员和军事教官们住的大楼更是气势宏伟,整栋木结构建筑的墙体全用白漆油过,看上去犹如一座雪白精美的宫殿。
鲁芸阁还注意到,许多华工惊喜得双眼发直,他们不敢相信自己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一个犹如天堂般的世界!
还有人攥紧拳头,傻呆呆地咕哝了一句:“还是他妈的高鼻子洋人会过日子啊!”
他们还看到,一排排营房外面站着许多年龄与他们相仿的中国人。稍后鲁芸阁才知道,直隶以及济南、烟台等地招募的华工,早就已先于他们赶到威海卫,经过半个月军事训练后,陆续从此地启航西行。
北大营的第一顿晚餐丰盛得让所有中国人心花怒发,面面相觑。当时的山东河北正逢大旱,饥民流离,饿殍遍野,报上已经接连多次报道了人相食的惨剧。这么多的中国人不惧漂洋过海,去战火纷飞的战场当华工,既是拿着自己的性命去换钱,也是希图混它个肚儿圆。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已经被穷困逼到了绝路上的中国青年但凡有一线生机,便会像饿鬼一样奋不顾身地扑上前去。
此刻面对着摆在他们眼前长餐桌上的精美的各种平时连想也不敢想的食品,刚刚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出来的中国农村汉子和城市贫民们瞠目结舌,兴奋得手舞足蹈,也让他们大开了眼界。而且一人一副餐具,自取自食,没有任何限制,能吃多少吃多少,尽随肚子装,这种从未见过的吃饭方式,也让他们倍感新鲜。
菜肴是中西混合式的,大桶大桶地抬上来,既有土豆烧牛肉,也有粉条炖猪肉,主食也很丰富,除了白面馒头、大米饭,还有大块大块的面包。华工们一边狼吞虎咽,一边眼泪汪汪,那是因为他们在这样的时刻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仍在家中挨饿的父母亲人……许多人胀得来伸脖子打嗝,走路也直不起腰来。鲁芸阁觉得这对中国人的形象有相当大的损害,因为晚饭后英国人逐屋点验中国华工时,不少小伙子还响屁连天,放个不停。
在北大营华工待发所里,英国人住雪白的大洋楼,中国人住的则是离海边不远,用石砖砌就,石板盖顶的宽大营房。不过,里面有电灯电话,而且十分整洁。
英国人宣布,虽然合同上规定华工翻译、工头的生活待遇要高于普通华工,即便是翻译也分为3等,工头分为4个级别,但在华工待发所半个月的军事训练期间,英方对所有中国人都一视同仁,区别待遇要从军训结束签合同时开始。
统率英招华工所有事务的最高官员,是英国驻威海卫领事马斯。具体负责管理北大营华工生活,训练和输送的,则是发美尔。
来到北大营的第二天,发美尔来到北大营,与三十多位华工翻译谈话,首先给翻译们看一份中英文对照合同。
条文很仔细,其要旨是:
1、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参战,参战是中国人民应尽的义务。
2、头等翻译的薪水每人每月120元,2等100元,3等80元,华工翻译的衣、食、住、行各项费用,概由英国政府免费供给,其等级与英国尉官相同,但不给委任状,也不参加作战。
3、战事结束后,翻译可到欧洲各大城市去游历,往返途中也可游览,旅费自备,英国政府也将给以可能的便利。
4、翻译必须服从英国军官的指挥。
5、合同有效期间3年。
发美尔见大家对合同没有异议,接下来就叫翻译们签字。
就在这时候,一位操四川口音的翻译引起了鲁芸阁的注意。
四川翻译当即提出异议:“领队先生,按照常例,合同应当双方各执一份,为什么这个合同只签一份由你们保存,而作为合同另一方的中国翻译却没有?”
发美尔说:“这一点是中国政府同意了的,合同中的条款由双方政府担保,大家完全不必过虑。”
听他这么一解释,众翻译信以为真,都很满意。
发美尔又对那位四川翻译说:“我知道你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我希望你能写信回学校,多叫些同学来,邮费也不须你付,只把信交给我们的管理人员就行了。我们会根据动员学生做翻译数量的多少,给予奖励。”
俗话说“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鲁芸阁签完合同,主动和刚才向发美尔提问的四川老乡打招呼。
老乡说他叫何玉中,成都附近温江县城关镇人,这次考取的是2等华工翻译……
何玉中还告诉鲁芸阁:“英国人办事很快,装满一船走一船,威海卫已经开走了很多船人,听说青岛码头开走的人还要多些。”
鲁芸阁说:“招募华工是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合办的,青岛和威海卫,大概都有中国政府的代表吧?”
何玉中连连摆着手说:“没有,没有,中国政府并没有参与招募华工这件事。你没看见报纸上说的,中国政府是对外宣而不战,对内战而不宣么?”
鲁芸阁恭维说:“何兄眼光独到,看问题很深刻啊。”
何玉中、鲁芸阁等华工翻译与英国人签订合同的当天下午,北大营的华工和工头,也都领到了3个月的薪水和一个军用大背囊。
回到宿舍把背囊打开一看,人人一样,有两条军毯、一卷胶布,一条褥子,一件雨衣、一件厚实的绒衣、两件衬衫和两套卫生裤褂。背囊外面的大小口袋里,还分别插着一只水壶,一双胶鞋,一个洋铁饭盒,一把洋铁饭勺。华工们得到这一大堆宝贵物件,犹如叫花子捡到了金元宝,折腾来折腾去,让眼睛看了个够。
不过,普通华工们的服装质量与华工翻译比较差了很多,薪水更是天上地下的巨大差别。而且同样分有不同的档次,普通华工的薪水是每人每月32元。工头分3级,每高一级多6元。薪水一半由本人领取,一半由英国在华机构寄到华工家中。
很快,何玉中、鲁芸阁等一帮被华工弟兄尊称为“师爷”的翻译便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华工们绝大多数目不识丁,他们都急于把自己从糠篼跳进米箩的这种欣喜心情让家人分享。代人写家信,便成了翻译们应接不暇的紧要事情。
何玉中来者不拒,而且待华工们尤为热情认真。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他便帮人写了近百封家信。通过写信,他轻而易举地在这块陌生的海滩上结交了许许多多的朋友,也赢得了众多华工的好感。
刘六儿便是众多新朋友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
华工训练期间,所有中国小伙子都统一住在大营房里,32人一间,钢架上下双人床。睡在何玉中头顶上的就是刘六儿,一个来自山东蓬莱农村,长得精精壮壮,虎头虎脑的棒小伙子。
刚过了两天,何玉中便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异味。英国人对内务要求十分严格,这样的异味居然能在营房里经久不散,不能不让他感到好奇。经过一番仔细侦察,这天午休时他终于确定这股味儿源自他的上铺。
他大声问:“六儿,你怎么搞的?你那上面一股子酸臭味儿,就一点没闻到?”
刘六儿让他这一嚷,吓坏了,赶紧探出脑袋说道:“何师爷,对不住,让你遭罪了,俺……俺是天生的一双汗脚。”
邻铺的潘憨子气恼地冲刘六儿吼:“知道自己天生一双汗脚,每晚上就得把脚洗干净啊。要不,你让俺们这些人怎么活?他娘的,赶快到外面去冲冲。”
满屋的人也都一片声责骂起来。
刘六儿犹豫了一阵,还是乖乖地从床顶爬下来,到外面冲脚去了。
睡在刘六儿下铺的鲁芸阁发现,刘六儿走了,那股异味儿依然浓烈如故。他忍不住起来,伸出脑袋去搜寻那股味儿的源头。他的眼睛盯在了刘六儿的行军背囊上,他打开背囊,一下子便发现了刘六儿的秘密。背囊里,藏着十来块早已发霉发臭的面包。
鲁芸阁将背囊里的面包全抖落到地上,愤怒大骂:“刘六儿,你他娘的天生就是个贼啊,偷这么多面包藏起来干啥!”
刘六儿听见骂声赶紧奔了回来,一见眼前的情景,吓得哭了起来,冲鲁芸阁说道:“鲁师爷,对不住……”
鲁芸阁鼓眼喝道:“这么好的伙食,英国人一天三顿让你敞开肚皮吃,你还偷!真他娘的贱骨头,贼性难改!”
何玉中赶紧招呼住鲁芸阁:“别嚷别嚷,要是惊动了英国人,这事就麻烦了。”随后又问刘六儿,“六儿,你这是怎么回事啊?把面包偷回来又不吃,藏在背囊里沤烂……”
鲁芸阁呵斥道:“就是啊,你这不是故意在营房里制造臭气,和我等弟兄过不去么!”
刘六儿结结巴巴地:“俺……俺……”
“快说。”
何玉中赶紧道:“别害怕,六儿,对大家说实话。”
鲁芸阁吓唬他:“不说实话,我马上就去向英国人报告。”
“鲁师爷,千万别!”刘六儿被逼得没法,哭丧着脸说,“俺说,俺说,千万不要去报告,英国人要把俺赶出北大营,俺就再也不想活了。俺家在蓬莱乡下,六儿活了18个年头,打小连棒子面糊糊也没敞开肚皮喝过一顿。刚到北大营时,见这东西又稀罕又金贵,比窝窝头好吃多了,就偷偷带了些回来藏在背囊里,心想啊,哪一天得着机会回老家,就带回去给我爹娘和兄弟姐妹尝尝,也开开洋荤。可,可……俺也不知道这东西放久了,会有股子馊味儿……”
“哈哈哈哈!”听他说明原委,何玉中忍不住大笑起来,“六儿,刘六儿,你呀,真是个大傻瓜蛋子!”他起来拍拍刘六儿的肩膀,说,“还不快拿去海里扔了,要让英国人发现,你恐怕就再也吃不上这洋面包了。”
就这以后,刘六儿对何玉中巴结得让他也感到有些难为情。每天训练结束后,他都累得快散架了,可刘六儿却总是雷打不动地把他刚换下的衣服鞋子拿去洗。他过意不去,制止了几次,刘六儿却总是憨憨地笑着说:“这算个啥事啊,俺在家里干活干惯了,闲下来手就痒。从今往后,何师爷的衣服就包在俺身上。能为你这样的好人做点事,俺心里高兴哩。”
此刻不断地涌入威海卫北大营,经过半个月短暂军事训练,便陆续登轮,远赴欧洲战场的华工们都不知道,仅在短短的12年前,北大营、威海卫,山东,乃至整个中国,都和山东省巨野县张家庄一个姓慧的二流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一个二流子与一个国家的历史
谁都知道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
鬼使神差,大清国治下的一介乡野草民慧朝宪,居然成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手中的一个支点——不过,德国皇帝用他撬动的不是地球,而是中华帝国宏大厚重的国门!
在偌大中国如同一只蝼蚁般微小的慧朝宪,也因“曹州事件”,成了改写整个十九世纪末中国历史的一颗重要棋子。
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七(公元1897年11月1日)午夜过后,一弯清冷的残月,映照着山东曹州府辖下的巨野县张家庄胡乱缠连的大街小巷。庄子东头那座气势宏大,屋顶有着如同5根张开的巨大手指般伸向空中的天主教堂。肃然挺立在沉沉夜空之中。教堂里,背负着十字架的耶稣像前的长明灯还闪烁着一团幽明的光亮。整个庄子鸡不鸣,狗不吠,早已沉入酣梦之中。唯有庄子正中十字街口处的一家赌馆里整夜灯火通明,人声不断。
到天快破晓时,慧朝宪输光了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才耷拉着脑袋从赌馆里出来。此人不过是庄上的一个鼠窃狗盗之徒,这年春上菏泽的义和团大师兄高洪福来张家庄悬旗开坛,专与洋人和才教民作对,慧朝宪因与教民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第一批就入了坛口。
自前朝道光年间中国人在南边败给了英吉利人之后不久,这张家庄便开始有了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传教士的身影。他们人虽少,能量却极大。由于他们享有“领事裁判权”,即便违反了中国法律,也只能由他们的领事按照他们的法律来“裁判”他们。这就使得各地的外国教会都成了完全不受清廷制约的拥有自己法律的第二政府,但凡受了洗入了教的中国老百姓,也都星星跟着月亮走,成了中国官府想管也管不了的特权阶层。
官府不单对洋人们敬若神明,但凡遇上民教争讼,也得让着教民几分,让治下的顺民百姓多受些委屈。所以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兴起后,极受老百姓的拥戴,许多受过教民欺侮的百姓争相加入坛口,目的和慧朝宪一样,为的就是出一口胸中恶气。
慧朝宪听说近些时候其他地方教案频发,已经死伤了不少人,弄得洋人和教民像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他很希望这样的事情也能尽快在张家庄发生,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为了一块宅基地与邻居王新成闹到了官府,王新成是入了洋教的“二毛子”,结果官府歪着屁股断案,使他饱受屈辱的父亲一气之下上了吊。
到处都在传说洋人坏透了顶,但这张家庄教堂里的几任洋主教洋牧师在老百姓中的口碑却偏偏很好,他们待人和气,扶贫助弱,开办洋学堂,一文钱不收给人治病送药。还说他们是“上帝的羔羊”,上帝派他们不远万里而来,就是专门为了帮助中国老百姓排忧解难的。
许多老百姓得了他们的恩惠,觉得外国的上帝比中国的菩萨来得实惠,也就感恩戴德地入了洋教,成了“上帝的羔羊”。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些中国种的“上帝的羔羊”们身上,他们中的少数人一旦入了洋教,顿时觉得身价陡增,欺压起自己的同胞来,比洋人还狠。
慧朝宪虽然入了义和团,但他对狐假虎威的教民的痛恨远远超过了洋人。比方说他对眼下在张家庄讲经布道,有着中国名字能说一口流利中国话的德国人能方济主教和理加略牧师,就心存着一份极其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知道害死他父亲的王新成就是仗恃着这两个洋后台,才敢于在庄子里横行霸道,欺压乡邻。而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对能方济主教心存感激之情。
去年7月里的一个上午,慧朝宪偷和庆祥绸缎铺失手,被老板张广来喝令店员暴打一顿后,把他双手反缚,捆在门前的拴马石上示众。赤日炎炎,流火铄金,让人打得一佛出现世二佛升天的慧朝宪被暴晒了大半天,滴水未进,粒米未食,还要让满街行人围观斥骂,连自家的祖宗八代都被人翻拣出来数落了一番。
就在慧朝宪生不如死之际,忽地看见身穿黑袍,一脸大胡子的能方济主教从街上过来。慧朝宪如同见着观世音菩萨一般,放声大喊:“主教大人,快救俺一命!”
能方济刚走到慧朝宪跟前,早已入教的张老板如同见了自家亲爹,脸上挂笑,疾步迎上了上去。能方济用蓝幽幽的眼珠子看了看遍体鳞伤的夏天慧朝宪,惊讶地问张老板:“张同道,这是怎么回事啊?”
张老板毕恭毕敬地回话:“主教大人,这是庄上的一个惯偷,今日在俺铺子里偷绸缎时被手下人当场抓获,俺把他教训了一顿,绑在拴马石上示众,以示惩戒。”
“不,不,”能方济大幅度地摇着头说,“张同道,这个年轻人犯了过失,你应当把他交给中国官府,按律处置,决不可以滥用私刑,这会坏了你的修根灵性的,我请你还是马上把他放了吧。”
洋主教此话一出,张广来马上吩咐放人。
不单如此,能方济还把慧朝宪带到天主堂,让理加略牧师给他治伤,两位洋人开导慧朝宪说,你年纪轻轻,身强体壮,应当吸取教训,改过自新,从今以后,谋个正当的营生糊口。还动员他礼拜天去天主堂听听布道,尽早成为主所拣选的儿子。末了,能方济又掏出3角生洋,让他去饭馆里饱餐一顿。那一刻慧朝宪感动得两眼泪花滚滚,要不是想到杀父之仇和自己刚刚受到的羞辱,他几乎就和王新成、张广来成了同道兄弟。
碍于父仇如山,慧朝宪对两位洋人的规劝充耳不闻,虽然此后一些日子里他也曾三天两头去天主堂,但那是去请理加略换药疗伤,而绝不是去听洋神父讲经布道的。有次他去时正碰上能方济在主祭台上引领着济济一堂教徒们在做礼拜,他也就踅进经堂看过一次稀奇,听过一回教徒唱圣歌。在金碧辉煌的经常之上,他看到教民们不分穷富贵贱,彼此均以同工同道的兄弟姐妹相称,心里也是十分的羡慕。
不过,上帝的教诲慧朝宪一句也没记住,却偏偏惦记上了主祭台正墙上那个金灿灿的光身子男人和男人背上的十字架。那么多人向着他顶礼膜拜,那玩意儿必然有着无比尊贵的地位。那么,他和背上的那个黄灿灿亮刮刮的十字架,不是与他身份相当的黄金铸成的,难道还会是块破铜烂铁么?慧朝宪为自己充满智慧的推断激动万分,要能把这个沉甸甸的宝贝弄到手,拿到威海卫、天津卫租界上去卖给洋鬼子,他这一辈子,不就衣食无忧了么!
慧朝宪虽然激动了一阵子,不过也就是想想而已,能方济救了自己,理加略又治好了自己的伤,慧朝宪再是爱财如命,贼胆包天,也不忍心向这样的好人下手。
慧朝宪这夜输了个精光,从赌馆出来,荷包空空,心中腹中也同样空空。正焦愁连早饭也无了着落,就看见那竖起在熹微晨光中的天主堂的5根高低错落的笋子般的尖顶。
俗话说饥寒起盗心,其实输光了的赌徒与盗贼只是一步之遥。加之曹州自古来民风强悍,是个盛产英雄好汉和强盗杀手的地方,人人皆知的水泊梁山,就落在这地面上。慧朝宪心中怦然一动,霎时便想起了讲经堂正墙上那个金光闪闪的宝物。慧朝宪知道教堂里除了两个洋人,就是几个照料洋人生活的中国佣工。唯一让他有些畏惧的是守门的一个印度锡克族老头儿手中的一支毛瑟枪。听人说能方济年轻时在加尔各答传教时救过这个叫辛格的印度人的命,辛格知恩图报,便做了他一名忠心耿耿的仆人,12年前跟着主教大人翻山越岭来到中国,把自己活成了半个中国人。
慧朝宪并不知道,日照县教堂的薛田资主教今晚和两个教民也住在张家庄天主堂里。这是因为薛主教去参加教民们组织的一个瞻礼活动,路过张家庄,便在这里借宿一夜。
东边的天际已经抹上了淡青色的晨光,四处迷蒙一片。慧朝宪踅到天主堂前,看见大门已经洞开,头上盘着厚厚缠头帕有着一口浓密大胡子的辛格正在院子里扫地,便绕到旁边,拿出多年练就的功夫,逾墙而入,从窗口钻进天主堂,猫着腰,蹑手蹑脚地直奔那正墙上的耶稣像而去。可不曾想到,就在他刚刚爬上祭台,将那耶稣像连同十字架一并取下时,不小心弄翻了一个银烛台,烛台坠地,发出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
这一声巨响立刻给慧朝宪招来了麻烦,四下里一片叫嚷“有贼”,紧跟着脚步杂沓,直奔讲经堂而来。
慧朝宪暗叫一声不好,抱着宝物跃上窗台。不料双脚刚一落地,便看见那锡克老头儿像头发怒的雄狮一般挺立在自己跟前,手中黑洞洞毛瑟枪口,正对着自己的面门。
而不远处,能方济与理加略也正大步奔来。
“是你这狗娘养的!”早已学会说中国话的辛格分明认出了眼前的窃贼,劈面一腔怒骂。
慧朝宪那一刻脑袋“轰”地一响,即便是个惯偷他也知道恩将仇报是人所不齿的行为。情急之下,恶胆陡生,不顾死活地举起手中宝物,重重地向辛格砸去,随后转身便向大门口狂奔。
慧朝宪脚再快也快不过子弹,他刚刚逃到大门口,只听“砰”地一响,屁股上倏然一麻,一个趔趄便摔在了地上。
枪声一响,又见血光四溅,附近的老百姓顿时被惊动了,大呼小叫着奔了过来,霎时便在教堂大门外聚了数百号男女。
能方济赶拢一看伤了人,赶紧叫人把慧朝宪抬进天主堂抢救。
不料,却有义和团民大喝不准抬人,大骂洋人开枪打伤了义和团弟兄,要洋主教拿话来说。
不消一会儿工夫,高洪福师傅带着一大帮扎着红头巾拴着红腰带,手中提着刀枪棍棒的义和团弟兄们也赶拢了。
能方济一看来者杀气腾腾,马上叫人撤回天主堂。可是已经来不及了,高洪福正愁找不着机会收拾洋人哩,哪儿会善罢甘休?喝令弟兄们将洋人和“二毛子”一并拿下。
能方济身上挨了几老拳,冲着高洪福大吼:“你们不要借机闹事,慧朝宪是来教堂偷窃的,抓他时他反而首先伤人,辛格才开枪打伤他的!”
高洪福抽刀在手,怒目暴喝,“混账东西!你口口声声不是说你这天主堂是积德行善的地方么?积德行善的地方还能随便开枪杀俺中国老百姓?操你老娘,你们这帮洋鬼子在咱们中国的地盘上作威作福惯了,整死个把中国人如同杀只小鸡崽!今天你遇到我们义和团,真是末日到了!”吼罢,快步上前,挥刀便向能方济脖子上劈去。只见刀锋过处,那洋人的脑袋已经骨碌碌滚落到地上,整个身子还立在原处,颈腔里一汪鲜血,“噗”地喷出老高,洒了众人一头一脸。
师傅一动手,徒弟们也争先恐后上前乱砍乱剁。眨眼工夫,地上便瘫下了几堆血淋淋的烂肉。3名洋人还被大卸八块,当街示众。赓即,狂怒的人群便一呼隆拥进天主堂,能砸的砸,能抢的抢,末了还放起一把火来,把偌大一座天主堂,笼罩在浓烟烈火之中……
就在第一下枪声响起时,薛田资主教便被惊动了,他立即作出了明智的判断:一定出大事了!所以,他马上和他带来的两个教民一起从后门逃了出去。那两个中国教民对张家庄的情况非常熟悉,把主教大人带到一户教民家中,使他躲过了一场劫难。
一件小小的刑事案件霎时演变为一场重大的外交事件。山东巡抚衙门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急令“火速破案”,不消三日,便将闹事杀人的高洪福、慧朝宪等36人抓获,并紧急上报朝廷。
朝廷吓了一跳,赶紧派员将此事向德国大使做了通报。
德国人岂肯头号、善罢甘休!“曹州教案”发生3天后,德国驻华大使海靖大概只愤怒了3秒钟便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在紧急发回国内的电报中他完全是喜出望外地向德皇建议道:“德国应尽快而且主动在华采取行动。我们现在应该充分利用这绝好的机会强占胶州湾,它对我们在各方面是个最好的、最能发展的据点。胶州湾有比上海更大的发展前途。‘曹州教案’是德意志帝国在东亚取得属地的天赐良机。占领胶州湾不会使任何东方国家惊异,因为很多人早已预料到这样的事情迟早会发生。”
“曹州教案”发生的第6天,即1897年11月7日,德皇威廉二世谕外交大臣布洛夫电称:“我昨日接到了关于中国山东东曹州府德国教堂被袭击,教士被杀掉的官方报告。这样,华人终于给我们提供了您的前任者——马沙尔——好久所期待的理由与事件。我决定立即动手,因为根据从东方旅行回国的人所作的书面或口头报告,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正站在一个增强我们整个威信势力及商业发展的转折点上。上千的德国教民和德国商人将扬眉吐气欢欣鼓舞,因为他们知道德国的战舰就在他们身后!德意志帝国如果在东亚取得了一个坚强的据点,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将发抖,他们会感觉到德意志帝国的铁拳已经沉重地砸在了他们的头上。而全体德国人将欢迎他们的政府已作出了一个英雄般的决策!我已命令德国舰队立即开往胶州湾,胶州湾将属于德意志。我希望全世界从这件事情上永远取得这个教训,对于强大的德国来说——逆我者亡!”
德国皇帝不是口出狂言,此时的德国正是在铁血宰相俾斯麦卧薪尝胆后重新崛起的强盛时期,德国人的良好感觉有充分理由。就当时的国家实力来讲,德国的工业产值为世界第三,全球贸易额为世界第二。德皇明确地指示他的海军将军们: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德国在争夺中国方面,绝对不能落到别的国家后面!
德皇早已将目标锁定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人打得威风扫地的中国,正愁没有借口,“曹州教案”一出,不啻是上帝赐给德意志帝国的一个最好的机会。
11月7日深夜,德皇威廉二世电令停泊在上海港、刚刚代替德国海军上将蒂尔皮茨担任远东舰队司令的迪特利希海军中将:“中国终于给我们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理由和事件,全部舰队立即开往胶州湾,占领合适的据点和村庄,而且以你认为最好的方式,使用最大可能的力量,坚决地去获取最充分的利益和满足。”
德皇同时决定派遣海军大将亨利亲王率领第二支舰队前往中国增援。
11月14日,仅仅在“曹州教案”发生十天后的上午,三艘德国军舰便推波助澜,鸣响汽笛,杀气腾腾地驶进了胶州湾。它们分别是由德国远东舰队司令迪特利希中将亲自指挥的旗舰“卡法瑟”号,及“威廉公主”号和“阿哥娜”号。
青岛炮台的清军发现德舰后,急报炮台守将章高元。章高元并未接到有关任何德国军舰抵达青岛的通知,急忙派员乘小艇登舰,礼貌地询问德舰为何来胶州湾?
迪特利希中将十分亲切地告知中国炮台的使者,德国军舰是来青岛进行“友好访问”的,绝对没有其他目的。
章高元立即电告直隶总督王文韶和山东巡抚李秉衡:“如何办理?望速示遵行。”
上峰的回电是:“奉电旨,‘敌情虽横,清廷决不动兵。’”
迪特利希中将并不知道中国守军已经被他们的朝廷捆住了手脚,决不会对他构成任何威胁。骗过章高元后,立即布置偷袭青岛的计划,命令“威廉公主”号驶入胶州湾,在后海停泊,旗舰和“阿哥娜”号停泊在小青岛南面的西南面,避开了总兵衙门和青岛炮台的视线。
待将兵力布置妥当,迪特利希这才派人通知章高元,说明此行的目的是为对发生在本月一日山东省曹州府巨野县张家庄的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事件,向中国方面“索取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他下一步准备让他的水兵登陆,并且顺便占领中国军队的炮台。
章高元答复,事关重大,他无法决定,希望得到时间,将此事火速向朝廷请示。迪特利希并没有这样的耐心,立即给了中国将军一个态度强硬的回讯,限清军在3个小时内从堡垒中撤出,德国水兵将在3小时后登陆,并将使用武力执行他的命令。
14日清晨8时,德国各军舰同时行动,兵分9路,从前、后海乘小艇登陆。
战争的序幕徐徐拉开,德国侵略者和中国守军共同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极富戏剧色彩,令人心碎的一幕:
年轻的德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冯·法尔肯海因正蹲在一条小艇的船头,举着直筒式望远镜,向弥漫着晨雾的中国海岸观望。在他的身后,正是熟悉这一带水域同时也熟悉中国人禀性的德国传教士薛田资。在他们两人的背后,120名德国海军陆战队员戴着立着尖矛的头盔,蜷缩在摇晃着的4条小艇里,握着枪沉默不语。
天色渐渐地亮了起来,海鸥尖厉的叫声划破了海面的寂静,面前的海岸就是中国山东日照县石臼所滩头。滩头有用厚重的石块砌成的高大的墙垣,冯·法尔肯海因上尉清楚地看见了墙头上盘着辫子的中国士兵正拿着火绳枪向海面上凝望。
日耳曼人蓝色的眼睛和中国人黑色的眼睛对视了很久。终于,冯·法尔肯海因看到中国士兵的眼中完全不带敌意,于是便站了起来。与此同时,墙头上的中国士兵也站了起来,而且好奇地下到了海滩上。
在“曹州教案”中大难不死的薛田资主教后来回到他的祖国后,对发生在这一天的事情依然记忆犹新。他在回忆录《龙旗飘扬的土地》中如此写道:“海岸防御工事里的中国士兵看上去并不准备向德国人射击,他们是由于感到新奇才下到滩头上来的。已经把枪托握出汗的德国海军陆战队员们对海岸工事上的那些丝毫没有敌意的中国军人的平静感到万分惊奇。这时,我用中国话向中国士兵叫喊起来。接着,工事里的几个中国士兵下来了。我用中国话招呼他们,告诉他们如果能够把我们背上岸去,我们会给他们一些钱。贪财的中国士兵真的把裤管卷到膝盖以上向我们走了过来。第一个刚过来,其余的人也都跟着过来了。于是,每个‘敌人’竟然都把一个德国军人背到自己背上。我们的第一批登岸的德国士兵,就是这样趴在中国士兵的背上,进入他们的国家的。”
当晚,德国军队未费一枪一弹便占领了中国山东日照县城,并且活捉了放弃逃跑,正襟危坐在县衙大堂之上,誓与县城共存亡的中国知县田焕文。
冯·法尔肯海因的战斗日记中写道:“大家不敢相信这是在敌人的国家里。我们迈着悠闲的步伐,那样高兴和无忧无虑。日照城里笼罩着一片寂静。中国守军在早上知道了我们要来的消息,下午便已经全部逃光了。”
很快中国守军的军火库、炮台,以及如今已经成为青岛地标的栈桥相继落入德军之手。紧跟着德国人又包围了总兵衙门和4座兵营。
鉴于“敌情虽横,清廷决不动兵”这一朝命的层层下达,中国官兵面对荷枪实弹逼到面前的德国军人,仍不敢作出任何抵抗,只能主动放下武器。一队队中国军人面色阴沉却很整齐地站在大炮旁边,等待德国人前来接收。中国政府的黄龙旗在已经变得赤手空拳的中国军人的众目睽睽之下被德国人降下来扔到了地上,让德国的黑鹰旗帜在中国的天空中高高飘扬。
在完成上述行动后,迪特利希中将于9时向章高元发出最后通牒:“本司令受德皇陛下旨意占领胶州,限你4小时内将驻防官兵全部退出女姑口、崂山之外,不准携带火炮,48小时内撤退完毕,过此即作为敌军处置。”
章高元绝非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早年入淮军,跟随刘铭传剿杀过太平军和捻军,也赴台湾打过法国人。与聂士成、宋庆有“淮军后三杰”之美誉,在清军中素以勇敢著称,每临战阵“骑马前往,以率士卒,视子弹如无物”,绰号“章疯子”。尤其是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奉檄率嵩武军增援辽东,在盖州河南岸迎击日军,1月10日与日本第2军第1旅团长乃木希典准将大战于盖平,表现得极为英勇顽强,“子弹告竭,则以锋刃突击”。嵩武军在他的指挥感染下,战斗得也十分出色,予敌以重大杀伤。连日方自己也承认,“此役日军死将佐36名,士兵298名”。
虽然绝大多数清军官兵激于义愤,纷纷要求抗敌,但这一次由于中国政府的态度与过去截然相反,使昔日的抗日、抗法英雄章高元在德国人面前变成了缩头乌龟。他主动请战,却遭上司拒绝,皇命难违,只好在德国人的武力威胁下仓皇率军撤出青岛向后方退却。所有的炮台、兵营、军火库以及14门刚从德国购回不久的新式岸防炮,也全部落入德军之手。
25日,连章高元在逃跑途中,也成了德国人的俘虏。
章高元面对德寇入侵“屡请一战,卒未由达,振跃叱咤,无可发抒”。在朝廷不准抵抗的严令之下,一代猛将忍气吞声,沦为俘虏,受尽耻辱,“两耳由是失聪”,被德军释放后,郁郁逝于南京。
这就是著名的“胶州湾事件”的全过程。
中国军队的表现也为沦陷区的中国老百姓做出了“表率”,连大清国的军队面对洋兵打来时都这副熊样,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还能指望什么呢?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似乎并不理解扛着洋枪的外国人的到来对他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实际影响,所以默默地,甚至是麻木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迪特利希中将在向德皇发回的电报中心情愉快地写道:“整个接管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混乱和令我们不愉快的事情。”
德军悍然占领青岛的消息传到京城,清廷顿时陷入一片慌乱之中,一再电令驻德大使许景澄与德国外交部交涉,要求德军迅速撤出青岛;一面责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德国驻华大使海靖交涉。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德国图占海口,蓄谋已久,此时将藉曹州教案而起”,但又天真地认为只要满足德国在教案中所提的要求,便可换取德国退兵。因此,唯恐章高元来个“兔子急了也会咬人”,赶紧给他发电,命令他:“唯有镇静严扎,不为所动。断不可先行开炮,致衅自我开。”似乎不明白德军占领青岛,已经是挑起衅端,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政府昏庸无道,自欺欺人,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德军的霸道行径激起了中国政府中有爱国思想的官员们的愤怒,“素以爱国著称的山东巡抚李秉衡坚决主张以武力抗击德军”,电令章高元坚守防地,不准撤退,一面调集兵力,增援青岛,准备与敌决战。
但慈禧太后在主和派包围下,竟然电令李秉衡:“敌情虽横,朝廷决不动兵。若轻言决战,立启兵端,必致震动海疆,贻误大局。”为防止李秉衡抗旨,朝廷又火速下令解除李秉衡对山东军队的指挥权,致使武力收复青岛的计划流产。
在中德交涉期间,德皇一面电令青岛德军侵占胶州、即墨,扩大占地范围,一面组织远东第2舰队增援迪特利希。当德国远洋舰队驶近中国时,海靖突然推翻了几经周折才达成的解决教案的具体意见,提出租占青岛的无理要求。俄国也趁火打劫,借口与中国有盟约,以帮助中国反抗德国人的侵略为名,出动舰队来华,半道上顺便“租借”了旅顺口,还嫌不足,紧跟着又死皮赖脸地向大清朝廷要租借大连。在德、俄的双重武力威胁下,清政府彻底屈服。
1898年3月6日,光绪皇帝派李鸿章、翁同龢与海靖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德国租借胶州湾,租期99年;中国允许德国修筑胶州湾到济南和胶州湾经沂州府、莱芜到济南的两条铁路,沿线30公里可开采矿石;山东所有工程,德人有优先承办权等。从此,胶州湾及周边数十个村庄,共计513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十余万居民沦为德国殖民统治之下。
山东,中国北方一个尖尖地伸向太平洋的半岛,性格倔强刚烈的农民世代耕种的良田沃土,从十九世纪最后的时刻起,成了德国人在中华帝国的“桥头堡”。德国军队把德式铁路、德式洋房、德式教堂以及大批的德国传教士带到了中国的山东,这一切连同在村庄密布的广大乡村里身穿黑色袍服的德国传教士以及跟在传教士身后信奉德语解释的中国基督徒一起,形成了德国历史上一块东方“属地”的奇异风景。
此时的中国,自甲午之败后,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已率先被日本人戳破,西方列强原先对中国的实力仅存的一点疑虑和顾忌,已经全部有了答案:中国已经是一只无力反抗的待宰羔羊,避免不了招来列强吞食的命运了。
帝国主义争先恐后,纷至沓来。继德国之后是法国,仅仅在“曹州教案”发生一个多月之后的12月14日,法国海军上将古柏在南中国海和北部湾之间的海南岛上悍然升起了法国国旗。福建则归了日本。中国方面除了关着门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一番外未以任何形式表示抗议和谴责。12月29日,中国被迫同意沙俄事实上对旅顺、大连的军事占领,与之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紧接着,是中法《广州湾租借条约》签订。
大英帝国看到“后起之秀”们一拥而上,围着大中国五抢六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的首相索尔兹伯里认为,尽管英国人已经从大清帝国手中夺取到了远远超过其他列强的好处,但由于俄国人占领了旅顺口,德国人拥有了胶州湾,法国人控制了广州湾,而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英国人居然没有控制任何一个海港!
因此,这对英国的在华利益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而这样的一种现实是不可想象的。
于是,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日本一旦撤出威海卫,英国应该取得占领该地的优先权。
在反复的讨价还价之后,结局只能是中国政府屈服妥协,不仅乖乖地将香港岛附近的新界一大片土地租借给英国,光绪二十四年(1895)五月十三日,清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与英国驻华大使窦纳乐勋爵在北京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规定将威海卫及其附近海面,包括刘公岛、威海湾之群岛及沿岸10英里地方租与英国,租期25年,期满后经两国协商仍可继续延长。英国遂在威海卫设行政长官公署,直属英国殖民部。
1898年5月9日,在一文不少地拿到了《马关条约》规定的2亿3千万两白银赔款后,日本人不得不按约撤出了威海卫。但是,新升起在威海卫上空、宣示国家主权标志的并不是中华帝国的黄龙旗,而是来自英伦三岛的不列颠帝国的米字旗。
就算是座金山,也经不住强盗们这样五抢六夺呀,泱泱大中华,已经到了灭国亡种的边缘了!
1898年12月23日,当大英帝国驻香港皇家第24近卫师团的盖里斯·鲍尔上校乘坐英商太古公司的“威特”号客轮抵达威卫海卫军港时,纷飞的雪花中,浓重的夜幕正姗姗垂落下来。
鲍尔此行肩负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使命。而且,让他颇感殊荣的,这一使命是由索尔兹伯里伯爵用电报正式下达给他的。帝国首相委派他以指挥官的名义前往位于中国北方的一块和香港一样飘扬着英国国旗的土地上,组建一支具有历史意义的军队。
自从这一年的7月1日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签订之后,英方认为,一纸专条是无法完成对威海卫的殖民地统治的,对殖民地的占领和统治的唯一保证是军事力量的驻守护卫。况且租借威海卫的目的本身就是用于军事——为英国海军在远东建立一个军事基地——但是,当时的英国似乎什么也不缺,就是缺乏能够服兵役的精壮子弟。
其时,日不落帝国海外殖民地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327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的134倍。如此庞大的殖民地,都要派英国士兵去驻守护卫,小小的不列颠岛国哪有那样旺盛的人口繁殖能力?
何况,英国人又卷入了自拿破仑战争之后最大的一场国际战争,即为了抢夺南非的金矿和钻石而进行的布尔战争。布尔系荷兰文,意思是农民。英国军队和非洲农民的战争进行得很不顺利,伤亡惨重。后来在国际舞台上大出风头、当时只有25岁的一位名叫丘吉尔的英国士兵就被布尔们俘虏了,差一点丧命于那片不毛之地。
英国人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战争,已经向那里派遣了25万官兵,而当时英国陆军的总兵力不过只有35万。面对中国幅员辽阔的地图,索尔兹伯里首相想到了海外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在那里,英国人成功地组建了由印度人组成的为英国利益服务的军队。
于是,他想到了中国的威海卫应该成为另一个印度。
大英帝国钦命威海卫行政长官、威海卫历史上最著名的殖民统治者洛克哈特子爵已经接到了来自伦敦唐林街的电报。初来乍到的鲍尔上校因此受到了最舒适的接待。
在中国的领土上,利用中国的人力组建一支效忠于英国皇室的军队,这事无论如何也得给中国政府打个招呼才说得过去。打招呼的结果可想而知,中国政府强烈反对。交涉中,英国人对付中国官员的理由是,英国在威海卫租界内组建的是一支维护租界区内安全的军队,也就是说,英国人组建的并非一支严格意义上的军队,只不过是一支让中国人管理中国人的地方性的警察部队。英国人信誓旦旦地向中国政府官员承诺,招募仅限于威海卫租界地区,而且这支军队绝对不会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使用。
尽管中国政府的官员抗议激烈,交涉频繁,但是,1898年的清廷已经无力反对列强的任何要求。英国人在中国官员的一片反对声中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既定方案,开始了组建中国军团的步骤。
可是,考虑到这支同样为英国国旗的荣誉而战的军队毕竟不是由英国人组成的,鲍尔上校特意为他们设计出了一种有着独特样式的军帽,以此和英国军队有所明显的区别。
鲍尔上校肯定是受到了他在西印度多年征战生活的启发,因为他为中国人设计出的这种军帽带有明显的印度缠头式风格——上校的独出心裁影响深远,甚至给历史造成了重大的误会和残缺,在中国林林总总的正史野史以及不少参加过八国联军对华作战的军人的回忆录里,绝大多数都把中国军团当作了来自印度的锡克兵——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同胞犯下的罪恶与为英国主子立下的赫赫战功,也同样为历史所湮没。
他们的军装的确别具一格,军礼服是深红色的步兵短上衣,浅黄色的袖口、领子和肩章,红色马甲和两侧有四分之一英寸红色滚边的步兵裤,班长和翻译还发有高至膝盖的长筒靴。军礼服是呢料做的,与英国士兵的并无二致。训练服与作战服则是带铜扣的黄色轻质卡其斜纹棉布紧身上衣,颈部和手腕处收得很紧,袖章是红底金色。同样布料的暗蓝色的宽松裤从小腿至脚腕被蓝色的绑腿布带缠绕。红色的背带和红宽腰带。脚上是白色的袜子和厚厚的大头皮鞋。夏装又是一番光景,军裤换成了带有苏格兰山地师风格的短裙。他们清一色装备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每个士兵胸前挂有5个子弹袋,固定子弹袋的3条窄带由结实的棕色皮革制成。
短短两年后,由鲍尔上校创建、训练并指挥,由中国青年组成,的这支英国军队(亦称华勇营)参加了八国联军对大清王朝的作战。装备精良的华勇营不仅在租界区域里为英国主子看家护院,而且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北京之战时,仗着中国人面孔的有利条件,屡次完成特种作战任务(突袭尖兵与情报搜集),成了一支战功累累的奇兵——最先通过下水道进入东交民巷解救被围外国使馆人员的,正是华勇营。只不过他们所戴的印度缠头式风格的军帽造成了误会,导致与华勇营并肩战斗的八国联军官兵,以及西方历史学家们把这一“荣耀”,记到了印度锡克兵头上。
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七日,辛丑条约总算是签订了。像过去一次又一次和洋人打仗一样,咱中国人又输了个一塌糊涂。输了就赔钱好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正只要大权还在慈禧太后手里攒着,就没啥不得了的。
除了按照条约规定留下少数军队长驻中国,八国联军其余的部队纷纷开始拔寨归国。
9月13日,专门从威海卫刘公岛赶到天津塘沽港接中国军团的英国巡洋舰“罗曼”号缓缓靠抵威海卫爱德华码头。
威海卫行政公署在爱德华码头上组织的欢迎场面极其盛大隆重。行政长官洛克哈特登台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已经晋升准将的鲍尔也代表凯旋而归的中国军团讲了话。
英国人给予了中国军团极高的荣誉,不仅以政府的名义为中国军团树了纪念碑,立功官兵更被当成英国的英雄来崇敬。
1904年4月,被挑选出来的12名中国军团的代表登上了“威廉”号邮轮,代表中国军团前往伦敦,参加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
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颠簸以后,他们终于到达了伦敦,在白金汉宫,他们与来自印度军团、香港军团、新加坡军团、以及中东、非洲各殖民地的雇佣军中的优秀分子一起,受到了英国新国王的接见。
英国人以极为巧妙的方式犒赏这些忠诚不渝的雇佣军代表,授予他们极高的荣誉和勋章,以感谢他们对大英帝国流血牺牲作出的特殊贡献。同时也据此向所有雇佣军表明,只要为英国的国家利益竭尽全力赴汤蹈火,他们也同样能够享受到这一切难得的殊荣。
12名为英国效尽犬马之力的中国军人得到的回报除是每人一枚维多利亚女王勋章。
而此后事情的发展却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1905年8月英、日第2次签订同盟条约后,英国对日本的戒心解除,确定将威海卫作为一处不设防的军港,英国政府部分官员即以降低防务费用为由,提议解散中国军团。
至此,英国内外防范压力减弱,使中国军团失去了保留价值,作出了解散中国军团的决定。到1906年6月,这支雇佣部队最终被解散。
而眼下,何玉中、鲁芸阁、潘憨子、刘六儿等中国华工进驻的北大营,正是十余年前“华勇营”的驻地。统治威海卫的最高行政长官,仍然是那位在英伦三岛大名鼎鼎的洛克哈特子爵。
3、何师爷出手不凡
正月里梅花开喜迎新春,
闻听说大英国来招工人,
修铁路保马路整理房舍,
绝不派战斗事扛枪当兵……[1]
经由山东威海卫向海外输出华工,并非今日始,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初,英殖民地南非矿业开发面临大发展的机遇,英国商人纷至沓来,一时间南非开发热越烧越旺。随之,劳动力资源不足而制约着矿业的开发。于是,精明的企业家便把劳动力市场转向远东中国市场。相比较之后,最有利可图的是威海卫市场,比当时的香港更具有开发价值。利润一旦达到一定比例,便可以驱使许多人去冒险。何况威海卫是一个没有风险的地方。
1904年,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维瓦特斯兰矿业协会组织精干队伍,来威海卫进行为期十几天的考察之后,与威海卫英国洋行签署联合招募华工和在威修建华工营的合同,并迅速付诸行动。此事获得英驻威海卫行政长官洛克哈特的大力支持,他亲自到济南去拜会山东巡抚杨士骧,以求得在山东境内招工得到官方支持,很快便打开了通过威海卫招收华工的局面,当年就有2000多人被运到南非德兰士瓦金矿做工,并有几百名华工被运往日本统治下的韩国去打工。
1907年,威海卫殖民政府又把这种劳务输出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海参威、苏门答腊等地。之后,一直时断时续地延续到一战爆发之前。
在威海卫北大营,短短几天内发生的巨大变化简直连华工们自己都难以置信。他们除了享用免费供应的上等饭食,穿着统一配发的制服,剪掉跟随自己多年的辫子。更为新鲜刺激的是,他们已经开始接受初步的军事训练,要永远告别过去那种自由散漫的生活。
因为华工是直接在前线为协约国军队服务,他们不仅要接受军事化管理,还必须由英国教官带领,在北大营海边的沙地上,进行严格的队列和行军训练,每天早晚分别操练军事技能两小时,出操、跑步、走队列、紧急集合,军事体能训练、武器使用,一样少不了。
北大营里的训练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发美尔在他的第一次训词中就明白无误地告诫每一个中国人,半个月军事训练结束后,有资格留下的,才是大英帝国需要的合格华工。
从那以后,宽阔的大操场上每天打太阳升起到残阳西下,几乎是片刻不停地响彻着英国军官的口令声、呵斥声、军棍击打在华工身上的“噗噗”声,以及挨打者惊心动魄的惨叫声。
在最初四五天时间里,几乎所有华工都被训得走起路来趔趔歪歪,解大便也没法蹲下去。但是,为了不被赶出北大营,能够吃上这碗难得的洋饭,挣上多得来连他们想也不敢想的洋钱,再大的苦,他们也只能心甘情愿地咬紧牙关挺过去!
更要命的是英国教官除了在训练场上的严酷要求,还制订出许许多多让中国人很难适应的规矩。
英国军官在中国士兵眼中既是上帝,也是魔鬼。他们给中国人提供了好得来令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无法想象的生活条件,可是,他们在中国人面前时时事事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却让人无法忍受。
比方说,像吐痰这样的小事也明确地写进了内务条令之中:随地吐痰,违者责打5军棍;罚银5元。
英国人不单严管中国人的嘴巴,甚至对中国人的肛门也决不放过——洋人也讲究得真是太过分了,连供士兵们拉撒的公共厕所也修造得比中国大户人家的客厅还干净——条令规定:大小便后一律要冲洗便槽,违犯者处理与随地吐痰者同。
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和城市贫民,随地吐痰、到处拉屎撒尿习以为常,就连揩屁股自小就从来不知道要用什么手纸,竹片儿、土坷垃凑上去顺手一刮拉,也不管干净不干净就了事。祖祖辈辈都这样儿过来了,中国人不照样活得精精神神,活蹦乱跳,有模有样,可偏偏到了英国人这儿,就绝对不行了。
拿如此苛酷的条件来要求随心所欲惯了的中国人,这不是存心和咱们过不去吗?
当然,不少条令华工也是能够心悦诚服接受的,比方说保持宿舍、饭堂、操场的卫生,袜子、内裤要经常换洗,每天早起必须洗脸刷牙,穿着必须整洁。还有吃饭时严禁大声喧哗,吃多少拿多少,不准浪费粮食等等。华工刚入营的时候,违犯各种条令者如过江之鲫,英国人毫不留情,依照条令,有多少收拾多少,一律严惩不贷。
被罚得最惨的,是从威海卫当地招来的农家子弟潘憨子,还不到半个月,他当众被扒下裤子打了4次屁股,月银不够罚,把下月的也提前垫罚了5块。潘憨子拉屎撒尿加吐口痰丢了大把银子,心痛得差点一头扎进大海。众人都知道他家里穷,因为他每个礼拜天从早到晚忙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往家里担粪,一路上健步如飞,上午两担,下午两担。他是中国人里个头最高最大的一个,体壮如牛,力大无穷,饭量也特别惊人,别人一顿吃两三碗,他狼吞虎咽,能吃五六碗。
打小,潘憨子整天最惦记着的就是怎样填饱自己的肚子。他家住在离北大营五六里地的羊亭村,父亲除了做庄稼,也是乡间响器班子里的唢呐手,但凡有红白喜事,便带上他去挣几文小钱花花,他也偶尔能吃上一顿饱饭。
所以对他来说,能当上华工,就犹如从地狱登上了天堂。
潘憨子第4次被罚后悲痛欲绝,没想何玉中却主动送了20块银元给他。
有如此贵人相助,潘憨子当即就伏身倒地给何玉中磕头。
何玉中一把将他拉起来,豪爽说道:“无须如此,我一个人每月挣那么多银子,营里伙食又好,没啥用度,大家能聚在一起漂洋过海,也是缘分,相互帮帮,不过分内之事。”
潘憨子流泪抹眼地说:“何师爷就像那《水浒》里的及时雨宋江,憨子感你的情,今后何师爷有啥用着小人的地方,吩咐一声就是,火海刀山,俺也会往下跳!”
何玉中昔日在广州城里做生意时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奢侈生活,北大营里的伙食让穷家子弟们垂涎欲滴心花怒放,对他来说则无甚吸引力。他这人又特大方,特讲究摆场,晚上或是礼拜天常常把营里的一帮英国教官和管理人员约到威海卫老城去吃各种地方美食。百年老字号“丰盛园”的海鲜,“青瓦亭”的卤水鸭、豆豉鲮鱼炒干丝、五味牛肉常吃常鲜,庙沟一个日本老太婆开的寿司店里,生鱼片绝对是威海卫第一,令他们赞不绝口,百吃不厌。而养着许多日本妓女的“宝泉汤”,更成了他们经常去寻欢作乐的好去处。
没过多久,城里城外的中外老板们都知道北大营有个何师爷,是个出手阔绰挥金如土的大主儿。
何玉中喜欢游历,到威海卫没多久,便将这块弹丸之地了解得相当全面了。令他最感惊奇的是,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先进最时尚的西方文明与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东方文明,被生拉活扯地硬凑在了这一片狭小的海滩上,而且两者之间反差强烈,泾渭分明!
按照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7月1日中英签订的《订租威海卫专条》规定,清政府同意将除威海卫老城之外的威海全湾——包括刘公岛等附属岛屿——及沿岸10英里以内,陆地面积达640平方公里的地域租借给英国。却坚持把处于英国租借地核心部位的威海卫老城,依旧归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老城里不仅有知县衙门和几名身穿袍服的中国官员,还有二十来个身穿勇字号褂的中国绿营兵。这样一来,仍有个象征性地代表中国政府主权的衙门和老城由咱中国人掌着,咱中国政府觉着也就多少挽回了一些面子。
威海卫的中国官员既为体现出泱泱中华帝国的主权意识,也为了避免治下的中国百姓受到邪恶西方文化的侵蚀,曾采取了许多严格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禁止城里的中国人与城外的英国人交往。
但是,这样的封锁却收效甚微。
随着英国军舰和商人大批涌进威海卫,在老城外和与陆地咫尺之遥的刘公岛上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各样的设施和房屋,被坚固的古老城墙和手执刀矛的绿营兵丁禁锢在老城圈里的中国老百姓再也沉不住气了。因为,英国人可以带来大量的金钱和先进的技术,却不可能从遥远的英伦三岛带来足够的劳动力。大兴土木,就必须就地招募大批中国人为他们干活儿。英国人出的价钱令老城里的中国人欣喜若狂,蠢蠢欲动,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在中国官府的统治下祖祖辈辈当牛做马的老百姓居然会变得来这样值钱!他们不是官员,不仅不惧怕这样的诱惑,反而是趋之若鹜。高大的城墙与凶神恶煞般的绿营兵根本无法阻挡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渴望与追求,中国官员一觉醒来发现老城里的青壮年几乎都跑到城外去挣英国人的洋钱的时候,他们终于不得不顺应现实,与时俱进,丢掉用以自欺欺人的虚假自尊,下令打开城门,允许自己治下的百姓与英国人随意交往,互通有无。
老城四周的变化让城里所有的中国老百姓瞠目结舌!不久前坐着军舰和商船大摇大摆涌来的英国人仿佛是用一支巨大的神笔,在这片狭小的海滩上描绘出了一片绚丽斑斓的景致。许多从日本占领者手中接管过来的建筑物经过英国人的精心改造,很快变得来脱胎换骨面目全非焕然一新,展现在中国老百姓眼前曾经熟悉的土地已经变成了令他们眼花缭乱的崭新世界。威海卫很快便成了各国洋人们争相到来休闲度假的避暑胜地。
英国人除了大肆利用日本人留下的原有设施和建筑,许多当年中国人修建的老房旧屋也被他们派上了用场。悬挂着“威武堂”镏金匾额的北洋海军公所衙门(中国海军总司令部)被改造为英国海军酒吧。在甲午战败后服毒自尽的中国海军提督(总司令)丁汝昌的官邸被辟为陆海军军官联合俱乐部。过去泥泞不堪的公路,也被铺上了神奇的塞门德士(水泥),变得来光滑平坦,能照出人影儿来。
除此之外,大批具有浓厚英国本土特色的建筑也犹如搭积木般极快地拔地而起。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与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别墅,相隔不到200米,耸立于海边高地之上,濒临海滨沙滩,浓荫掩映,浅白色的格调,配以蓝天大海,别具异国情调。
大批英国商人也在这块异国土地上盖起了房子、修起了花园。洋人的房子盖得很别致,很精美,花园修得更特别,不仅有后花园,而且还有前花园。前花园修得尤其讲究,齐腰高的木栅栏,油上白漆,显得特别洁净;后花园也一样,绝不围高墙,开放式的,好像彼此争奇斗艳,故意让院外的行人欣赏。
为了给远离祖国的英国人提供精神慰藉的场所,老城南郊还耸立起了露石台天主教堂和有着十几名黑衣修女出入的宽仁修道院。每到礼拜日,教堂和修道院钟声洪亮,无数的英国海军官兵和携家带口的商人便汇聚到了这里,向他们心中的上帝倾吐心声。
北郊则为英国人在威海卫的统治中心,号称爱德华商埠,密集地分布着英国驻威海卫行政长官公署、大臣公事房、中国华工集中地北大营、华务司寓所、英国工程师住宅等林林总总的建筑。一些进入英国人的殖民机构从事白领工作的中国人,也极快地学会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
何玉中常请英国管理人员、军事教官去威海卫老城吃喝玩乐。
鲁芸阁、袁沛章、张继仁常常也能得享口福。
如果说城外是英国人创作的一幅浓墨重彩的西洋油画,老城里则是一幅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泼墨丹青。
穿过黑洞洞的城门,他们便犹如进入了一幅活动的画屏中。清澈见底的葡萄河穿城而过,河岸上酒肆青楼烟馆比肩而立,旗招飘飘。
被踩踏得锃亮的青石板路面上,车辕下挂着粪袋的驴车“吱呀”而行、头上摇曳着辫子的男人和身穿绚丽大襟迈动着三寸金莲的女人络绎不绝。
桥头处,两棵粗大的老河柳挺拔而起,柳枝低垂随风起舞,耳边时闻莺啼鸟鸣;树下一群妇女或洗衣或说笑,有孩童玩耍其间。那说笑声、棒槌声,不时溅起星星点点的水花;河水从清澈见底的河床上漫流而过,些许色彩斑斓的碎石点缀其间……
一道黑黝黝的古老城墙,隔出了两个近在咫尺的世界,城外已是汽车巨轮,电报机器,城里仍是沿袭了数千年亘古不变古色古香的东方美景。正如同中国百姓为英国人带来的神奇变化目瞪口呆一样,这种独特的东方美景,同样让西方人惊叹不已,恍若进入了令他们神往的世外桃源一般!
半个月军训结束,登轮之前,英国人为了便于管理,根据华工所属地区,分编成了平津团、直隶团、山东团、江浙团、西南团等。
经过半个月接触,对何玉中已倍加敬重的直隶人刘六儿、威海人潘憨子都舍不得和他分开了。关键时刻,何玉中用金钱结下的人脉发挥了作用,在英国教官和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刘六儿、潘憨子全都随他编入了西南团的四川营。
四川营的两名翻译,正是何中玉和鲁芸阁。
鲁芸阁可以留在平津团,也可以选择到西南团,但他最终决定和四川乡亲们在一起。他觉得离开平津团是明智的选择,在业务上被远不及自己的袁沛章压着是一件极其令他压抑的事情,四川不是有句俗话“宁当鸡脑壳,不做牛尾巴么”。
4、以工代兵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大清统治下的中国日益虚弱,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瓜分中国,连面积只有3万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比利时,都敢狮子大开口,向大清国租借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的甘肃省。当时的天津还有比利时的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比利时人索性将租界里的一条街道更名为“伊普尔路”,这是因为伊普尔是比利时的一座小城,也是一座蜚声世界的名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加来港是英法联军的补给生命线,伊普尔是加来港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成为英法联军在比利时境内唯一死守不撤的阵地。并且由于是德军首次使用化学武器的战场而载入了世界战争史册,所以在比利时人心中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比利时人不仅霸占着中国的土地,还掌管着大清王朝的天津海关。
何玉中对鲁芸阁说“中国政府对外是宣而不战,对内是战而不宣”,这话倒着实是冤枉了中国当时的执政者。
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带着想吞并塞尔维亚的野心,偕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遇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索,本是世代姻亲的欧洲各国皇族瞬间变得来你死我活,视同水火。政治家们趁机以新的合纵连横,重组政治格局与国际秩序。一个月后的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3日,奥匈帝国的同盟德国分别向俄、法两国宣战,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这场战争长达4年之久,前后被卷入战争的有6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在亚洲,中国趁世界大乱之际要求陷入战争的德国直接将山东权益交还,却遭断然拒绝,于是宣布保持中立。而在中国占有最大利益的英国,则希望日本能成为它在远东地区的盟友。
对青岛早有觊觎之心的日本趁德国陷入欧战而无力东顾之机,在英国的支持下,于8月23日对德国宣战,随即派海军封锁胶州湾。日军任命神尾光臣中将为司令官,调动了以第18师团为主力的陆军5万人,配备了数百门重型攻城重炮、山炮、野炮在内的火炮和多架飞机,从陆上进攻青岛。日本海军出动了第2舰队的60余艘军舰,由舰队司令官加藤正吉中将指挥封锁胶州湾和从海上攻击驻青德军,另以第1、第3舰队在南中国海域警戒和攻占德国在太平洋诸岛的殖民地。面对日本的进攻,德国总督瓦尔得克一面驱使数万中国人为其修筑临时炮台、挖掘壕沟工事、运送物资,积极备战。一面紧急召集在华的德国预备役人员到青岛参战,并将在北京、天津、武汉、上海、济南及胶济铁路沿线驻守的德国军队调往青岛。到战争爆发时,青岛德军总兵力已达4.5万人。
9月2日,日军主力在山东龙口强行登陆,侵占黄县、掖县、平度、即墨,以及胶济铁路沿线城镇,分路向青岛逼进。9月18日,日军一部又在崂山仰口湾登陆,击退德军警戒部队后侵抵李村,与南下日军会合。数日后,英军2000人亦在仰口登陆,加入进攻青岛的行列。9月26日,日英联军向青岛外围发起进攻,占领德军在孤山、楼山、罗圈涧、浮山等德军外围阵地,随后向德军堡垒线发起全面攻击。日本陆军以火炮猛轰德军各炮台,日海军亦从海上轰击各海防炮台。德军不甘示弱,各炮台一齐开炮,战斗十分激烈。双方飞机亦加入战斗,除侦察和轰炸对方炮兵阵地外,并进行了空中格斗,成为亚洲战史上的首次空战。由于德军防守严密,加上连日大雨,日军攻击未能奏效,战斗呈胶着状态。
10月31日是日本大正天皇的生日,日本称为“天长节”。是日,日军于此日向青岛德军发起总攻击。日本陆军炮兵在新登陆参战的海军重炮联队配合下,向德军各炮台、堡垒猛烈炮击。日本步兵向各堡垒群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集团攻击。德军依托坚固的堡垒拼死抵抗,各炮台亦向日军猛烈回击,战斗至为激烈。仅11月1日一天,日军就向德军阵地倾洒了1600吨炮弹,德军发射的炮弹数量亦与之相当。经多日激战,德军弹药日渐匮乏,炮台、堡垒损毁日增,火力逐渐减弱。
11月7日凌晨1时30分,日军敢死队趁德军极度疲惫之机,偷袭中央堡垒,经过激烈肉搏之后,中央堡垒陷落。德军遂集中全部炮火轰击中央堡垒,并组织军队反攻,企图夺回堡垒,但未能成功。日军乘势从前后两面夹击各堡垒,先后攻陷湛山、台东镇等堡垒。伊尔奇斯诸炮台随后相继失守。早6时,俾斯麦南炮台失陷。6时30分,俾斯麦北炮台亦告失守。至此,德军最后一道防线全线崩溃。
7时正,德军在信号山悬挂白旗投降。投降前夕,德军自行将炮台火炮炸毁,将所有军舰和浮船坞自沉于海中。
是役,德军战死500余人,被俘4000余人;日军死亡1000余人。
日德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夺取了其梦寐以求的青岛与威海卫的控制权,也在协约国中树立了新的地位,使其在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有了强有力的发言权。并进一步实施了其侵略中国的目的。而德国则失去了在青岛的殖民地,在远东的陆海军兵力也全部损失。这样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西线战场上的态势。
和10年前爆发于中国东北大地上的日俄战争一模一样,尽管中国宣布保持中立,却仍然难保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命运。
近70年来,这个古老国家的命运,已被欧洲列强的在华势力分割殆尽。而中国自身,也是政局动荡,国无宁日,一战爆发3年前的1911年,刚刚经历了辛亥革命,创建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作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同,因为两大交战群体在中国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包括青岛在德国人的控制之下,威海卫在英国人的控制之下,所以尽管欧洲西线战场远在万里之外,它也必然会涉及中国的利益。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为新兴的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国看到一战的爆发,旧的世界秩序虽已崩溃,新的国际体系尚未建立,促使列强长期以来在中国营建的均势机制濒临瓦解,从而为中国寻求国际化平等待遇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渴望积极进入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竭力争取改变对自己相当不利的旧的国际格局,所以一战爆发后,一批思想先进的中国精英看到了这场战争正好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改变自身处境的新的契机,登高疾呼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与新的世界文明的重建。
这时,新近兴起的日本视欧战的爆发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提供的千载难逢之机,日本正可利用列强在欧洲互相厮杀、无暇东顾之际,将中国沦为自己的后院。当时之中国固然积贫积弱,但矢志变革、立意维新是自甲午战争以来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潜流。这种一发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垮了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体系,并在中国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充满世界眼光及前瞻意识的一代新人,取代汲汲于“圣贤之书”的举人、进士,成为新社会的主导力量。以陈独秀、顾维钧、王宠惠、陈锦涛等为代表的社会精英,立志要一扫中国落后、贫弱之形势,推动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战爆发,导致近代中国首次有计划、有策略、有准备的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之举,并在1914年夏秋及1915年两度主动寻求加入世界大战,意欲乘机收回山东,进而收复自鸦片战争以来不断丧失的国家主权。
可恨的是,力图乘机成为东亚霸主的日本,竭力阻挠中国的参战计划和复兴图谋。博弈的结果是,日本的反对导致中国的参战谋略胎死腹中,未能得已付诸实施。
参战受阻,虽然使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大战略一时受挫,但中国的雄心并未因此消沉。特别是在日本于1915年初向中国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2],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参与一战的决心更为坚定、迫切。因为中国知道,倘不如此,中国迟早只能沦为日本的附属国。
主导中国外交的新一代政治家思考以新的谋略来阻止日本阴谋得逞,并帮助中国同协约国加强联系,以实现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及成为平等一员的外交大战略。向协约国派出华工,就是在这种悲情氛围中催生出来的锦囊妙计。
中国北洋政府的决策层中,力主参战者大有人在。
首先提出这一谋略的,是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梁系广东人,袁世凯的高级幕僚,权力极大,凡是外交重要事件,他都可以参与一切。又由于长期手握财政大权,使他同时获得了“二总统”和“梁财神”两个绰号。此君在政治上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竭力主张以战争手段来谋求国家地位的上升。
梁士诒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颇为关注,并认真研究一战对世界格局及中国命运的影响。早在1914年8月,战争烽火在欧洲刚刚燃起之际,梁以其独到分析,预测一战对国际格局、中国前途影响深远,呼吁中国应该当机立断,主动参战,并预言德国寡不敌众,决不能久胜,中国因此可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此举一可收复青岛山东,二可帮助中国加入战后和会,分享国际论坛,参与国际新格局的建设。
概言之,参战有利中国长远发展及大战略。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到1915年时,梁氏更是认为协约国必胜,主张中国一定要把握时机,争取适时参战。
正是基于以上判断,梁士诒的“以工代兵”计划孕育成熟,并在1915年开始推行。这年夏天,梁和他的得力助手叶恭绰首先向英国兜售华工计划。根据英国驻华公使馆武官鲁伯逊向英国国防部呈递的报告,梁在1915年6月同英国接触,提议中国向英国派遣30万华工并装备10万支步枪。这些华工由英国军官指挥,驰援欧洲战场。
令梁士诒失望的是,已经和日本结盟的英国对其计划并不热心。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称中国的“以工代兵”策略纯属天方夜谭。英国国防部也认为“利用中国人作战或做工的提议不可行”,因为无论选择作战或做工都会导致中国成为协约国一员,从而改变大英帝国在华势力范围,从政治上考虑是“不可取的”,英国因此断然拒绝了梁氏的提议。
然而,英国的冷遇并未使梁士诒放弃他的计划,他将华工计划略做修改,转而同法国接洽,修改后的计划中不再有“武装华工”的字样出现。此时法国因战争伤亡过重,兵源无以为继,也在考虑利用华工的问题。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法国立即接受梁氏提议,马上成立陶履德招工团,专司华工招募事务。
1915年底,陶履德打着农业开发的旗号来到北京,其真实身份是法国陆军中校,真正目的是与北洋政府密谈华工招募事宜。
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既想摆脱大清不断与西方列强签署屈辱条约的历史,又担心国力不济而引火烧身,最终采取“以工代兵”的方略,首先是默许法国在中国招募华工赴欧间接参战。达成协议后,梁士治控制的惠民公司专门负责招募和运送华工。
按照华工与法方签署的契约,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挖战壕、掘地洞、修铁路、抬担架、分拆炮弹、清洗火车头、清理战场(掩埋尸体、排雷)、后勤支援(生产、搬运军火)和战后重建,并不直接参加战斗。华工中的石匠、铁匠、瓦匠、鞋匠、铜匠、银匠等,则从事特殊工种。
华工赴欧有两条线路:一路向东,乘船走日本,渡北太平洋,抵达美国或者加拿大西岸,转乘火车,再在美国和加拿大东岸乘船抵达欧洲,其间一律关在轮船的底层货舱或火车的闷罐子车厢内,吃喝拉撒全在里面,以防止逃亡;另一路向西,乘船走南海、印度洋、地中海,抵达法国马赛港。两个多月的行程中,华工既要忍耐风暴的颠簸,更要凭运气逃脱德国潜艇的袭击。
1917年2月24日,德国潜艇在地中海用鱼雷击沉了法国“亚瑟”号轮船,死亡平民旅客900多人,其中华工543人。在“亚瑟”号惨案发生前,华工招募没有实行登记造册,他们只有“CLC”(华工团)标牌和编号,官方没有他们的姓名和籍贯的记录,因此遇难的华工无法留下任何痕迹。[]“恶瑟”号惨案发生后,中华民国政府下令,华工招募必须实名登记造册。
1916年9月,欧战西线战场英法联军对德发起的“索姆河战役”整整打了3个月。这是一战时期改变战争走向的关键一仗,在世界战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战争由势均力敌转向德军丧失主动权。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双方都在拼老底。仗打到如此程度,关键在于后续部队能不能跟上。法国军队有首批中国华北劳工的输入,战场形势明显好于英国军队。
民族危机压倒一切,此时,一向对中国劳工参与欧战存有戒心的英国政界和军界不得不迅速调转方向,仿效法军的做法,加紧到中国招募劳工,以解燃眉之急。
英国在一开始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以工代兵”深具戒心并不奇怪,英国人的心态在朱尔典发回英国外交部的报告中评价梁士诒的华工计划是这样写道:“在我看来,中国新一代政治家致力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及在战后拥有发言权。如果这一目标不能保证,他们是不会同意其同胞驰援欧洲战场的。”
英国作为在中国拥有巨大不平等权利的国家,是不愿看到因中国国际地位上升而丧失这些特权的。由此可窥英国为什么起初对梁氏的“以工代兵”计划进行排斥。
然而,当战争打到1916年夏季时,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和以德、奥为代表的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经过两年的较量,主力战场再次转入西线。德军对法军实施了“凡尔登战役”,英法联军则对德实施了“索姆河战役”。战事吃紧,双方兵源不足,特别是英法联军在兵源和保障上出现严重危机:一方面,战争残酷造成伤亡巨大和兵源锐减;另一方面,人民厌战情绪严重,消极避战甚至弃国携家出走的现象越演越烈,也极大地恶化了劳动力资源奇缺的局面。
前方告急,后方束手无策,英、法两国的军政长官们急得团团转。他们迅速把目光转向墙上巨大世界地图的东方。尤其时任英国军需大臣当年出任英国首相的劳合·乔治那鹰一样的眼睛像雷达一样,不停地扫描着东方中国的位置,并迅速聚焦于北方沿海的英租地——威海卫。
索姆河一战使英国元气大伤,英国的处境已经相当危险。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力量保证生存、缓解人力资源的匮乏,成为英国政府的当务之急。至于如何处理中国的国际地位,大英帝国求助中国人的尊严受损等考虑,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严峻的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一改初衷,从拒绝中国的参与到主动向中国求援。得到中国政府同意后,劳合·乔治因此同意“在法国及其他战区使用华工”。1916年8月14日,英国正式通知法国关于英国远征军在法国使用华工的法案。
作为盟国,英国除调遣军队赴法国战场参战外,还要抽调人员到法国从事战勤事务,给英国带来了巨大伤亡。面对国内日趋高涨的反战情绪,英国政府最大苦恼是拿不出人来打仗。因而到中国招募劳工,是摆在英国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中国工作的各驻华机构,把招募华工,视为了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
时间紧迫,欧战告急。连日来,英国驻华公使馆里电话、电报不断。英殖民部、外交部、陆军部,等等,天天来催招募华工之事。急得朱尔典公使团团转。
为了尽快招募到大量华工,英法两国公使甚至向中国政府承诺,“如果中国参战,战争结束后将以大国相待”。
注释
[1]笔者注:引自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战华工蒋镜海所撰《十二月歌》。
[2]笔者注: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无暇东顾之机,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袁世凯,递交了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这些条款称中日“二十一条”。
[3]笔者注:2010年4月至8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市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以铲代枪”的展览,再现了当年15万华工远涉重洋、参加欧战的经过。展出的其中一张邮封自广东柏塘寄出,上面盖有中国、外国共计21个邮戳,最终也没有落到收信人王国璋的手中,真实地反映了背井离乡的华工生死两茫茫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