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人在日本:温籍华侨华人口述历史
- 郑乐静
- 10019字
- 2020-06-28 09:52:34
第一节 我的香港护照
受访者:潘鸿江,男,1962年出生于温州市
采访时间:2009年11月26日
采访地点:静冈县
采访者:郑乐静
录音整理:杨维波,王小丽
文稿编辑:郑乐静
(一)我的爷爷
采访者:潘先生您好,我特别想采访您,因为你们家族在中日友好关系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现有的资料中关于在日本的温州人的介绍特别少。一般就提到三位人物,其中一位就是潘岩法。
受访者:潘岩法,对。你见到他了吗?
采访者:另一位就是您父亲。
受访者:他的爸爸(指潘岩法)在温州是有名气的,华侨中学就是他爸爸出钱成立的。
采访者:关于您爷爷,我手头的这两份材料写的内容不一样,您看一下是哪一份的比较准确?这份材料写潘进法先生是1922年来日本。另一份材料写他是1927年来日本。
受访者:1922年是对的。
采访者:1922年来的日本。按照这里写的,前5年他是打杂工,从贩卖雨伞到开小面店。您爷爷从大阪上岸后去了哪里?
受访者:从大阪上来以后,就跑到东北,仙台那边。
采访者:先去了仙台?
受访者:在东京是不行的。第一,大地震。那时候地震,这个在温州想也想不到的。
采访者:那是从大阪直接去的仙台呢,还是在大阪待了一段时间?
受访者:肯定是要待一段时间的嘛,这个我也不知道。从大阪进入日本的事我爷爷跟我说过。他是坐船来的。
采访者:那您爷爷来日本之前,在这边有认识的人吗?
受访者:没有没有。
采访者:也就是说您爷爷出国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去哪个国家都行,是这样的吗?
受访者:那时候,这事他也没有说。好像是说那个时代跑日本是最安全的,听说是这样。
采访者:是相比欧洲来说吗?
受访者:与欧洲比的话,日本是最安全的。那时候温州人来日本是不多的。当时是跟青田人一起的,你知道吗?为什么呢?原因是这样的。青田人那时候,来日本是很多的。现在在青田当地的山上会说日语的老人很多,你知道吗?
采访者:有资料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很多青田人和温州人来日本,但是到1923年大地震的时候……
受访者:回去了。
采访者:对。
受访者:所以肯定是,因为青田那边以前是温州管的嘛。肯定是那个关系(温州人跟着青田人)跑到日本。
采访者:也就是说看到青田人,有这么多人出去,您爷爷也跟着过来?
受访者:对。肯定是这个意思吧。那不是一年嘛,第二年,第三年,跑到日本比较多。
采访者:那时候您爷爷是一个人出来的吗?
受访者:不是一个人。
采访者:和亲戚?
受访者:不,大家好多人的。去山梨县的也有的。他们人都不在了。还有林叶通的爸爸也是一起的。
采访者:您爷爷和林叶通父亲是同一条船过来的?
受访者:是不是同一条船就不清楚了。
采访者:同一时期?
受访者:好像是同年进日本。同一条船,十几个人进日本是进不去的。还有呢,滨松也有个青田人嘛,他们都一起的。我跟你说啊,那时候静冈的华侨总会,就是温州人搞的。
采访者:这份资料里也提到了静冈县华侨总会,说您爷爷是带头人,发起人。写着1943年成立,然后1943年到1967年任副会长。
受访者:对,对。所以那时候都是温州人。
采访者:像您刚才说的,您爷爷先到仙台,后来是怎么转到静冈的呢?
受访者:原因是静冈这里的天气跟温州差不多,是很温暖的一个地方。静冈是日本一个温暖的地方。大概原因是这个吧。还有水好喝,主要是水。
采访者:哦,是吗?
受访者:还有富士山,最大的原因还是暖和。暖和,这是最重要的吧。
采访者:那您爷爷来了这边,先是卖东西还是?
受访者:开头呢卖肉的,肉店。
采访者:在仙台开了肉店?
受访者:没有没有,在这边(指静冈)一开始是卖肉的,肉店。
采访者:哦,在静冈先是卖肉,在仙台是做什么呢?
受访者:仙台我不知道,但是仙台那边呢找了老婆,日本的奶奶,带过来,一起过来。
采访者:哦,在仙台结的婚?
受访者:那时候就是结婚嘛。
采访者:您能回忆起来他具体是哪年来静冈的吗?
受访者:是1944年啊,1945年左右,来沼津吧。1945年已经在这里了。开始是开肉店。
采访者:万来轩一开始就是肉店?
受访者:不,不。开始是肉店,是没有名字的,是他个人的。
采访者:然后到了1947年开了万来轩?
受访者:好像是的。
采访者:万来轩是面店还是中华料理店?
受访者:中华(料理),一开始是拉面店。拉面店里除了拉面,定食什么都有的。以前日本的拉面店里面咖喱饭也有,猪排饭也有,鸡肉鸡蛋盖饭也有的,说是拉面店,其实就是食堂,简单地说。
采访者:然后慢慢转型成中华料理店?
受访者:对对对。但是真正转成中华料理,是我父亲来了以后。
(二)我的父亲
采访者:您爷爷下面有几个孩子?
受访者:我爷爷就2个嘛。
采访者:除了您父亲还有?
受访者:潘宝元嘛。已经不在了。
采访者:他也在日本吗?
受访者:他在日本过世的。
采访者:您父亲大还是潘宝元大?
受访者:我父亲大。
采访者:这份资料介绍,他们两位都是出生在温州老家。
受访者:对。我爸爸还有个哥哥的。
采访者:还有个哥哥?
受访者:在中国12岁的时候死的。好像。被洪水冲走了。
采访者:所以真正意义上您父亲(潘宝吉)是您爷爷的第二个孩子?
受访者:对。一共3个男孩子。
采访者:关于您父亲的介绍,这份资料写的是1964年由香港来日本。
受访者:对。这事很简单了。1962年去香港。
采访者:1962年?
受访者:1962年8月去香港。
采访者:那时候去香港容易吗?
受访者:那时候,香港有很多温州人的嘛。是谁我忘记了,我们住的那个华侨新村里面有一个香港的,很有名的人,是个老板,都是他帮忙的。在香港等着来日本等待了1年多嘛,都是他帮忙的。也是我们家隔壁的人哪。姓什么我都忘记了,我去香港的时候也是他帮忙的。我爸爸来日本是1964年,是对的。从深圳那边去香港是1962年8月份。
采访者:您父亲1962年去了香港,然后在那边等了2年,1964年来的日本。
受访者:嗯,1年多一点吧,反正是。
采访者:那您父亲来日本以后就直接来静冈?
受访者:是的,来这里,万来轩。为什么呢?我爷爷这边没有男孩子。只有2个女儿。
采访者:就是跟这边的日本妻子有2个女儿?
受访者:嗯。日本以前也是,按照传统这个店是传给男孩吧。
采访者:那您叔叔是什么时候来的,是一起来的吗?
受访者:他不是。他是中日建交了以后来的。
(三)我的故事
采访者:潘先生,能否介绍一下您当初来日本之前和来日本之后在这里的创业经历?
受访者:我是1974年过来的。我一开始就是第一年在中华学校,横滨的。
采访者:1974年那时候,您是几岁?
受访者:我是1962年生的嘛,12岁来日本。
采访者:12岁来日本以后,先在中华学校读1年的书。
受访者:对。学日语嘛,也学中文。“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普通话谁也不会说的。所以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发音都不标准的。
采访者:您那时候能出国吗?
受访者:跟我爸爸一样的。我跟你说,我出来的时候,我现在还没忘记。毛主席语录我现在都还会念的,不会忘记。出来的时候,也是从深圳出来的。
采访者:哦,您来了以后,中华学校是在横滨,那您进的是咱们大陆系的学校?
受访者:嗯。
采访者:读了1年以后呢?
受访者:到这边日本人学校读书。
采访者:直接转到日本的学校从13岁开始读?
受访者:上中学。我是小学六年级在那边的(指中华学校)。我来的时候是1月份,那时候还是11岁嘛,正好在中国是读五年级的。来日本是六年级嘛,所以到中华学校刚好六年级是4月份开始的嘛。所以正好1年嘛。所以13岁读中学嘛。
采访者:12岁读小学六年级,中学是日本人的中学?
受访者:对。以后一直在日本学校了,一直到大学。
采访者:大学毕业后呢?
受访者:大学毕业后就在日本公司上班。我一开始是做冰箱的。
采访者:在制造冰箱的公司上班?
受访者:嗯。在东芝。
采访者:东芝?
受访者:嗯。东芝的转包公司。毕业那会儿,我已经内定好了在东京一家贸易公司的工作。我父亲叫我回万来轩,我哥哥那时候还没来。大学一毕业,就叫我继承万来轩,叫我弄中华料理。
采访者:大学毕业就叫您回来继承万来轩?
受访者:对,对。叫我回来。我到日本公司上班了,不想回来。那时候还年轻呢。
采访者:您在读大学期间,您父亲就叫您回来,对吗?
受访者:一开始就叫我不要上大学。他知道我不喜欢学习。
采访者:您刚才说的东芝的转包公司和东京的贸易公司不一样吗?
受访者:不一样,东京的这家贸易公司在上大学的时候已经定了。也就是现在说的内定,是野村贸易的一个公司,毕业后上了半年班。
采访者:在东京的贸易公司上了半年班?
受访者:嗯。之后呢,那时候怎么说呢,还是因为人的性格的关系啊,还是有一点中国人的脾气,跟日本人相处不习惯。
采访者:然后转职到东芝?
受访者:嗯。东芝下面的一个小公司,现在这两家合并在一起了,以前是分开的。为什么去这家公司呢?那个时候正好东芝在西安,中国的第一个日本电视的公司啊,就是在西安那边搞的,东芝。那时候叫我当翻译,所以我就进了这个公司。
采访者:您妈妈是西安人?
受访者:我妈妈是郑州人,西安长大。我爸妈是在西安认识的。我哥哥和姐姐是在西安出生的。
采访者:那您是出生在……?
受访者:我是在温州出生的。
采访者:您父母是回到温州以后再生您的?
受访者:对,对。
采访者:刚才说到您进东芝。也就是说您1985年毕业,进了这家贸易公司,做了半年,然后转职到东芝,然后呢?
受访者:1993年10月1日成立自己的贸易公司。
采访者:您这家公司成立的时候是以您父亲的名义成立的?
受访者:成立是我父亲,但是股份是我最多的。为什么呢,那时候我当老板,还年轻,才三十几岁。
采访者:股份您最多。
受访者:实际上都是我自己出钱的。我父母是不会给钱的人。我是做贸易的,中国各方面,用我爸爸的名义开公司的话,更加好,更有信用。
采访者:您一直是在做跟中国有关的贸易,一直做到现在。公司有什么变化吗,从一开始到现在?
受访者:公司没什么变化。我是学化学专业的,将来是想做环保方面的,所以现在有点开始在做了。对处理污水这方面很感兴趣,特别是我在大学阶段是研究处理污水的。
采访者:那您是去年(2008年)开始做污水处理?
受访者:污水处理那些原料也运得不多,多多少少做过。
采访者:那您公司开始做污水处理是什么时候?
受访者:我这个公司没有做。我另外开了一个公司,我是国外的管理人嘛。去年(2008年)才成立的。
采访者:去年(2008年)在国内成立这家新公司?
受访者:在日本。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和日本人一起的。
采访者:除了您以外,其他都是日本人?
受访者:嗯。都是我自己的朋友啊。
采访者:那您现在是日本人朋友多还是中国人朋友多?
受访者:我是日本人朋友多,说实话。为什么呢?我这个人,你看出来,应该知道的。温州总商会的话,他们交流很多的,是不是?同乡会的话,他们在东京,我在这边交流不是很多;另外呢,他们是30多岁,20多岁,我是40多岁的,我这个年龄层的人不多的。
采访者:在日本的40多岁的温州人不是很多?
受访者:快50了。总商会是年龄差不多的人很多,但是同乡会里面,我是算年龄比较大的。
采访者:同乡会太远不方便,另外也有年龄差距。
受访者:年龄有差距的,另外也比较远一点啦。这边的话,不方便。另外静冈的话,温州人不多。
采访者:静冈的温州人大概有多少?
受访者:就我们一家人吧,别的没有吧。还有几家,都去东京、名古屋了。这边生意不好做。
采访者:哦,就剩你们这一家。以前多的时候大概有多少人?
受访者:多的时候,就是那些研修生啊,留下的嘛。
采访者:就是您父亲牵线的浙江省来静冈的研修生项目?
受访者:对,对。那以后跟这边的人结婚的啊,那些有几个留下来的。
采访者:有几十人?
受访者:没有,只有两三个。那个做打火机的姓什么来着,他就是第一批的研修生过来的。过来以后,看了日本的那个100日元的打火机,回去模仿做打火机,后来发财了。他是第一批研修生来这里。研修生是我父亲开始的,整个日本。跟浙江和日本,日本和中国,省和省友好开始,浙江省和静冈是第一次,以后友好城市什么很多的。那时候我父亲帮了很多忙。那时候办好以后,把温州的5个人,另外我的那个东芝下面的公司的5个人,一共10个人,派来,第一批,干了3年。那时候的签证是半年签一次的,所以3年要签六次。那时候工资是3万日元一个月,算高了,那时候日本人一个月才5万多到6万日元。
采访者:第一批来就待了3年?
受访者:嗯。
采访者:之后是每年来一批呢,还是3年后回去一批再来新的一批?
受访者:这3年以后,日本整个就开放了嘛,就是他们自己搞了。就是第一批,中国有专门办劳务输出的嘛,浙江的话现在也有的,温州的话是外事办嘛。
采访者:就是说您父亲促成了第一批研修生项目以后就是他们自己弄了。
受访者:嗯。那时候这边的人对这些研修生的印象很好的。去哪里工作都是说中国人,很好很好,这样的。
采访者:您太太也是温州人吗?
受访者:嗯,太太也是温州人。
采访者:那您孩子都是中国国籍吗?
受访者:不是。老婆他们都是日本籍的,只有我一个人是中国籍。这是我们家的传统了。这是我父母的、爷爷的传统。
采访者:不准入日本国籍?
受访者:他没有这么说,但是……
采访者:就是你们家族中的男性都没有入日本籍。比如爷爷、爸爸?
受访者:对,哥哥也是。
采访者:那您孩子是2个男孩?
受访者:我自己是有3个孩子,还有一个是在我家长大的,比我家3个孩子都大。但是现在已经分开了,他已经拿到日本国籍。他一直是在日本的,也是叫我爸爸的。
采访者:哦,除了这个养子之外,您自己的孩子是1个儿子加上2个女儿?
受访者:嗯,1个儿子,2个女儿,儿子大。
采访者:那您以后也不会“归化”吗?
受访者:绝对不会。
采访者:您现在已经是“永住”了?
受访者:来了以后就马上“永住”。那时候不一样的,到了以后,到市政府就可以马上办“永住”。以前跟现在不一样的。
采访者:那您的孩子都是在日本出生日本长大的?您跟他们交流是用什么语言?
受访者:和2个女儿用日语,和儿子用普通话。
采访者:不讲温州话?
受访者:大的(养子)是从中国来的,年龄比较大的,能说的,没问题。我自己的那个老大呢,现在都没说中文了。以前会说一点,现在就拼音会懂,就拼音没忘记,听能听懂些,差不多60%能听懂吧。但是,说话说得快的话就听不懂了。那2个小的,2个女儿不行。
采访者:2个女儿都听不太懂普通话?
受访者:嗯。
采访者:儿子上的是中华学校吗?
受访者:没有没有。他在温州学过几个月的拼音,小学的时候,只学过一次,3个星期。拼音不会忘记,真的。以后,他自己想学的话,很快的。听力是有的。另外一点,我们不在横滨。在横滨的话,中国人很多。有时候我叫他去横滨学。为什么呢,横滨学校以前有宿舍的,1987年以后就没有了,没有宿舍的话,这里每天坐电车来回就太远了。另外我们这边没有什么中国人。我们夫妻两个人都很忙的。
采访者:没时间教他们?
受访者:这也是一个比较后悔的事,真的。但是孩子他自己真想学的话,比日本人是快的。
采访者:那倒是。
受访者:在家里我们夫妻说普通话、温州话,所以孩子们对中文的听力比日本人还是好的。
采访者:那您的孩子以后可能就在日本发展?
受访者:这个应该是在日本发展。养子是不知道,因为他父母在中国嘛。
采访者:您有让儿子继承公司的想法吗?
受访者:没有没有。时代不一样了。他是从小学开始一直踢足球的,所以你叫他学习也没用,他想当小学的老师。去年(2008年)东京学艺大学没考上,明治大学已经考上了。但是他就是要上东京学艺大学。差50分嘛,他地理不行,地理只有32分,总分801分,听说学艺大学要850分的。静冈大学就可以进了,750分,也是国立大学。他不愿意上,想要离家远一点,在静冈大学读的话,太近了。自己想独立。
采访者:他现在人在东京?
受访者:现在在预备学校。快考试了。在东京的,很远很贵啊,新干线的车费3个月就要17万多日元。
采访者:您现在只有小女儿在身边,那大女儿呢?
受访者:在学校里,在这边专门画东西的。就在这附近,很近。女儿不能离开太远。
采访者:那您以后是选择落地生根还是落叶归根?
受访者:落地生根吧。我是这个想法,所以不改国籍。居住地和国籍是两回事。自己的孩子都在这边嘛,以后老了以后,有了孙子啊。自己的心还是在国内的。简单说,我爷爷走之前一个星期,那时候我还在读高中,我每天陪着他。他在弥留之际就说自己小的时候怎么样的,想回中国。都这样跟我说。我老了以后也肯定和爷爷一样。
采访者:也就是说观念中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但是现实生活中会选择日本。
受访者:我一个人回温州谁照顾我是不?没办法,但是心还是在中国的。我去哪里都是说自己是中国人,不说华侨的。我一直说自己是中国人,或者我就说自己是温州人。
(四)其他家人和亲戚
采访者:您哥哥是什么时候来日本的呢?
受访者:好像是我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哥哥原来是在温州的华侨饭店炒菜的。为什么?我叔叔就是在华侨饭店里面炒菜的。所以我们小时候在温州吃的东西比你们好的。为什么?华侨饭店里面有吃的。每次去里面的话,叔叔会给东西吃。另外洗澡啊什么的,里面都很好的。水果很多,游泳池也有,所以在中国是没有苦过的。
采访者:能否介绍一下您叔叔?
受访者:叔叔的话,我不是很清楚。
采访者:那他来日本也是通过亲戚的关系?
受访者:嗯,也是通过我爸爸来的,也是开餐馆。他呢,我不是很懂。因为在沼津的时候交流很少。所以你这个还是问我哥哥和妈妈比较好。
采访者:那您姐姐现在也在日本?
受访者:姐姐在三岛,跟日本人结婚了。姐姐是日本籍。
采访者:那您妈妈……?
受访者:妈妈是中国籍。
采访者:那您妈妈来日本的时候……?
受访者:跟我一起来的。我姐姐、我、妈妈3个人一起来的。
采访者:您哥哥是后来才来的?
受访者:好像是跟年龄有关系的,好像是能否来日本跟几岁有关系的,所以我哥哥没有来。那时候我是12岁嘛,我哥哥比我大,16岁了嘛。
采访者:那您姐姐那时候几岁?
受访者:14岁。
采访者:他们经常回国吗?
受访者:我姐姐哥哥回国不多的。为什么呢?餐馆很忙的。
采访者:您哥哥也在开中华料理店?
受访者:就是我爸爸开的那个,他来继承嘛。
采访者:您姐姐和哥哥一起开餐馆?
受访者:不是,我姐姐跟日本人结婚了。
采访者:那您姐姐是专业主妇?
受访者:不是。在做化妆品,一直干了30年了吧。现在是店长,店长当了15年多了。
(五)静冈县华侨总会
采访者:您能介绍一下静冈的华侨总会是怎样的一个组织吗?
受访者:静冈的华侨总会开始的话,就是我爷爷那个时候筹备起来,后来我爸爸当会长嘛。
采访者:资料上写着您爸爸从1967年开始当理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副会长的?
受访者:我爷爷不当了以后,我爸爸当理事的。
采访者:对,1967年开始当理事。
受访者:当副会长好像是1980年,后来他当会长是1987年左右。
采访者:那您爷爷一直是副会长,您爸爸是从理事一直当到会长。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华侨总会的?
受访者:我是1995年开始当理事,2000年当副会长,2008年当会长一直到现在。
采访者:现在静冈华侨总会的成员有多少人?
受访者:现在才11个人,而且平均年龄都70多岁了。我是最年轻的。不行了已经,他们很多都是住在医院啦,有些不会说话了,年龄都很大了。现在他们的孩子都入日本籍了。
采访者:华侨总会是以老华侨为主?
受访者:对。
采访者:他们的孩子都不愿意加入?
受访者:对。很少。为什么呢?原来的华侨总会是我们大陆的人才能进的。所以这11个人都是大陆的。
采访者:中国台湾籍和日本籍都不能加入?
受访者:现在倒没有这个规定,但是他们不愿意加入。时代不一样了,这些孩子们都是日本出生,日本长大,以后都不跟父母住在一起了,老婆都是日本人,所以都不愿意加入华侨总会。
采访者:那这11个人中,温州人有几个?
受访者:现在是3个人。现在静冈还算好的,四国那边的话,一个人都没有了,只有一个会长。所以现在嘛,都是新华侨。
采访者:这份资料里写的华侨总会里,李振生是台湾人?
受访者:不,是山东人。他是我爸爸不当会长以后,当会长的。他已经86岁了,话都不能说了,他住在富士的。他当了10多年的会长。我爸爸是当名誉会长的。
采访者:您现在作为会长,您觉得静冈华侨总会会有怎样的发展?
受访者:我作为会长,今年(2009年)简单地说,我负责召集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嘛,最后只有我们2个人去参加,其他的人都在电话里说,你们去吧,我们身体不好。所以只有2个人去了。他们都不行了,他们的儿子们也都不来。
(六)其他零星记忆
采访者:我在查温州人的历史,特别是1923年前的历史是有的,1923年以后可能来日本继承家业的温州人也有,就比如您的家族。上次去同乡会聚会时见到的大部分是新华侨。您觉得是有断层,还是我没找到更多像您这样的家族?
受访者:有断层吧。
采访者:哦,中间没有人来日本。
受访者:温州人是没有来。
采访者:1949年到1978年之间是不是没有什么温州人出来,像您是1974年出来的,是比较特殊的?
受访者:我是比较特殊的。真正来得多的是1976年以后吧。所以总商会那些人来的都是1976年以后的。我是最早的。1976年以后来的都是他们父母呀爷爷在日本的。我知道一个温州人是1918年来的嘛,后来有几年温州人在日本很少,被日本人杀了好多。
采访者:嗯,1923年。
受访者:我有一次回国,去青田什么村我忘记了,现在还有8个人,都86、87岁了吧,哎呀,那些人日语说得真好。我上次去是3年前,我在那边看那个印章,青田石,把日本人带去的时候,那个老人看着我,对我用日语说:“日本人?”啊,怎么年龄那么大的人会讲日语?我跟他谈了1个多小时,他不让我回去。一直在问现在日本国内怎么样。
采访者:他们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被送回去的。
受访者:嗯。还有几个在瞿溪的。是从青田那边过来住在瞿溪的。那边也有几个,现在在不在我都忘记了。那是10年前的事了。
采访者:您觉得在这边的温州人大概有多少?
受访者:研修生算里面吗?
采访者:算。
受访者:留学生不算的话,在整个日本大概有两千多的温州人吧。但是里面是中国籍的话,我看只有一半差不多吧。很多都入日本籍了。特别是女的,跟日本人结婚的比较多,所以入日本籍。如果把整个家庭算里面,孩子啊,妻子,要超过五六千吧。第二代,第三代,都有的嘛。比如说我们这边有个青田人,他是第二代,他是在日本生的,但是他的兄弟有8个,都算里面很多了,是不是,但是一半以上都是打仗死了。
采访者:静冈就你们一家了?
受访者:真正的老华侨就我们一家了。有些在的,就是研修生,跟日本人结婚的,有些是孤儿。温州也有孤儿的。
采访者:这个倒是第一次听说。
受访者:残留孤儿。温州有2个人好像是。我在温州的时候,1972年的时候那2个孤儿到过我家的,他们不能回日本嘛,那时候,他们说“我是日本人”。我们家(认识)的这个孤儿,是她女儿在这边,丈夫是永嘉政府那边,女儿在这边开菜馆,是这样的。我们是来得最早的,她们家是第二吧。她们是1976年来的。
采访者:1976年来的是?
受访者:她的父母。对的,你问陈一夫他知道的。他家和我家比较早。他也是老华侨,跟我一样。他是中日友好以后来的。为什么呢?他是已经快80了嘛,老人的事情他会知道的,我父母的时代嘛。我父亲筹办温州同乡会的时候,他们都是理事啊,老的理事。
采访者:刚才您提到了在温州见到2个残留孤儿,他们都来日本了吗?
受访者:肯定来了吧。温州的话,肯定快的。好像我在中学的时候,来我们家了,有1个人,女的。1976年以后肯定来了。我年轻的时候跟日本人玩得比较多,这个是我父母的想法,在哪里生活,在哪里习惯,心不要忘记中国,就是这样的想法。
采访者:那您交往的圈子是日本人比较多还是中国人多?
受访者:日本人。中国人不多的。为什么?这个地方没有中国人。现在中国人多起来了,研修生什么的。那时候哪里有中国人啊。就是我们家,是不是。你应该知道温州人的情况,温州人在外地做生意,都是跟外地人关系很好才能成功。温州人有这个习惯,所以温州人去哪里做生意都会成功。别的地方的人,这个做不到的,所以不行。这个是温州人和中国别的地方的人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心还是温州嘛,过年都还要回去的嘛,是不是?
采访者:那您现在每年过年回去吗?
受访者:现在回去没有人了。
采访者:以前回去?
受访者:以前就是亲戚,叔叔他们家的都会去。就是叔叔走了以后,就没有回去了。叔叔走了已经15年了吧。
采访者:能稍微介绍一下您哥哥的情况吗?
受访者:我哥哥他是新村中学毕业的。他毕业以后,就是在我叔叔那边的华侨饭店里面当厨师,炒菜的。
采访者:您哥哥来日本以后呢?
受访者:就在万来轩。
采访者:那他的妻子是?
受访者:也是温州人。是法国华侨的女儿。25岁的时候回温州相亲认识的。哥哥今年51岁,女儿今年25岁。
采访者:在温州结的婚?
受访者:在日本。
采访者:孩子都在日本出生?
受访者:在日本出生,女儿,女儿,儿子,3个孩子。
采访者:他家和您家一样,您和您哥哥是中国国籍?
受访者:好像是。
采访者:加入日本籍对于在日本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受访者:对孩子有好处。为什么呢?出国啊比较方便。日本有修学旅行,我哥哥的大女儿的修学旅行好像是去韩国的,在韩国机场进海关的时候,日本人很简单(就进去了),因为她是中国国籍,所以等了1个多小时。大家都要等她,觉得很不好意思。
采访者:所以为了孩子入日本籍是最大的原因。
受访者:嗯,别的日常生活是没影响的。
采访者:您现在的中国国籍对于您在日本成立公司、做生意没有太大的障碍?
受访者:没有。就是没有选举权。别的都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