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老年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高血压

一、药物选择

临床常用的5类降压药物——CCB、利尿剂、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根据《2014年美国成年人高血压治疗指南》,噻嗪类利尿剂、CCB、ACEI 和 ARB 四大类药物作为初始治疗药物(一线治疗药物,黑种人仅将利尿剂与CCB作为初始治疗药物),可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退出一线药物,降为四线药物,与螺内酯同等地位。老年人使用利尿剂和长效CCB的降压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推荐用于无明显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若患者已存在靶器官损害,或并存其他疾病和(或)心血管危险因素,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降压药物。

二、药物分类

(一)CCB

由于第一代CCB(维拉帕米、地尔硫、硝苯地平)降压作用持续时间短、不良反应较多,所以目前推荐长效二氢吡啶类CCB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基本药物。

1.药理机制

CCB主要通过阻滞细胞浆膜的钙离子通道,松弛周围动脉的平滑肌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而发挥降压作用。

2.代谢特点

CCB口服经胃肠道完全吸收,有效作用时间持续12h,经肝脏代谢,80%经肾排出,对热稳定。

3.常用剂量

非洛地平缓释片常用剂量为5~10mg/次,硝苯地平控释片为30mg/次,氨氯地平为5~10mg/次,拉西地平为4~6mg/次,维拉帕米缓释片为120~240mg/次或地尔硫缓释片为90~180mg/次,均1次/d。也可使用硝苯地平或尼群地平普通片剂,10mg/次,2~3次/d。

4.优点

CCB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降压疗效,收缩压下降明显。在高盐摄入时,仍然有降压疗效;与NSAIDs合用不影响降压疗效;较少有治疗禁忌证;对血脂、血糖无明显影响;长效制剂的降压谷峰比值无剂量依赖性,具有较高的降压谷峰比值,有较长的作用时间;长期控制血压的效果和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好;对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心绞痛的老年患者尤为适用;对于低肾素活性或低交感活性的患者疗效好。

5.缺点

(1)体位性低血压:嘱患者用药后变换体位的速度应缓慢,以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必要时降低药物剂量。

(2)外周水肿和便秘:这是几乎所有CCB的常见不良反应。

(3)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头痛、头晕、虚弱无力等。

另外,心动过速与心力衰竭患者慎用。

6.常见DDI

(1)初始用小剂量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或复方阿米洛利联合治疗,可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血压控制率较高。

(2)非洛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可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控制率达44%)。

(3)维拉帕米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治疗高血压有增加疗效的作用。

(4)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尼索地平和尼群地平与西咪替丁合用,可增加CCB的血药浓度。

(5)硝苯地平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造成血压过度下降。硝苯地平可以降低奎尼丁的血药浓度,但奎尼丁却可以增加硝苯地平的血药浓度。

(6)伊曲康唑和葡萄汁可以增加二氢吡啶类药物的血药浓度。环孢菌素也能提高非洛地平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CCB对心肌、窦房结功能、房室传导、外周动脉和冠脉循环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与地尔硫应避免用于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心脏房室传导功能障碍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慎用维拉帕米、地尔硫

(二)利尿剂

1.噻嗪类利尿剂

如需要加服降压利尿剂,首先应选用中效降压利尿剂,首选噻嗪类利尿剂,对治疗无效或有慢性肾衰竭者宜选用强效降压利尿剂。

(1)药理机制:噻嗪类利尿剂通过降低血管平滑肌钠离子含量,减弱小动脉平滑肌对加压物质的反应,从而使血管扩张而降压。

(2)代谢特点:噻嗪类利尿剂口服吸收良好,除氯噻嗪吸收率为30%~35%外,其他噻嗪类药物因脂溶性高,吸收率都在80%以上。它们在体内不被代谢,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及近曲小管分泌而排泄,少量经胆汁排泄。

(3)常用剂量:最常用的噻嗪类利尿剂为氢氯噻嗪,其常用剂量为25~50mg/次,2次/d服用。

(4)优点:①可引起血容量、周围血管阻力和血压的降低,老年患者一般能良好耐受。②可单独使用治疗早期高血压,老年患者对利尿剂的降压反应良好,心脑血管不良终点事件显著减少。

(5)缺点:用药过量或久用可引起剂量依赖性药理性不良反应。①利尿剂可能加重年龄相关的生理改变。老年人一般存在血容量缩减和压力反射受损,利尿剂可引起钠和水的消耗,可能促进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②老年人LVH发生率较高,利尿剂可促使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噻嗪类利尿剂能引起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和低钠血症,均可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的概率。③利尿剂会引起高血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氮质血症、血氨升高和过敏反应。

(6)常见DDI:氢氯噻嗪与奎尼丁合用,可引起扭转型急性心动过速。皮质激素和两性霉素B可加重氢氯噻嗪引起的低钾血症。氢氯噻嗪与氯磺丙脲合用,可减弱后者的降血糖作用。

2.其他利尿剂

引哒帕胺是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磺胺类利尿剂。引哒帕胺可升高血糖,但不升高尿酸,能引起钾依赖性QT间期延长,当与锂剂合用时要慎重。呋塞米及类似物(布美他尼或托噻米)都是袢利尿剂,用于治疗并发心力衰竭(HF)或慢性肾脏病(CKD)的高血压。它们可升高血糖,并可引起头痛、发热、贫血或电解质失调。盐皮质激素拮抗剂(如螺内酯和依普利酮)和上皮钠运输通道拮抗剂(如阿米洛利和氨苯蝶啶),当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用于治疗高血压是有效的。与噻嗪类利尿剂和袢利尿剂相比,盐皮质激素拮抗剂和上皮钠运输通道拮抗剂可引起钾潴留,但没有不良的代谢作用。

多项涉及欧美人群的降压治疗临床试验表明,利尿剂能够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降低病死率。欧美高血压指南推荐将其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初始及联合治疗。迄今为止,尚缺乏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过去有关噻嗪类利尿剂降压获益的多数研究使用的剂量较大(相当于氢氯噻嗪50~100mg/d),也有研究显示小剂量利尿剂(氢氯噻嗪12.5~25.0mg/d)可使患者获益。鉴于本品的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目前临床上很少单独使用大剂量利尿剂用于降压治疗。

利尿剂应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联合用药时的基本药物,可用于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尤其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水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应用利尿剂可增加发生电解质紊乱、糖脂代谢异常的风险并可能影响肾脏血流灌注,所以需监测患者肾功能的变化及电解质水平,预防低钾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利尿剂应从小剂量开始,估计对eGFR<30mL/(min·1.73m2)的患者应使用袢利尿剂(如托拉塞米或呋塞米等)。

(三)ACEI

1.药理机制

ACEI可抑制循环和组织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减少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内皮细胞形成内皮素;还可作用于缓激肽系统,抑制缓激肽降解,增加缓激肽和具有扩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形成。这些作用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而且具有靶器官保护的功能。

2.代谢特点

ACEI在肝内代谢,主要经尿液和胆汁排泄。

3.常规剂量

卡托普利25~50mg/次,2~3次/d;依那普利5~10mg/次,1~2次/d;贝那普利5~20mg/次,雷米普利2.5~5.0mg/次,培哚普利4~8mg/次,西拉普利2.5~10mg/次,福辛普利10~20mg/次,均1次/d。对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低下患者,可酌情减量。

4.优点

(1)用ACEI可较好地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ACEI可以改善患者的性功能、生理性症状、一般健康状况及记忆能力,且疗效均强于β 受体阻滞剂。

(2)用ACEI治疗进行性肾病患者,可以减少因肾小球细胞的肥大和增生而导致的肾小球和肾间质基质蛋白生成。

5.缺点

(1)常见不良反应有皮疹、瘙痒、味觉障碍。个别有蛋白尿、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白细胞减少,但减量或停药后可消失或避免。

(2)干咳的发生率为4%~10%,容易发生在过敏体质的患者中。大多数患者一般可耐受,有一部分患者长期服用能使干咳好转。如果不能耐受,则在排除其他引起咳嗽的原因后,建议换用ARB。

(3)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4)第二代ACEI不含巯基,不良反应少,偶可引起低血压、氮质血症和高钾血症。

6.常见药物相互作用

ACEI与利尿药、其他抗高血压药或包括可降低血压的乙醇等试剂合用时,可能出现过度性低血压。ACEI在与保钾利尿药、钾补充剂(包括含钾的盐替代品)或其他可导致高钾血症的药物(如环孢菌素或吲哚美辛)合用时,可能有升高血钾浓度的作用,所以应监测血钾浓度。HF患者在使用ACEI前一般应停止使用保钾利尿药和钾补充剂。但是,使用排钾利尿药的患者在用ACEI进行治疗时,可能需要应用钾补充剂,并应监测血钾浓度。ACEI对肾的不良反应可能被其他药物加强,如NSAIDs(它可影响肾功能)。

ACEI对高肾素活性的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并具有明确的肾脏保护作用,适用于伴有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或蛋白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ACEI对糖脂代谢无不利影响,不加快心率,不影响心排血量,不良反应较少。

(四)ARB

1.药理机制

AngⅡ受体分为AT1、AT2受体两种,AngⅡ主要作用于AT1受体,导致血压升高、靶器官损伤。ARB就是与AngⅡ竞争性争夺AT1受体,通过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从而起到降低血压、保护靶器官的作用。同时,ARB还可间接激活AT2,促使血管舒张,从而减轻心脏负担。

2.代谢特点和常用剂量

ARB的代谢特点和常用剂量见表3-1。

表3-1 ARB的代谢特点和常用剂量

3.优点

ARB比以往的降压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缬沙坦还可以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性功能障碍问题。老年高血压患者对氯沙坦能很好地耐受,其不良反应小,与安慰剂相近,其降压作用更安全、可靠。除降压作用外,研究亦表明氯沙坦能逆转LVH,对血管有保护作用,且能改善HF患者的心功能。ARB类药物的降压效果具有长效性和平稳性。

4.缺点

(1)血管性水肿:有时出现以面部、口唇、舌、咽、喉头等水肿为症状的血管性水肿。

(2)晕厥和失去意识:过度的降压可能引起晕厥和暂时性失去意识。特别是正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严格进行限盐疗法的患者、最近开始服用利尿降压药的患者,可能出现血压迅速降低。因此,这些患者在使用本药治疗时应从较低的剂量开始服用。如有必要增加剂量,则应在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后,再缓慢进行。

(3)其他:可能出现急性肾衰竭、高钾血症、粒细胞缺乏症、横纹肌溶解、间质性肺炎、肝功能恶化等,如出现上述情况,则应停止服药,并进行适当处理。

ARB类药物的降压及肾脏保护作用与ACEI相似,但咳嗽等不良反应较少,血管神经性水肿罕见,尤其适用于不耐受ACEI所致的咳嗽等不良反应的患者。由于老年患者常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疾病或其他肾脏病变,故对于需使用ACEI或ARB治疗的老年患者,需除外双侧重度肾动脉狭窄,且在用药过程中还需密切监测血钾及血肌酐水平的变化。

5.常见DDI

(1)与利尿剂合用:可通过RAAS协同降压作用而增强降压疗效。利尿剂在减小血容量、降低血压的同时,激活RAAS,进而增强RAAS抑制剂的作用。当应用ARB初始剂量疗效不佳时,有效的方法是与利尿剂合用,而非加大ARB剂量。ARB阻断RAS系统,可减弱氢氯噻嗪单用可能引起的低血钾反应,还可抵消利尿剂造成的胰岛素抵抗。ARB与氢氯噻嗪的固定复方制剂在降压达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氯沙坦50mg+氢氯噻嗪12.5mg的复方制剂降压起效时间从原单药氯沙坦的3周提前到1周,降压幅度也明显增加。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复方制剂的起效时间从原来单药厄贝沙坦的2周提前到1周。收缩压降到90mmHg以下的反应率由单药的71%上升到86%,显著提高降压达标率。

(2)与CCB合用:联合用药是安全可耐受的,并可减轻二氢吡啶类CCB单用时可能引起的血管性水肿。另外,ARB与CCB合用的降压效果优于两药单用的结果。

(3)药物相互作用:在几种ARB中,氯沙坦和替米沙坦更易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不同剂量的替米沙坦与地高辛同时服用会使地高辛血清峰浓度和谷浓度分别上升49%和20%,因此,在替米沙坦治疗的初始及调整剂量期间,均应动态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以免出现洋地黄过量使用的情况。氯沙坦与氟康唑、利福平或红霉素合用,可能减弱其降压作用。

(五)β受体阻滞剂

虽然近年来医疗界对β受体阻滞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存在争议,但若无禁忌证,仍推荐将其作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首选药物。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病窦综合征、Ⅱ度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长期大量使用该药可引起糖脂代谢紊乱。老年人常存在心动过缓、窦房结功能异常,应根据适应证决定是否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其用量。

1.药理机制

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损害,改善左心室和血管的重构及功能。

2.代谢特点

(1)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代谢特点。①普萘洛尔:主要在肝脏代谢。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故此药在老年人体内的半衰期延长。②噻吗洛尔: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和部分原型药物经尿液排泄。③吲哚洛尔:食物对吸收无显著影响,约50%的药物在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经肾脏排出,6%~9%的药物经粪便排泄。

(2)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代谢特点。①阿替洛尔:没有明显的肝脏“首过清除”效应。吸收后的阿替洛尔约95%以原型药物的形式经肾脏排出,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的排泄明显延缓。②美托洛尔:肝脏的“首过清除”效应较高,故其生物利用度呈“剂量依赖性”的特点。其主要经肝脏代谢清除,只有3%左右经肾脏排出,对肾功能不全者不需要调整剂量。

(3)α和β受体阻滞剂的代谢特点。①拉贝洛尔:部分被首过清除,在肝脏被迅速代谢,只有少量以原型药物的形成经肾脏排出。②卡维地洛:主要经肝脏代谢清除,极少部分以原型药物的形成经肾脏排出。

3.常用剂量

(1)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常用剂量。①普萘洛尔:口服初始剂量为5~10mg/次,3~4次/d,剂量应逐渐增加,最大剂量为200mg/d。②噻吗洛尔:口服初始剂量为2.5~5.0mg/次, 2~3次/d,应根据心率及血压变化增减剂量,维持量通常为20~40mg/d,最大剂量为60mg/d。增加药物剂量的间期至少为7d。③吲哚洛尔:口服给药5~10mg/次,2次/d,根据病情可增至60mg/d。

(2)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常用剂量。①阿替洛尔:初始剂量为6.25~12.5mg/次,2次/d,按需要及耐药量渐增至50~200mg/d。②美托洛尔:口服普通制剂25~200mg/次,2~3次/d;缓释制剂47.5~190mg/次,1次/d;控释制剂0.1g/d,早晨顿服或遵医嘱服用。

(3)受体阻滞剂α和β的常用剂量。①拉贝洛尔:10mg/次,2~3次/d,2d后根据需要加量,常用维持量为200~400mg/次,2次/d,饭后服用,最大剂量2400mg/d。静脉注射时的给药剂量为25~50mg/d,加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于5~10min缓慢注射。②卡维地洛:开始给药前2d,每次服12.5mg,1次/d;第3天以后每次服25mg,1次/d,最大剂量为50mg/d,分1~2次服用。

4.优点

对于一些特殊适应证,β受体阻滞剂的获益更好、更明显。比如说,冠心病以心率增快为主,增加心肌耗氧量,对心肌代谢会产生不良的影响。β受体阻滞剂抑制心肌的收缩力,使心率减慢,对心肌耗氧量的改善有所助益,因此,这是获益的重要环节。另外,β受体阻滞剂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会增高儿茶酚胺分泌水平,产生心脏毒性。而β受体阻滞剂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可使儿茶酚胺毒性作用降低,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因此,在这些特殊人群中,β受体阻滞剂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5.缺点

(1)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①普萘洛尔:可见眩晕、头晕,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尤其是老年患者,可出现神志模糊,精神抑郁,反应迟钝,嗜睡,失眠,恶心,皮疹,发热,咽痛,粒细胞减少,出血倾向,四肢冰冷,腹泻,倦怠,口、眼、皮肤干燥,异常疲乏等症状。②噻吗洛尔:可见心动过缓、头晕、感觉异常、嗜睡、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可掩盖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或降血糖药后的低血糖症状。③吲哚洛尔:诱发或加重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疾病,偶有恶心、腹胀、皮疹等症状出现。

(2)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①阿替洛尔:可见低血压、心动过缓、头晕、四肢冰冷、疲劳、乏力、肠胃不适、精神抑郁、脱发、血小板减少症、银屑病样皮肤反应、银屑病恶化、皮疹、干眼及心脏传导阻滞等。②美托洛尔:可见心率减慢,心脏传导阻滞,血压降低,心力衰竭加重,外周血管痉挛导致的四肢冰冷或脉搏不能触及,雷诺现象,疲乏,眩晕,抑郁,头痛,多梦,失眠,幻觉,恶心,胃痛,便秘,腹泻,气急,关节痛,瘙痒,腹膜后腔纤维变性,耳聋,眼痛等。

(3)受体阻滞剂α和β。①拉贝洛尔:可见眩晕、乏力、幻觉、恶心、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口感、头皮麻刺感、心动过速、急性肾衰竭、瘙痒、乏力、胸闷、直立性低血压等。②卡维地洛:常见头晕、头痛、水肿,可见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低血压,使原有间歇性跛行或雷诺现象的患者症状加重,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偶见肾功能损害和肝功能异常,罕见过敏反应。

6.常见DDI

(1) β受体阻滞剂与ACEI或ARB联合用于心衰患者的治疗,和(或)ACEI加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用于心衰患者的联合治疗。

(2)β受体阻滞剂和其他非降压类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如下几种情况。①利福平:可诱导肝药酶,与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合用时,加快其药物代谢,降低疗效。②地高辛: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时可导致房室传导时间延长,出现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③NSAIDs:吲哚美辛和水杨酸盐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降低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合用时可使患者血压升高。④降糖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能延长降糖药对胰岛素的作用,故合用时须调整剂量,并注意监测血糖或换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⑤西咪替丁:可增加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的血药浓度。⑥环丙沙星:可增加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的血药浓度,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⑦氨苄西林:可降低阿替洛尔的血药浓度,如合用时应监测血压,必要时调整剂量。⑧巴比妥类:通过酶诱导作用增加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的代谢,降低其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和药物疗效。⑨氟哌啶醇:合用时可导致低血压和心搏骤停。⑩氯丙嗪:通过抑制普萘洛尔的代谢使其在肝内的清除量减少,增加血药浓度,引起低血压。⑪普罗帕酮:可增加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的血药浓度,导致起卧位性血压明显降低。

(六)α受体阻滞剂

1.药理机制

α肾上腺素受体(α受体)介导内源性儿茶酚胺多种重要功能。它可激动α1受体引起动脉、静脉收缩;激动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α2受体,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激动延髓孤束核及侧网状核α2受体,使外周交感神经活性降低。α受体阻滞剂与α受体结合后,可以竞争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扩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使得血压下降。

2.代谢特点

(1)α1、α2受体阻滞剂的代谢特点。①酚妥拉明: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故主要采用静脉给药。大多数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经尿液排泄。②酚苄明:主要经肝脏代谢,部分经肾脏及胆汁排泄。

(2)α1受体阻滞药的代谢特点。①哌唑嗪:口服易吸收,在肝内广泛代谢,5%~11%以原型药物的形成经肾脏排出,“首过清除”效应明显。②特拉唑嗪:口服后迅速吸收,不受食物影响,大部分经粪便排出。

(3)α2受体阻滞剂的代谢特点。①甲基多巴:63%经肾脏排出,能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在脑内代谢成活性产物。②可乐定:部分药物在肝内代谢,约50%的药物以原型药物的形式经尿液排泄。

3.常用剂量

(1)α1、α2受体阻滞剂的常用剂量。①酚妥拉明:口服(po), 25~100mg/d,4~6次/d;肌注(im)或静脉滴注(ivgtt),5mg/次, 1~2次/d。②酚苄明:po,10~20mg/次,2次/d。

(2)α1受体阻滞剂的常用剂量。①哌唑嗪:po,首次剂量为0.5mg/次;此后剂量为1mg/次,3次/d;一般每隔2~3天增加1mg。②特拉唑嗪:po,推荐剂量为1~5mg/次,1次/d;最大剂量可达20mg/d。

(3)α2受体阻滞剂的常用剂量。①甲基多巴:po,250mg/次,2~3次/d,可逐渐增至2~3g/d。②可乐定:po,75~150μg/次,2~3次/d。

4.不良反应及优点

(1)α1、α2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及优点。①酚妥拉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所致的腹痛、腹泻和呕吐。静脉给药有时可引起严重的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因此需缓慢注射。其他尚有恶心、腹痛、乏力、头晕、鼻塞等不良反应。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患者慎用。②酚苄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心悸、心律失常、鼻塞等。口服可致恶心、呕吐、嗜睡、乏力、口干,静脉注射或用于休克治疗时必须缓慢。不宜与胍乙啶、拟交感胺类药合用。

(2)α1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及优点。①哌唑嗪:可见眩晕、疲乏、虚弱等。首次给药可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心悸等,称为“首剂现象”,在直立体位、饥饿、低盐时较易发生。②特拉唑嗪: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无力、鼻塞等。优点是耐受性好,不良反应不受年龄、食物和肾功能不全的影响。

(3)α2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及优点。①甲基多巴:开始给药及剂量增加时,常有暂时性镇静作用及嗜睡,偶有眩晕、泌乳、口干、鼻塞、体位性低血压、肝损伤、皮疹、药物热及阳痿,罕见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女性、肝炎、肝硬化、有抑郁病史者忌用。DDI:忌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吩噻嗪类药物或左旋多巴合用。②可乐定:部分患者有嗜睡、口干、便秘及镇静等不良反应。偶有体位性低血压和阳痿。长期服用可致水钠潴留。DDI:与利尿剂合用可加强降压效果和消除水钠潴留,从而降低耐药性和降低用药剂量。

α受体阻滞剂一般不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线用药,但有症状的前列腺增生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选用。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睡前服用,并监测直立位血压以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再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逐渐增加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