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中国第一大商帮

2006年,两张慈善家排行榜再次将浙商推到了公众面前,由民政部担任指导单位的《2006年度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浙江共有21人上榜。李书福、王振滔、胡成中、宗庆后、鲁冠球等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浙商都纷纷入榜,原先隐藏在民间的慈善浙商最终开始浮出水面。

其实不只是慈善家排行榜,还有全国民企500强、富豪榜、民企自主创新榜、纳税大户榜等等,时下,无论是什么榜单,只要与财富有关,就清晰可见浙商排列于第一方队前沿。如历年的《福布斯》和“胡润”推出的中国内地富豪榜,浙江籍富豪人数均居第一;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更是遥遥领先,近年上榜数稳定在180家以上,独占1/3强。2006年,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本、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上市公司户数等6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浙商在省外全国各地投资创业的人数达500万,也是全国第一。

无疑,从老板数量、财富总量、社会影响力尤其是承担社会责任来观察,浙商已是中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群体,浙商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商帮。从改革开放起,浙江人如何从流落四方、衣食困难的贫困状态来了个极其华丽的转身,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帮呢?

敢于冒险抓商机

具有开阔的视野,不固守家园,四海为家,敢于冒险的精神是浙商闯荡海内外,迅速崛起的一大成因。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这句话也许倒过来说更为准确——“哪里有浙商,哪里就有市场”。浙商,四海为家,积极开拓。据说,只要有一个浙商到一个新地方开辟了新市场,亲戚朋友很快就会跟过去,对当地商人逐渐形成包围之势,慢慢地当地市场就被浙商占领了。

在北京市场,浙江商人是超级活跃的群体,来自浙江省驻京办事处的数字表明:近几年浙商在京城的投资超过2000亿元。在上海,浙江商人达50多万,浙籍企业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兄弟省市之首。在南京,但凡重大项目的投资,都能看到浙商的身影,共有10万浙商在那里创业。

实际上,浙商不仅仅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发达大城市,即使在西北、西南、中原等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和乡镇,到处都有操着浙江口音的投资者和生意人。许多地方也都有“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很难听懂的“浙江话”在当地随处可闻。

放眼全球,浙江商人也是生力军。如今在欧洲的很多城市,他们是最早来的,也是做得红火的中国商人。2006年,仅温州一地就有50万人在全球各地经商办厂。

统计表明,2006年,在省外和国外创业的浙商已达500万人。在如今中国,浙商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老板群体”。“浙商敢于冒险,成功后喜欢到外省发展,像滚雪球一样做大做强。”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

仔细盘点一下,几乎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每一步,都可以听到浙商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身影。而这背后是他们敢于冒险的精神。从第一本个体营业执照,到第一家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从我国第一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流通企业,到首家民营企业在港上市;从最早的民营企业,到全国第一的民企党建;从第一家股份公司的设立,到冯根生难题的破解等等。

浙商一般都是“苦出身”,发达前十之八九是普通老百姓,近八成出身于农民。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三无起步”的浙商,白手起家,从草根开始生长。人们往往用“浙商的头发芯是空的”来形容浙商的精明。他们的目光扫描到哪里,哪里就能产生商机和财富。浙商拥有大量的民间资金,总是要把死钱变活钱,要使钱生钱。他们追求利润至上,信奉个人自主、契约共赢的经营理念,把市场经济的技巧用至娴熟。

经商行事踏实低调

为人行事风格内敛低调是浙商的一大特点。浙商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很少在公众面前曝光。年销售几亿、几十亿的大公司,没有一篇老板的个人专访,在浙商中并不稀奇。大多浙商也不喜欢到公众场合露面,即使是一些在很多人看来很重要的场合。如在进入2003年全国百强的民企中,之前谁也没想到默默无闻的绍兴竟然所占席位最多,列浙江全省第一。

浙商以其精明善贾和务实低调而赢得了21世纪“赚神”和“浙商不倒”的称谓。“胡润”团队的相关人士认为,在面对慈善这个话题,鲁冠球、楼忠福这些广为人知的浙商似乎都并不希望公开自己在慈善领域的贡献,他们更愿意默默地做实事。

以商会为载体,善于抱团

在浙江本地尤其是在温州,商会是知名度最高、最有面子的民间组织,仅温州就有130多个商会和行业协会。同时像蒲公英一样,飞散至全国乃至海外各地经商办厂的500多万浙商,也在全国各个省份以及大中城市建立了无数个商会。目前,欧盟、美国、阿根廷等地也建立了浙江(温州)商会。可以说,浙江商会遍布海内外。

浙江商会主要承担了行业自律、维权、组展、服务、协调、管理等六方面的任务。尤其在企业的诚信方面,商会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在浙江,如果哪个企业弄虚作假、不讲信用,一经商会公布,这家企业就很难在当地发展下去。会员企业有事就找商会商量,商会确实成了会员的“娘家”。浙商获得成功其中一项重要成果是人际网络和销售网络,在中国,甚至在海外,只要有浙江人的地方就会形成类似军队“班排连营团师军”的完整建制。有实力的大老板就成为投资者,在当地建立一个浙江或温州商城;实力较弱的老板就当摊主或堂主;没有本钱的就当伙计、看铺子、守摊位。总之,每个人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浙商抱团却不封闭。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认同感、归属感,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抱团能力,可以说这是任何能称之为商帮的团体的共性特征。浙商的抱团虽然最早也是基于血缘与地缘关系,但却并不封闭,而且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换代,最后演变成具有公信力的商会组织。目前,中国可能最具市场口碑的就是温州商会。许多地方官员,包括省委书记、省长谈起温州商会,都会眼睛发亮。由于浙商价值地位的提升,以及各地政府对这种商业价值的期盼,商会的影响力大为提升,反过来这种力量又增加了商会在与政府谈判中的砝码。这种良性的博弈最终使得浙商的力量更为强大。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创造财富是一种责任,力所能及做慈善也是一种责任。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坦言:“我不在乎富豪榜,但想进入慈善榜和纳税榜。”他的这句话也许代表了很多浙商的心态,他们不张扬,不喜欢宣传个人,但对于企业责任则显得较为关注。

浙商的很大特征是他们明白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这除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体现外,更为主要的表现是在纳税和慈善事业上。如今,在各机构排定的慈善榜上,浙商都毫无争议地当选最富“爱心”的团队。“胡润”推出了2006年的慈善家排行榜,上榜人数从50人扩大到了100人,最“乐善好施”的团队依旧是浙商,共有29位浙商入选,比以13位排名第二的广东省足足多了一倍多。由民政部担任指导单位的《2006年度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浙江共有21人上榜。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李大鹏位列排行榜第五位。

2006年,《浙江日报》先后公布的两张纳税大户光荣榜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两份纳税大户光荣榜分别由浙江省地税和国税部门发布,是浙江省内最权威的企业纳税榜单。在这两份权威纳税榜单中,浙江民企再次强势占据着榜单的重要位置。仔细研究两份纳税榜单,会发现作为民营经济强省的浙江再次在纳税榜上显示了强劲的实力,较之历年,浙江民企在纳税榜上的表现更加抢眼。在地税大户榜上,纳税1亿元的企业共有7家,其中民企就占了两家。在地税榜单中,纳税额5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共有62家,其中民企占了20家,并且民企所占位置都比较靠前,前20名中民企占了9席。

在2005年国税大户榜上,1亿元以上的共有50家,其中非国有企业15家(含合资民企),纯粹民企8家。5000万到1亿元的共60家,其中民企19家。在国、地税大户榜上,排入了纳税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共1562家纳税大户,其中民企约占50%(不含民企参股、控股的企业)。

从浙江这两个纳税大户榜单看,浙江民企并未出现富人普遍被认为逃税或少交税的问题。

另外,竺福江、庄启传、李书福等都在国税榜单上出现了两次以上,地税榜单情况也是如此。所以说如果将浙江民营企业家旗下所有企业纳税额和所交国税、地税总的相加,按2005年发布的全国2004年私营企业纳税百强排行榜入围门槛2241万纳税额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家估计应有300家进入。

从总的税收量来看,浙商在浙江税收上的贡献也非常之大。2005年浙江GDP中非国有经济成分占了70%,而在浙江的税收中,非国有企业上缴的税收所占比例也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相当,这表明浙商对浙江税收的贡献是符合其对经济重量贡献的比重的。

从浙江民企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看,完全可以推翻以前的“私营企业占着经济结构的大半,却承担着很小部分的纳税”这一社会上流行的说法。可以说国税、地税纳税大户光荣榜都为浙商正了名。纳税大户光荣榜和慈善家排行榜表明了浙商承担了他们作为财富精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说明浙商懂得了与社会和谐相处之道,这也是浙商最终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帮的标志。

(原载《观察与思考》2006年第10期)

近来,中国内地接连发布了三张中国慈善榜,作为国内第一大商帮的浙商无疑在这三张慈善榜上最为风光,都牢牢占据了第一方阵的位置,继续蝉联着中国最富爱心团队之称。事实表明浙江商人已毫无疑问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领头雁,成为第三次分配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