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医学案例与实训教程
- 黄仙红
- 2765字
- 2020-06-24 18:02:16
能力和知识拓展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人口状况、生态环境、居民行为生活方式、疾病谱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在疾病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完全的疾病模式转变”,这突出表现在城乡疾病模式的差异上,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完成疾病模式的转变,但大部分农村人口依然处在传统疾病模式阶段。同时,我国仍未完全摆脱传染病的侵袭,正面临着旧传染病死灰复燃、新传染病出现和传入的困扰。针对我国疾病模式的转变以及日益老龄化的趋势,我国现阶段的卫生事业发展仍深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仍未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本文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视角探析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具体如下。
一、现代医学模式的相关理论
1.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研究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等重要医学问题的方法论和总体观。针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和局限性,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是把人看成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相结合的医学模式,要求对健康与疾病从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向度综合考察并解决。现代医学模式是建立在医学理论、医疗技术、疾病谱和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医学系统,对医疗服务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
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是: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治疗疾病和照顾不治之症;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全部疾病均能得到治疗,而是指人们将运用比现在更好的方法去预防疾病,去减轻不可避免的疾病和伤残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实践现代医学模式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的基础,因此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3.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疗服务体系的要求
医疗服务体系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多层次需求而在一定区域设置的各种医疗服务机构组成的网状系统。按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同情况,可分为:门诊、住院、急救、保健医疗和服务网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疾病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疾病模式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服务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给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医疗卫生服务赋予了新的内涵。
二、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体系为改革目标以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与经济制度改革一起走向了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从而导致在医疗服务的提供与需求方面的矛盾日益严重化,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卫生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医疗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目前卫生事业发展中呈现的严重问题。一是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卫生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二是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不协调,医疗保障发展滞后,城乡居民医药费用负担较重。三是城乡、区域医疗卫生发展不协调,农村与城市、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和可及性差距较大。四是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需求不协调,绩效考核有待完善。五是公平与效率不协调,注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却忽视维护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注重提高服务效率,却忽视维护医疗卫生公平。究其原因,在于医疗服务市场化,医疗卫生间恶性竞争、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落后等。
三、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制约和影响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应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才能促进全民健康的最终目标的实现。
1.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
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础。但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经济发达程度有别,因此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既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又要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国情是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不发达,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阻碍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应加大卫生投入,加强宏观调控,利用财税、价格、投融资等手段,调整布局,合理分层,将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市场不足的地方和市场失灵的领域,还要全面放宽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管制,为所有的医疗机构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从而引导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均衡地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
2.深化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尽管现代医学模式已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认同,但目前在医疗实践中,还存在着医学模式转变相对滞后的问题。因此,应深化医疗机构改革,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首先,改革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内涵。其次,改革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最后,尽快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促进患者合理分流。
3.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基层政府、卫生部门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足;社区全科人才资源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仍以医疗为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工作开展较少;服务还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层面,缺乏提供心理、社会的预防与治疗,不能从多方面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完善经济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提高社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适用型全科人才。
4.建立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实现全科医生首诊制
双向转诊有利于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分工合理的医疗服务格局的形成,实践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和要求。但目前我国双向转诊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制度尚未成型。因此,应建立互信机制,调节多方利益,加强监督管理;扩大医保的覆盖范围,并适当拉大不同级别医院的收费差距,确定各医药费用不同的支付比例;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工作;还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设和资源配置优化调整。
(资料来源:汤志萍,黄婉霞,王富云.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外医学研究,2014,32(12):153-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