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俱乐部的巨大吸引力何在

文/孙艳雷 评/项秉德

一、研究的背景

群体是个社会学核心概念,在这个一级概念之下,可以进一步分为初级群体、次级群体等二级概念。但是,当我们认真审视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中间地带的时候,发现还存在一种另类群体,他们不如次级群体那样依赖目的及规则,也不如初级群体那样依靠自然的熟悉和长期的交往。这种群体经常性地在一起、频繁而又紧密地活动,却并没有发展出完备的正式组织所必需的要素,在本文中,暂时将其称之为共同活动群体。

共同活动群体近年来在城市及乡村越发普遍,如广场舞队、书画协会、民间环保组织、各类志愿者松散群体等等,其中尤以广场舞日益成为一种被热议的社会现象。热议的原因更多是因为这种群体活动给社会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但是,这种现象产生本身却并没有被深入挖掘和关注。

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并持续存在,一定折射着背后隐藏的社会发展规则。在中国城乡出现如此大规模而又颇为普遍的共同活动群体,究竟有什么社会学意义?再进一步引申,这种现象是否也隐含着一种心理学或者是教育学的意义?

(一)研究的问题

人们参与共同活动群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他们在那里获得了什么,又是如何获得的?一连串的疑问其实只是代表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共同活动群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且它如此让人着迷,人们愿意走出自家的防盗门融入一个陌生人的群体,与陌生人共同做一件事情。

就其本质来说,这个问题是人的需要与共同活动群体的关系问题,表明在共同活动群体中发生的事情能够满足人的一种特殊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往往不能通过其他途经获取。

(二)相关研究

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直接研究目前还较少,因此,对相关研究的梳理需要在更广泛的理论背景中寻找具有价值的观点。社会学对群体的研究可以看作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研究的重要部分。

1.具有特殊结构与功能的共同体

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群体的形成能够帮助个体实现更大的社会功能,即完成单纯个体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2.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根据社会冲突理论,群体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群体就是利益的共同体。当人们觉得个体的力量微小不足以保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就倾向于与那些命运相同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以应对利益冲突,保护自己的权益。社会结构中固有的这种不平等权威的分布,使社会分化为统治和被统治两大彼此对立的准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准群体组织表现为明显的利益群体,并作为集体行动者投入公开的群体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组织内部权威和权力的再分配,社会暂时趋于稳定与和谐。

3.个体可以从中获取价值的共同体

社会交换理论将社会中的个体假设成为高度理性化的决策者,人们选择从事某种活动必然依靠背后的理性算计,正如列文和莫兰所说:“人们希望加入那些为之提供最大报酬、付出最小代价的群体。”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从他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或友谊中所得到的报酬和所付出的代价是心中有数的。尽管人们并不特别去计算这些报酬和代价,但是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某个关系的总结果,即总的来看,这种关系是使自己得到的多(报酬多于代价),还是使自己失去的多(代价多于报酬)。

4.个体可以从中寻找意义的共同体

霍格说:“引导人们对不同群体的吸引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们在何种程度上感知到自身与各个群体典型成员的相似性。”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从不同的社会学理论流派的观点出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一种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从理论对现实解释的有效性来看,每一种理论都能够部分解释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否具有独特的结构以实现特殊的功能,或者仅仅是为了维护群体利益而产生的集合,亦或是人们可以从中谋取直接的利益,还是人们只是为了在共同体中得到意义认同,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都有肯定性的成分,然而,究竟是哪一种答案更为准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予以确认。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思路

1.关注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者的动机变化

人们为什么组织社区学习共同体?为什么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为什么会持续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就要去探索社区学习共同体中人的活动动机。

动机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存在与发展的先导性因子,没有足够的动机就不存在社区学习共同体,没有特殊的动机也不存在社区学习共同体这种独特的学习活动形式。倘若仅仅认为人们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学习知识或技能的需要,那么,现代社会有大量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完全满足这种学习需求。倘若是为了人际交往,那为何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具有如此众多的学习元素?对动机的挖掘,是理解社区学习共同体产生的重要研究内容。

2.关注社区学习共同体活动中的角色扮演

对动机的探索并不是独立的研究领域,因为动机必然具有对象性,对象的特征会直接影响人动机的强弱和类型。因此,对社区学习共同体活动过程的关注,是对人们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动机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关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猜想,只能从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寻找答案。社区学习共同体如果被看作是一个学习的组织,那么,这个学习的组织除了与其他学习组织具有相似的学习内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其组织文化具有独特性。这种组织文化就在其活动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直接发生在所有参与者身上,并形成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就是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与在其他学习类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的重大差异。

3.关注社区学习共同体知识与技能的流转

如果说活动过程是一种外在的形式,那么学习的过程则是要探索内在的机制。社区学习共同体终究是为了学习而存在,学习则意味着人的知识、技能及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学习发生的机制如何,这也是理解社区学习共同体最为核心的部分。

教育学、心理学一直将教学过程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在不断地追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再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直至认知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心理教育学说等等,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不断深化,发现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双向或多向的建构过程,那么,在一个没有绝对权威的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过程究竟如何展开,其与教育学、心理学的主流观点是否相衔接需要去探索。

4.关注社区学习共同体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参与一个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持续活动,毫无疑问会受到这个群体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进一步改变参与群体的动机以及在群体中活动的方式以及活动内容。社区学习共同体对参与者的影响不止于知识与技能,更会深入到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他人的认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正如康德所言:“人,只有人,才必须接受教育”,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教育对人的形成作用并不在于其能够影响人的生理结构而在于影响人的精神结构,精神结构的浅层包括知识与技能,深层则涉及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对世界及对自我的认识。健全人格的形成首先需要具备正确而健康的自我认识,因此,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落脚点最终也将回到人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上。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选取了临安市清凉峰镇太极拳俱乐部作为研究的案例。太极拳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一种健身方式,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学习者也需要系统地学习才能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太极拳作为完整的学习内容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展现完整的学习过程。

该太极拳俱乐部成员以中老年人(40~70岁)为主,既有退休教师、工人、干部,又有地地道道的山区农民,还有一部分在职工作者。

该俱乐部发起于2012年,发起人为清凉峰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原校长胡校长,参与人数一直有变动,最大规模的时候曾经达到60余人,最少的时候,来参加活动的仅有不到10个人。

研究者本人为了能够深入观察这个社区学习共同体,曾多次到清凉峰镇与俱乐部成员交流,并与核心成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三)资料收集的方法

资料收集的方法包括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本研究对个案中的主要成员进行了访谈,其中有较为正式的访谈,但更多的是非正式访谈。访谈既是获取研究所需要资料的方法,又是拉近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心理距离的重要方式。对胡校长的访谈次数较多,正式和非正式都有。而对其他成员则主要是非正式访谈。一般都在活动中途休息聊天的时候获取一些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此外,由俱乐部提供的成员学习体会和各类活动总结也是本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也可以获取一些访谈中无法获取的信息,有助于弥补研究者个人提问所带来的主观限制,进一步扩大信息来源,让研究资料更为充实、可靠。

四、结果

(一)不是一个,而是一群热心的人们

社会学家鲍曼曾说过共同体是让人感到温暖的词。在汉语的词汇中,共同体并没有这种感情色彩,反倒是让人觉得有一种政治联合的意味。太极拳俱乐部的成员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共同体中,但他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俱乐部的温暖。他们不为名利而来,付出不求回报,也没有人迫使他们参加俱乐部,更没有人会给他们提出严苛的纪律要求,为什么俱乐部能够让人产生温暖的感情?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参加俱乐部,并且无论刮风下雨都愿意走上几里山路赶来学习呢?

经过与多名俱乐部成员的访谈,我能够感受到在这个俱乐部中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在维系着这一群人,这种力量很常见也很普通,但是,当这种力量能够坚持下来,并在一群人中扩散开来,那就会产生奇迹。

胡校长,清凉峰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老校长,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从事成教工作十多年,可以说对清凉峰成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备受当地农民的尊重。前两年一场大病让一向不停忙碌没有多少闲暇时间的他空了下来。病后恢复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为了能让自己早日康复,他开始学习太极拳。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在网上学,看一些视频,在家里自己练习。这样学习太极拳效果并不明显,他就想能不能把周围的人组织起来一起学,这样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共同促进。一次在与镇里王一平聊天的时候,偶然提起此事,两个人一拍即合,组建清凉峰太极拳俱乐部的计划诞生了。

以下是胡校长个人自述:

我是一名教师,学习太极拳还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是“三起二落”。

我1979年参加工作,担任小学校长20年,2002年起负责全镇的成人教育工作,从事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任成校校长10年中学校获得杭州市先进集体7次,临安市级8次。2009年在退休干部谈话中,了解到有的老同志想学习太极拳,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教师,此事就搁了下来。

2010年初临安市教育局倡导“三个一”活动,即唱好一支歌,跳好一支舞,练好一手拳。我们成校便牵头组织全镇三所小学教师进行太极拳培训,但好景不长,这个太极拳队伍也没有坚持下去。

2010年10月,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我住进了浙一医院,经医院查出患有肿瘤,开刀切除了肝上的肿瘤,住了半个月后回家休养。当时体弱无力,思想负担较重,萎靡不振,在朋友的鼓励下,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自己慢慢地坚强起来了,于是暗暗下决心要坚强地生存下来,活好每一天。有一天在杂志上偶然看到一篇介绍太极拳的文章,说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阳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能生阳,阴能生阴。练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甚至可以延年益寿。于是我也下决心利用在家养病的时间,跟电脑自学二十四式太极拳,电脑上教一个动作我跟学一个动作,要学第二遍,就把电脑视频返回去,再放出来跟着做⋯ ⋯有时候一个动作要学五六遍,这样学太费时费劲了,也太难学,枯燥无味,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王一平,自己学习太极拳多年,而且他的夫人陈老师也是个太极拳爱好者。夫妻二人对胡校长的提议都非常赞同,练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在城市里学习太极拳的人很多,就是现在农村还没有普及,农民找不到教太极拳的老师,也找不到太极拳的活动社团。而且在农村普及太极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那就是能够帮助农民强身健体,这对于医疗条件、体育设施不足的农村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建太极拳俱乐部应该能够受到农民的欢迎,可是太极拳老师怎么找呢?王一平就动员自己的夫人来给太极拳俱乐部做太极拳老师,给俱乐部上课。夫人见丈夫这么热心,觉得这也是为当地百姓做一件好事,便欣然答应了。

组建太极拳俱乐部还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74岁高龄的童寿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平时看电视最喜欢看有关养生的节目。他说:“看电视上城市里那些退休的人去公园里练太极,一个个精神很好,很开心的。我们农村里,想学都没地方学。得知我家附近也有人要组织大家学习太极拳我就非常高兴,一定要报名参加。”

热心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词语,组织太极拳俱乐部可以说是热心的力量,那么热心的来源在哪里?如果非要寻找一种解释,恐怕就是对情感的追求。这种来自道德的力量往往会强大到驱使个体做出许多利他行为。

(二)一位退休老人,从一个成员说起

2002年,从工作多年的岗位上退休下来,老王显得有点落寞,身体一下子也没有原来那么硬朗了,用他妻子的话说,“看起来像七十多了,背都挺不直”。

老王家在临安市清凉峰镇前坑村,依山傍水的小院中建有一座三层小楼,门前一棵百年树龄、枝繁叶茂的银杏。本该颐养天年过上几年舒心的日子,可是闲不住的老王却怎么也快活不起来。原来老王一直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一下子没事情做了,跟村里的人又不是特别熟悉,加之性格非常内向,一时生活过得怎么也舒畅不起来。退休后,老王就每天泡在山上干农活,回家也不怎么说话,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人能不变老吗?

2012年的那么一天,从山上回来的老王遇到村里的退休教师童老师。童老师跟他说,镇里成校胡校长搞了个太极拳俱乐部,如果有空可以去看看,打打太极拳对身体有好处。

老王想想反正去成校也不远,就去找胡校长报名,想看看这个太极拳俱乐部到底怎么样。

胡校长是个热心人,听说是童老师介绍来的,便热情欢迎老王加入他们俱乐部。并告诉他每周六下午俱乐部会在成校学习,会有老师专门指导,每周三和周六晚上在白果村练习,大家一起打几套拳算是巩固巩固,叫他到时一定过来参加活动。

转眼到了周六,老王赶到成校的时候,看到已经有十几个人在那做热身活动了,有压腿的,有活动手臂的。胡校长跟老王说,他第一次来,先看看大伙怎么学,然后再个别辅导。

一会儿,太极拳老师来了,看起来有四十多岁,打起拳来如行云流水一般,讲课也很细致耐心。一下子让老王很是兴奋,这下可以跟着俱乐部一起学太极拳了。

太极拳入门容易但要动作标准到位非常有难度,老王是个太极新兵,零基础学员受到了其他俱乐部成员的特别关照。每次去参加活动都有人专门指导他,哪怕是一个动作稍微有点不到位,总会有人给他指出来。

一年下来,老王现在已经学会了八式太极和十六式太极,明年还要再学二十四式。这些在一起练太极的拳友都成了老朋友,不仅在一起学拳练拳,而且彼此也非常关心。每次活动打三套拳,中间休息的时候,比打拳还忙,大家总要凑在一起聊聊天,心情特别舒畅,要是哪天有谁没来,总要打个电话过去问问是不是家里有啥事了。

身体好了,更重要的是精神好了。今年看到老王的时候他还特意拿出一起拍的照片来,说比较看看现在气色是不是比以前更好了。

以下是老王的自述:

今年3月中旬,我听本村童嫩云老师讲到清凉峰镇成校正在开办学习打太极拳课程,问我要不要参加。我自从2008年从供电所退休以来,一直闲在家里,身体也不怎么好,得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近两年来,腿膝盖关节炎越来越严重,今年春节期间病情发展到连上下楼梯都十分困难,在平地走路都一跷一拐的,我的心情也坏到了极点。在平时也经常听到人们说“体育运动,要数打太极拳最好”。当我得知这一信息后,即带着满怀期望的心情,来胡校长处报名,要求学习打太极拳。

初学阶段,尽管教练陈老师、胡校长教得非常认真仔细,甚至胡校长手把手耐心地教,一有空,其他学友都热情地帮教,但自己总是掌握不了要领,一度出现过畏难情绪,觉得学打太极拳实在是太难了,自己的头脑太笨了。不过到今天能坚持下来,学会了太极拳的8套和16套动作,虽然还不是很娴熟,但是自己也能够单独打下来,身体状况也改善了不少。得感谢胡校长、学友们的热心帮教,耐心帮教,真诚帮教,得感谢陈老师、王一平教练。

老王的故事不仅说明了学习太极拳可以强健身体,更重要的是一种“守望相助”的关系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突破利益的纠葛,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体中来。

(三)大家眼中的俱乐部组织者

每次集中训练,胡校长为让俱乐部成员们能顺利开展活动,总是忙前忙后做很多事,联系场地,邀请老师,一个个给俱乐部成员打电话通知活动时间和地点,有时候还用自己家的车接送学员。俱乐部骨干王一平在自己夫人不在的时候,兼任了太极拳老师的角色,大多数的时候,他给其他成员做示范,并不断纠正大家的错误,指导大家做好每一个动作。一次活动下来,王一平流的汗是最多的,因为别人做一次的动作,他不知道要示范多少次,如果没有这种热心,恐怕俱乐部的成员们学习太极拳的进步就没有那么快了。

以下是俱乐部成员对俱乐部组织者的评价。

童汉奇:“胡校长本人热爱太极拳活动,他练了太极拳后感觉自己身体健康多了,就着手组建一个组织,带动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自从组织成立开始到现在,不管工作有多累有多烦,他都无怨无悔!他不怕麻烦、不计个人得失、以身作则的态度博得了我们每一个成员的爱戴。我们都很崇拜他,仰慕他!他是一个很有责任心、有决心的人,不光是对现在的太极拳活动,就是以前的教育事业上也是这样的,只要他想去做的事情,他都会努去做,而且也都会做成功的。没有胡校长这么坚持组织活动,我们进步没这么快的,恐怕也不能走到这一步。”

章跃莲:“胡校长平易近人,助人为乐,愿意把自己的快乐与大家分享,有领导风范,但从不摆架子,俯下身子为学员排忧解难。有些年纪大的退休老师,不会电脑,他会主动教他们,教会他们看视频,他们回去可以对着电脑自学了。因为集中学习完了不一定就都学会了,自己在家空的时候就可以对着电脑的视频学习和练习,这样学员进步就会快一些。还帮他们买播放器、光盘等等,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如何使用。点点滴滴,数不胜数。其实我们健身是我们自己得利呀,胡校长有什么好处可得呢?他为我们付出那么多,给我们带来方便,他真的很伟大!从他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办事有始有终、与人相处注重生活中的细节⋯ ⋯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可是胡校长认真去做了。总之,胡校长为人正直,从不计个人得失。”

陈苏红:“他这个人就是热心,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很热心。一直以来对工作很负责,对家庭也很负责,两头顾得很好。以前对工作热心,我很支持的,一直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现在年龄大了,退休了,我想他应该休息了,看看报纸,看看新闻,出门旅游,等等,做一个像个退休的人。可是他还不肯歇下来,又组织太极活动。总是忙来忙去,我还担心他忙坏了身子呢!”

柳兴旺:“胡校长对工作一丝不苟,决心很大,没有他办不成的事情的。从不轻视人,有事委托他办,那是最放心的。没有私心,不计个人得失。在这么偏僻的农村,要不是胡校长这个不怕麻烦不怕劳碌的带头人,太极协会这个组织坚持到今天,且有成效,是不可能的。我们都已经离不开这个组织了,更离不开胡校长了!”

王淑华:“胡校长不管对人还是对事都很认真,教育事业上对工作很负责任,与同事相处和睦,乐于助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他帮我渡过难关的。如今退休多年的我已古稀之年了,还能再享他之福——学太极拳呢!我还经常搭他车去练太极拳,不会电脑,他又教我学电脑,如今我能用了,看视频学太极,方便多了。这样,让我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生活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了。感谢有他!”

潘明芳:“胡校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而且认真负责。对每个人都那么热情周到。太极拳之所以能够达到目前的水平与他的执着、坚持付出是分不开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能处理得那么妥当。不怕苦、不怕烦,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王一平:“胡校长热心太极拳事业,组建队伍勤学苦练修拳道,不厌其烦教学员。请老师上课,请专家做讲座,带学员出去表演和比赛,还请大师来指导。无一不是为学员着想,给学员们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有利于学员进步。”

俱乐部的组织者在所有成员心目中的形象无疑是高度正面的,这种正面的形象既是太极拳俱乐部凝聚在一起的感召力,也是组织者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结果。为了能让这么多人参加到俱乐部中来,只有营造这种积极的氛围才能让俱乐部更加具有吸引力。

(四)艰辛但快乐的学习过程

学习太极拳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看似行云流水的动作,真的要做到位其实还是非常有难度的,特别是对年龄比较大的人来说,每一个招式都是一个挑战。很多人都是练了几次后就坚持不下来了,俱乐部成员也从最初的五十多人逐渐减少。

不过在俱乐部中学习还是非常快乐的,所以还是有二十几个人坚持了下来。新都村村民潘明芳曾经一度产生了动摇,到底是勇敢前行,还是就此终止?徘徊在十字路口,思想斗争十分激烈。但是,在大家一起学习的氛围中,她没有放弃,她说:“和我一起参加培训班的那些学姐、学兄们的年龄都大出我一大截,大部分都在70岁以上,有的甚至都已80多岁的高龄了,他们都在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着,想想自己真的惭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潘明芳觉得:“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村庄、不同年龄、不同工种、不同文化、不同性别的人融合为一个快乐的集体,这难道不是太极拳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嘛!所以,在我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将会与太极拳相伴。”

胡校长的夫人陈苏红也是太极拳俱乐部的积极分子,她说:“我老公组织了学太极的活动,夫唱妇随,我也积极参加了。我到现在学会了八式及十六式太极拳,几乎天天都练的,老公天天练,我也陪他练的。和大家在一起练太极很愉快。和老公一起学太极,夫妻感情更加深了。”

春去秋来,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太极拳俱乐部可以说已经结出了属于自己的硕果。成员们通过学习太极拳,身体越来越好了,而且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这对太极拳俱乐部来说,就是最大的成功。

下面是一些俱乐部成员的亲身体会。

童汉奇:“太极拳确实是健身的法宝,我有很多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下肢长骨刺发麻、脑动脉硬化、腰酸背胀,现在下肢发麻、背胀很明显地好转,一场拳练下来感到一身热汗,全身舒适、轻松,我坚信练拳的好处,我要认真刻苦地学习,要学好,不但自己学,还要动员我们村的村民来学,我要求参加临安市太极拳协会。”

童寿生:“我已经74岁了,家里农活又不得不做,心脏病也有几年了,还有高血压,一直在吃药。坚持练了近一年的太极,感觉脚有力了,腰能挺直了。连走路看起来都有精神多了。以前,穿裤子时不能一只脚独立站的,现在想怎么站就怎么站了,不怕摔倒了。还有晚上睡觉也好多了,很少失眠了。”

王水莲:“我也有74岁了。一直以来都很勤劳,农活又多。如今年纪大了,身体自然也有这或那个疾病了。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吃药不断,经常服药,体质变得更差了。但是练了太极之后,身体变得比以前好多了。老伴也说:‘你练了太极以来显年轻了。我们的农活没少,可你岁数增大了,你倒还是能挺住的。’我说:‘现在我有的是精神,对生活充满信心。’我几乎每天都打太极,再忙也打,因为打了太极后全身就是舒服。”

李雪滨:“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练习,两脚总算不会像怕踩到地雷一样发抖了,而且锻炼过后冲一个热水澡,一天神清气爽,不说精神抖擞,也不会看上去一点神气也没有,总之一天都有好心情。”

王金法:“首先我觉得自己的精神、心态有所变化,我原是个急性子的人,遇事急得很,特别是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显得十分烦燥,近段时间以来,心情上好似有轻快一些的感觉,其次是自己的身体现状,熟悉我的人都说:我的脸色比以前好像好一些。走路以前腰老是挺不起来,都是驼着背在走,现在好像也精神了一些,膝盖关节炎也好转了。上半年多走一点路,膝关节就受不了,近段时间,这一个多月来,上山干活时间比较多,包括打山核桃,都承受了下来,虽然腿脚不是那么灵活,但总好似轻快了些。由于自身得了高血压病,劳累一点头就晕,睡眠差,近段时间以来,不怎么明显了。10月11日,我原工作单位组织我们退休人员作了一次体检,医生说我的血压控制得还是比较好的,除坚持服降压药外,我想和打太极拳是有关的。”

胡校长:“现在我的效果非常明显,脸色红润了,走路轻松了,上楼梯脚也不酸了,肚子也小了,手也不抖了(好多人都问我你吃的什么药?现在你的手怎么不抖了?),我原来血液检查有10个指标不正常,现在除血小板计数稍低以外,其他指标在正常范围,现在精神状态很好,吃饭能吃,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人也年轻了很多,浙一医院给我动手术的医生都感到惊奇,这要归功于我夫人,是她鼓励我、支持我,精心、细致地照顾我的结果,更要归功于太极拳,是太极拳给了我重生的希望和信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个坚持下来的成员都觉得学习太极对他们的身体产生了非常大的帮助,参加俱乐部不仅让他们学会了太极拳而且还愉悦了身心。相信清凉峰太极拳俱乐部会一步步更好地发展下去,让更多的农民找到属于自己的健身方法,带动大家过上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生活。

太极拳俱乐部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显著的学习效果,从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不同类型的成员之间共同学习所发生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作用。如果只是在家里对着电脑学习太极拳,恐怕需要花上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学习不仅可能让人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坚持,更会让人迷失学习的方向,丢失评估学习进步的标准。

(五)不接受?农民学太极是个新鲜事

在农村里学打太极拳还算是个新鲜事,虽然老百姓在电视里看过,但真在他们生活中去建立一个太极拳俱乐部,每天在他们眼皮底下打太极,还是有很多人投来疑惑的目光。这让很多有心来参加太极拳俱乐部的人望而却步了。要动员一个人来参加太极拳俱乐部还真不容易,婉英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以下是婉英的自述。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干缝纫20多年的农村妇女。家庭负担较重,儿女双全,常年劳累,身体有些变差了。经常睡不着,颈椎病严重,总觉得不太舒服,常去看医生。可是医生开的药,我吃过后不久又要复发的,我也没什么信心,可自己有没办法。

从电视里也看到过那些老人家练太极,看他们个个都那么有精神。从电视里也了解到练练太极对身体有好处的。我也想要是我们这里有地方学就好了。去年我镇成校校长就是我们白果村的,组织了学习太极拳的活动。于是很想去试试,那几天还是有些忙,我没有去报名。一天又去看医生,常给我看病的童医生听我说哪里不舒服,他没给我开药吃,而是叫我去练太极。他说他也在成校练太极。我犹豫了,想去又怕学不会,打电话跟孩子们说了,他们都支持我的。没过几天,组织活动的胡校长的夫人见到我,聊起了天,她说她现在打太极,有好多人参加的,于是我就决定去学太极了,和她很熟,这样有伴了。刚开始学打时,有些吃力的,因为我迟些时间去学,有些赶不上他们的,但是我这个人记忆力较好。老师又耐心教,同伴们又要指导,加上胡校长认真组织,每次学习时都会电话通知我的。我也很珍惜学习的机会。万事开头难,我尽管动作不到位,但也学会了。奇怪的是,自从打了太极后,我感觉到身体真的有变化了。现在睡觉香,全身经脉通畅,整天干活有精神,颈椎也不怎么酸了。老公也说我现在脸色也好看多了。有这样的效果,真是感谢太极给我带来了福音。感谢胡校长组织这样的活动,而且我们是免费学习呢!

人们接受一个新事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内心的认同,也要与自己的外在形象相符合。很多时候,人们因为外在的束缚而放弃了内心的需要,幸好社区学习共同体为人们追求自己的兴趣提供了一个空间,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同伴,获得支持,有所归属。

五、结论

(一)情感主导,体现“本质意志”的诉求

“不拿证书,不得金钱!”恐怕每一个太极拳俱乐部成员都没有想太多参加太极拳俱乐部能获得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凑在一起学习太极拳并坚持下来,并不是出于对利益的考量,当然这种利益是指具体的经济利益,但并不是意味着参加太极拳俱乐部后他们一无所获。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不是基于兴趣的学习小组?从太极拳俱乐部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兴趣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能够让这些人凝聚在一起,并持续参加集体活动的主要原因却并非因为兴趣。而且还有很多人并非因为对太极拳感兴趣才加入俱乐部,比如文中的老王,就是因为家人与朋友的劝说,才让他走出家门参加一点集体的活动。兴趣能够诱发一个人暂时的行为,也可能让人围绕某一个兴趣点持续地学习和活动,但是,兴趣更多地能够解释个体将精力长期集中在某一件事上的原因,而不能解释个体参加集体活动的原因。

既非利益,也非兴趣,通过对太极拳俱乐部的观察,一个隐没在社区学习共同体背后的因素呼之欲出,那就是——情感。情感是人内在状态的直接反映,并不需要过多的认知过程即可以让人深刻体验到它的真实存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是,这种情感体验却很少被充分地重视,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很少被纳入教学者的反思范畴,甚至,在学校班级中,教师以为通过惩罚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无论什么程度的惩罚,总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的情感体验。换句话说,也许很多教学者以为负面的情感体验可能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太极拳俱乐部所组织的每一次活动是否都是愉悦的?似乎并非如此,但是,通过案例中大篇幅的俱乐部成员对组织者的评述,不难看出,作为组织者的胡校长一直在竭尽全力地让每一个参加太极拳俱乐部的人都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价值观来源于他迫切希望得到成员的支持,因为,俱乐部成员并没有受到严格的规则或契约限制,他们来去自由,倘若在俱乐部中不能愉快地学习,恐怕很多人都会选择离开。因此,为了让大家能够坚持来俱乐部活动,胡校长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精神,也赢得了俱乐部成员的肯定。

(二)形象为媒,营造“守望相助”的关系

在太极拳俱乐部中,人们或是来自一个村子,或是以前单位的同事,大部分人彼此之间相互认识,也就是说,太极拳俱乐部是根植于熟人社会而形成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当熟人构成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时候,人们的关系还是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同于自然村落中的熟人关系,也不同于正式组织中的人员关系,而是一种比熟人关系紧密、比组织关系疏松的中间关系。

人们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会表现出更多的利他主义行为,这是因为太极拳俱乐部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机制,可以促进人们的利他行为。这种机制就是“多边互动”取代了“单边互动”,每个人在多边互动中都会努力形成“友好形象”,因为友好形象的形成,会为后续活动收获更多的收益,比如在平时的活动中,那些主动教其他成员太极拳动作的人,更容易形成个人权威,在组织活动中大家更愿意听从他的安排,因此,这些收益显然不是物质收益,可能是更多的尊重、认同、鼓励、帮助等等。

“多边互动”与“单边互动”最为显著的差别就是个人形象会成为重要的变量,在互动中良好的个人形象更加有利于取得预期的行为结果。所谓“单边互动”即主动方向被动方提出行动,被动方根据自己的需求与能力做出相应的回应,从而构成一个互动的单边循环。单边互动会导致权威方(一般为老师)成为弱势方(一般为学生)的形象引导者,弱势方会趋向于表现更多权威方期待的行为,而不顾及同是弱势方的其他群体成员的期待,从而形成一种竞争关系。

(三)桥梁共筑,把握“共同学习”的精髓

共同学习之所以行之有效,得益于参与者之间存在“经验错差”,这种经验上的错差在交流互动中能够有效而又直接地作用于学习者已有知识与目标知识之间,构筑了“知识立交桥”,从而克服学习中的认知困难。

“经验错差”是由个人经历所积累的经验之间的差别。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研究,已有知识在学习新的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解一种新知识,总需要一些固有的经验作为媒介才能将新知识融入个体的认知结构之中。当存在明显“经验错差”的不同个体共同学习的时候,不同的经验为理解新的知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参加太极拳俱乐部的成员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与性别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其中有一些成员以前已经学习过一定的太极拳知识和技能,虽然流派不同,但是核心思想共通,所以,多元化的人员结构带来了丰富的个体经验,形成庞大的经验错差,进而构成一个适合共同学习的集体。

“知识立交桥”是连接多个个体与新知识之间的纽带,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个体经验随着分享与互动逐步成为共同经验,从而搭建起了新知识与各个个体原有知识之间的立交桥,学习者可以通过分享与倾听获得更多的理解新知识的途径。在太极拳俱乐部中,集体统一的学习与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统一的学习和练习结束之后,个别成员之间的交流则更为直接地建立在交流者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看似浪费时间的交流环节,实际通过差别化的个性教学,为更多的学习者弥补了经验空白。

共同学习毫无疑问是一种“他人在场”的学习,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他人在场”具有“社会促进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两种完全相反的影响力。经验错差与知识立交桥更多地是从认知层面解释了共同学习的机制,针对他人在场这种共同学习最外在的形式特征,有必要从动机维度分析共同学习的机制。美国学者罗伯特·查容克研究表明,他人在场实际提高了人的一般动机水平,当人从事简单任务的时候,高动机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当人从事复杂任务的时候,高动机水平则具有阻抑作用。对太极拳俱乐部来说,学习既有复杂任务,比如学习新的太极拳套路,也有简单任务,比如重复练习已经掌握的太极拳套路。由于他人在场更能够激发人们从事简单任务的动机,也就是说同样是打太极拳,当有别人在场的时候,个体会更加认真和努力,自然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完满自我,体验“内在成功”的满足

人们在太极拳俱乐部中能够强烈地体验到愉悦的“内在成功”,这是因为在太极拳俱乐部的分享环节,人们从他人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感觉到自己的想法与信念不是孤独的个人的,而是有一群人具有共同的想法与信念,这就为学习者带来了“归属认同”。每个参加太极拳俱乐部的人内心可能都曾经面临过这样的挣扎:“怕大家笑话。”这是一种自我认同的危机,从个人内心来说,自己希望可以参加太极拳俱乐部,与别人一起学习太极拳,但是,考虑到同村人的看法,很多人都会选择退却。

太极拳俱乐部给予参与者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归属认同的获得。当人们走进太极拳俱乐部之后,在这个温暖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达到“真我呈现”的状态,大家都在学太极拳,而且都那么热情和主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掩饰行为在这里没有了意义,不用再顾忌其他人的想法了。通过不断的融入,人们在太极拳俱乐部中找到归属认同,不断呈现真实自我,认识自己的不足后会主动地发展自我,最终实现的是“完满自我”。

“真我呈现”是将真实想法表达出来的一种状态。在太极拳俱乐部中,只有流露出真我,呈现出毫无掩饰的自我的时候,才能获得强烈的归属认同。“真我呈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人的一生中,由于扮演众多社会角色,会逐渐丧失对真我的认识,更不会主动将真我呈现给别人。太极拳俱乐部能够提供一种轻松的环境,总会有那么几个有勇气的人率先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比如说在这个案例中的胡校长、王一平、童医生等人。他们说出自己对太极拳的热爱,用行动证明自己对太极拳的坚持,进而刺激了其他人也迫切表达真我,释放内在情绪。真我呈现也是归属认同的前提,如果没有真我呈现,归属认同很难完成。

“完满自我”是认为自我达到完满状态的主观体验。当人寻找到强烈的归属感的时候,会更乐于呈现真我,逐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太极拳俱乐部中,人们通过这种宽松(因为找到归属,所以没有心理压力)而又真实的学习,会不断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并且也不会以这些问题为耻,而会主动地暴露问题,并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每当自己发现一个问题并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心中会产生一种完满的感受,这种完满的感受是学习的真正成果,也是参加太极拳俱乐部最大的收益,更是知识与人最为有机的融合。

点评

这是一篇对社区学习共同体进行质的研究的论文,其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结构形式均具有明显的质的研究的特征。作者问题意识明确,围绕清凉峰镇太极拳俱乐部为什么会对社区居民产生吸引力这一主要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访谈和实物分析(主要是该俱乐部的总结汇报资料),对该俱乐部部分成员的行为和想法进行了描述和解读,并对这一客观现象背后的意义世界进行了阐释。本文见解独到、条理清晰、行文流畅,对推进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质的研究颇有助益。

作者在“研究背景”部分提出“共同活动群体”及其相关研究,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有所例举,但是整体而言,对相关社会现象和研究文献的检索和评议不够,如对不同空间(社区之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对不同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视野和文献述评,作者难以为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提供足够的依据。此外,我们未见作者给出选取清凉峰太极拳俱乐部进行个案研究的理由及其利弊分析;对于访谈是如何实施的,也缺乏必要的细节描述。这都可能影响质的研究的完整性与质量。

质的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进行建构以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作者在对清凉峰太极拳俱乐部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及其意义的理解方面,不乏精彩的阐释,如对“真我呈现”与获得强烈认同归属关系的阐释。社区学习共同体犹如一个温暖的家,“家”的温暖除了给成员带来快乐之外,更重要的影响成员的表现是能够使成员们呈现真“我”。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深层动机并非名利(名利与竞争有关),而是为了找到一个使自己生活状态发生变化的环境。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做一个真我,才能获得归属感。因此作者在追问“不拿证书,不得金钱!”的社区学习共同体为什么会产生吸引力时,用了“情感主导”这个关键词进行原因阐释。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追问,但作者对其原因的阐释显然是有局限的。清凉峰太极拳俱乐部成员,参加学习锻炼的初衷,都想要改变自身的生命质量状态;但他们不是为别人改变自己,他们的参照坐标不是别人拥有的东西,更不是房子、车子、位子等等外在的东西,他们只与自我真实的生命状态比较,因此,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太极拳俱乐部收获了某种程度的满足,满足于自身生理心理的积极变化。

质的研究也是一种过程性的研究活动,在此,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研究者需要得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此时此处发生的此事是否有丰富的含义,它意味着什么,如何进一步发掘。从这个方向看,本文关于社区学习共同体吸引力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如本文提到的清凉峰镇太极拳俱乐部的规模,“最大规模的时候曾经达到60余人,最少的时候,来参加活动的仅有不到10个人”。但作者并未在后文对此有所呼应,更未与太极拳俱乐部的吸引力相联系。其实人数增减变化,对于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桩十分自然的事情。这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具有吸引力的特性之一。正因为社区学习共同体保证了其成员在群体中的每一时刻、每一行为都处于自主和自愿的状态之下,他(她)才随时可以零成本离开。什么是真正的自主和自愿?真正的自主和自愿表现恰恰不是留下而是离开,所谓用脚选择的权利,即属于脚的权利。一如康德所说,自主和自愿正是善和道德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