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TT培训师精进三部曲下:职业功力沉淀与修为提升
- 廖信琳
- 17字
- 2020-08-26 15:02:46
第一章 引子:从培训师的职业使命说起
一、职业尊严与职业使命
之所以在本书开篇之初就要和诸君沟通“职业尊严”和“职业使命”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很多职业者,即使已经拥有丰富的职业经历,也不一定认真思考过自己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对于很多职业者的直观感受而言,完成本职工作任务更多依仗的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至于职业尊严和职业使命,因为并不会直接作用于工作成果,难于获得真切的、直接的感受,加上概念本身的抽象属性,所以,并未引发更多职业者的关注与思考。
但是,作为有着较高社会评价期待(所谓“社会评价期待”,指的是人们对某人的行为或者某事的结果所能产生的影响范围和深远程度所设定的某种预期水平。——笔者自定义)的两个行业(即教育和医疗)之一的从业者——培训师,有必要对职业尊严和职业使命这两个概念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从而达成一定的认知共识。
先说职业尊严,指的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所尊重”(摘自“百度百科”)。在这一抽象的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即“权利”和“被……尊重”。如果我们跳开法学的范畴,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就会发现,“权利”本质上来源于对“义务”的履行。也就是说,只有当某一职业者确实履行了其所从事职业的相关义务的时候,才具备了获取相应“权利”的基础,但也只是提供了“被……尊重”的基本前提,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是,是否具备“被……尊重”的充分条件,即职业者本人在履行相关义务的时候,是否尽职、尽责并最终实现了预期的正向效果?很显然,循此思路思考下去,我们就会发现,更深层的影响因素在于职业者外在的职业技能和内在的意愿驱动是否相匹配并产生良性互动?
由此可以看出,一名职业者的职业尊严能否得到有效彰显,从“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角度看,其内在的意愿驱动必然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究的话题。这也就是所谓的“职业使命”。
其实,“使命”一词,早在《左传·昭公十六年》中就已经出现,即:“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侨之耻也”。本意是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责任。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每一个人都会有对自我天生属性的寻找与实现,即所谓的使命感。虽然在寻找与实现自我天生属性的过程中,不见得每一个人都能顺利地确定那个天生属于并适合自己的角色。但是,即使一个人现在正在从事着某个并不情愿的行业,也会有使命感最浅层部分的表现,即人们普遍具有的、为了生存而从事某项职业的初级使命感行为。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的职业者都会在这种初步认同的基础上,随着对社会文化及人类经济乃至哲学宇宙等整体的认知而逐渐加深,从而更加清晰那个自我本有的个体属性,并出现一定的排他现象,促使自己努力转换到那样一个角色中,这时候使命感的认知深度就开始形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个人的感动获得正确与否的指引,直到实现自己对使命感最终的价值认同,即对自我的认同为止。
在这种自我角色的认同逐渐形成并强化的过程中,职业者也与此同时会养成一些对职业能力产生正向催化作用的一些个人特质,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那些比能力更为重要的品质和品性”。包括积极主动的意识与行动力、责任担当意识、自动自觉、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正向价值导向和结果导向意识、低调谦恭的为人处世态度以及感恩的反哺意识等。
由此引申开来,“职业使命”应该可以概括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及其责任”。也就是衡量一名职业者是否具有责任担当的一个尺度。
所以,很有必要遵循“职业使命”的基本要义,深入探讨一下培训师这一职业的使命层次与内涵。